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
【背景材料】
2020 年2 月14 日在京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生物安全是指生物的正常生存、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人类开发利用活动侵害和损害的状态——也可以说,生物安全是各种生物不受外来不利因素侵害和损害的状态。其中,外来因素包括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转基因技术),外来有害生物的引进和扩散,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各种传染病、害虫、真菌、细菌、线虫、病毒和杂草等。
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益处,也有其危险性。生物恐怖袭击、生物技术误用谬用、实验室生物泄露……近年来,新的生物威胁对维护国家安全提出了新挑战。针对我国生物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制定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和统领性的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十分必要。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适合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生物安全行政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制定与完善有关生物安全的法律。国务院要加紧出台相关的行政法规。此外,我国还要制定一系列有关生物安全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形成一个完善、协调、高效的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奠定生物安全的法制基础。
其次,政府公共卫生部门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真正树立疫情风险防控意识,把预防控制疾病流行作为机构最高职责,充分履行好预防和控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疾病流行的第一道严密防火墙的组织职能。同时,有责任提醒社会和公众,树立相关疫情风险意识,传播和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提高公众预防各种流行疾病的能力。“防患于未然”应成为社会风险治理的最高原则。
第三,应加速抢占生物技术新科技革命制高点,发展生物经济。生物技术将引领信息技术之后的新科技革命,生物经济将是数字经济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第四,应加大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解决该领域方向性、系统性、基础性问题;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对公共设施,尤其是对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医护人员队伍建设的投资力度等。
最后,普及公众生物安全意识教育。可以针对不同受众在重要时间节点和场所,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现场讲座、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学习、宣传有关生物安全的知识和技能,鼓励、推动公众参与生物安全信息采集、报送、监督和管理。
【理论分析】
1.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科学有效的财政支出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的生活。国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对公共设施,尤其是对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医护人员队伍建设的投资力度,有利于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能力。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法律手段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暴露了我国在生物安全防范中的短板与不足,需要加紧相关立法弥补不足,通过立法为相关经济活动及其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发展的基点,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必须通过创新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加速抢占生物技术新科技革命制高点,为发展生物经济奠定基础。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生物安全是国家和民族安全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生物安全法》、政府部门多措并举、拓宽民主监督与民主决策的渠道等具体可行的措施,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2.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制定与完善有关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有利于提升生物安全方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
3.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体现了党对国家政治建设的有力领导,也是科学执政的表现。
4.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积极履行职能,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政府既要加紧出台相关的行政法规,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又要真正树立疫情风险防控意识,履行好预防和控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疾病流行的责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生物技术发展有利于加速抢占生物技术新科技革命制高点,生物经济将是数字经济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针对不同受众在重要时间节点和场所,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现场讲座、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学习、宣传有关生物安全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相关疫情风险意识,提高公众预防各种流行疾病的能力。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公众生物安全意识教育,有利于提升公民生物安全知识与能力。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我们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视生物安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此次疫情暴露出我们在生物安全防范上的漏洞,所以我们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也可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益处,也有其危险性,我们要抓住主流,趋利避害,防范风险。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通过改革,调整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调整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面对我国当前生物安全的严峻形势,我们要积极应对,补上生物安全立法短板,构建制度“防火墙”。
【创新训练】
1.2019 年10 月21 日,生物安全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针对我国法律对前一时期发生的生物技术谬用等行为和事件缺乏相应处罚规定的问题,草案明确了相应的责任及处罚,填补了法律空白。生物安全法的制定要经历的下列程序中排序正确的是 (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生物安全法草案进行初审
②生物安全法草案通过全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③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生物安全法草案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通过《生物安全法》的决定
A.④→②→①→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2.生物安全究其本质是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的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①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要和自然和谐相处
②应该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刻意干预
③自然界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固有规律
④人类给自然界打上了实践活动的印迹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以生物安全法草案首次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为背景,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政治生活情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生物安全法的确立程序进行预测与选择。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知识。国务院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因此生物安全法草案,首先选③;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生物安全法草案进行初审,其次选①;生物安全法草案必须要广泛征求全国人民意见,使其更具有广泛性、民主性、科学性,再次选②;草案通过全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通过《生物安全法》的决定,最后选④。故《生物安全法》确立要经历的下列程序中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②→④,故选C。
2.D