(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二七一双语小学 山东 潍坊 261000)
鉴于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功效,故应在合理挖掘音乐教育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所具有的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研究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的有关问题,包括其所能承载的功能价值、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能够发挥的功效等。
音乐虽不属于任何一种语言,却能完成情感的表达、心灵的互通和思想的传导。正如雨果所言: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在教育领域,音乐教育模式在国民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以有助于发展直觉、推理、想象等思维机能,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有必要从教育理念出发,在音乐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共同维度之中,对音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功能进行定位,寻求并科学认识、扩充两者的交叉融合范围。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内容包括理想抱负、品德修养、思想情操等方面。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它与智育相辅相成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表面上,体育为肢体活动,但作为学生教育尤其是小学生教学内容的体育课则不仅限于此,首要表现为影响其社会心理的形成。与学生平日里接触最多的父母关系、师生关系不同,体育课堂上,学生更处于一种平等的类似社会关系的同学之间的交往互动之中,这虽有别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关系,但对其今后社会心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德育的核心内容无外乎利己利人、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动交往中,孩子对他人利益边界的触碰和感受到的回应,都会对其带来直接的心理体验和朦胧的认识,此时,其积极情感与认知应被引导和拓展,其消极情感与错误认知应被淡化或消除。正因为小学生体育教学的上述特征,才需要引入一种心灵塑造、情感沟通的方式——音乐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每一个节奏与乐调都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也就因而美化。音乐语言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将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以及其他价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快乐地接受、吸收,并转化为其道德情操、人格境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音乐教育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功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为豪壮之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为希望之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为凄婉之美;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衰烟雨任平生,此为洒脱之美,等等。美的体验背后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认知、体验和感悟,而诸多体验实际为美的发现过程,这取决于审美的素质和能力。基于此,加强学生对美的感知、享受、运用直至创造能力的培养,关乎其世界观的形成及正确感悟生命与生活真谛等重大教育问题。然而,美往往难以被人的理解能力或智力捕捉到,而是述诸人的情感。若抛却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素质有目的性的教育和培养,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成长发育所处的阶段,体育课程内容对其很可能不会存在意义层面的内涵,其结果:并不擅长运动的学生会望而却步,或没有兴趣,而相对擅长运动的学生则可能滋长骄纵之情,皆不妥。在音乐教育贯穿其中并被合理应用的情况下,学生则能够在欣赏古曲《十面埋伏》中体会“宁可立亡,不能躺生”的英雄气概,激发战胜困难的勇气;能够在课余徜徉在《蓝色的多瑙河》幻化出的碧波荡漾、风光秀丽的多瑙河畔上,消解紧张的情绪和身体的疲惫;能够在《英雄交响曲》中读出不向困难低头、张扬生命活力的意涵,从而将有珍贵的人生价值内化为其自身的组成部分。无疑,音乐教育在审美素质教育中亦是无可取代的,更应在体育教学中被广泛地和合理地运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体育教学中肢体上的直接感受特点强化了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作用的发挥,此时音乐教育之于体育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已不仅仅是补充性的、辅助性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工具价值那么简单了,两者已形成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外与内地相互补充,而这会激起学生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以和谐音声为前提,声声入耳后,直抵内心深处,并幻化出万能的语言,在与心灵对话沟通中,起到平衡、协调人的负面心理的作用:偏执、任性、冲动、孤傲、自闭、自卑等等。体育教学是绽放的心理美学,也许骄阳似火,或恰逢细雨淋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其中畅享其快乐天性的馈赠,并在其中收获就其自身而言的人生资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对于孩子而言最为珍贵的莫过于教其在独立自主之中将自由之思奉托于异彩纷呈的世界。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孩子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被过分解读为孩子天性本然的特质,进而致使在对孩子教育中对此关注不够、引导不足、培树不力,甚至以“三岁知老”的命定观,听之任之或视而不见。诚然,这更可能是教育方法匮乏之下的无奈之举,抑或在因材施教中对因之为何的迷茫。总之,独立自主性是心理素质整体的和综合的呈现,其以类似行为标尺的外在界定了心理素质内在的整体状态,正如从心所欲不逾矩,既要有自由的因素,同时又包含自觉的规制因素。而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总体表现为理念与方法的双重欠缺。律动的绿茵场是我们必须保有的阵地之一。首先,更易被表达。体育教学环境本就应该被轻松、愉快的氛围所萦绕,而这种氛围正是音乐与情感的最佳栖息地;其次,更易被接受。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态是相对开放的,相对于负面心理而言,此时心理壁垒更容易被打破,学生在交互影响之中,在音乐语言的催化之下,更容易被唤起爱憎的共鸣,进而产生健康的心理同构。综上,音乐能够培养人乐观向上、谦虚内敛、坚毅柔韧、恬然平和的良好个性,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明确了音乐教育之于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问题后,我们需要在实证、实践、实验的经验层面进一步把握两者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力争提高音乐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质效。
没有实证的研究,教学就难上台阶,行之有效是检验方式方法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结合上述理论,暂且不论施教层面的问题,仅就音乐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课教效果予以评估,其评估标准或参数应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趣味性。即两者结合所展现的形式是否能被学生普通接受,调动学生兴趣,使得学生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其中。具体包括:音乐教育手段本身的质量、音乐与体育教学具体内容的结合形式、基于临界教育理论该形式是否足以适用于被教育的对象并产生预期效果等等;二是目的性。体育教学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方法之一,实践中要首先把握这一定位。学校教育通常指狭义的教育,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情操、发展智力体力。相对学校教育目的而言,音乐教育和体育教学有着共同的指向,亦有各自独立的价值,将音乐作为辅助手段时则有必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音乐作为手段对于体育教学的工具价值;另一方面是两者结合对于教育目的实现的共同工具价值。因此应将纪律意识、身心恢复、身心状态、情感交流与体验、体育发展情况等要素列入并作为评价的标准或参数;三是拓展性。如今,拓展性教育已在众多培训中被广泛应用,被认为是优质的教育培训方式之一。对于体育教学,也应引入这种方式。即针对课程重点内容并结合被教育对象的特点,教授其有效的方法,提升其自我学习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如丢手绢之歌,是多少人难以忘怀的儿时的美好记忆,其心灵体验与获得甚至可伴随人的一生。
鉴于小学体育教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课程的设置规则应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注重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应用。这并非排斥外来,而事实上,在音乐教育发达的很多国家中,都重视对本民族音乐的选取,甚至直接编写进教材;二是避免片面追求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的提高和促进功能,否则将会喧宾夺主,让体育课变成了音乐课;三是必须遵循情景设计规则。其前提在于将体育课作出科学的时段或阶段划分,据此对各阶段教学内容的方式、内容、主题、目标等进行精确定位,而后再有目的性的精选表达力强、感染力强的音乐,以增强音乐与体育教学的契合度和融合性;四是避免随意性。体育教学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纪律意识的重要平台,如前述二者之间的契合度和融合性,就是要涤除音乐对于体育教学可能会因运用不当而带来的负面效应:音乐一消失,身体、意识、情感、兴趣等便随之冷却。其间,教育力量的介入就变得非常重要,恰当地将纪律性意识传导给学生。
一是师生互动环节。严格意义上讲,小学体育教学的全程都有教师的直接参与,但可根据教师在其中主导力的强弱分为引带、规束、参与等多个环节。除了规束外,其他都可以被认为是师生间的互动。如:准备活动、示范讲解、注意提醒等。此时,可播放一些节奏欢快舒畅的音乐,提高学生的兴奋度。音乐的选择不必五花八门,甚至可在一个学期或更长的时间内连续使用一种音乐,诸如舞动青春、放飞理想类型的音乐皆可,但要对音乐进行恰当的分析、加工、编辑;二是竞技达标环节。此环节中对于学生而言往往小有紧张的情绪,但也是学生超越、战胜自己心理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机,故应选择节奏感较强、歌词内容感染力较强的音乐,突出表现不畏艰险、直面困难、敢于挑战等主题,如《向前冲》等。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可根据情境选择一些趣味性、娱乐性的音乐,以帮助学生调整紧张的情绪;三是整理放松环节。此一环节不仅是体育教学课程的结束环节,而且是帮助学生总结收获的关键环节,需要帮助学生收束身心,回归恬静、自然、平和的状态。故音乐的选择应以此为基调,可选用一些旋律优美的钢琴曲等,如《满天星斗的罗纳河》、《花季的巴旦杏》等。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充分重视音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认真研究,把握理念,遵循规则、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会逐渐形成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特色,而音乐教育在促进小学体育教学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前景也将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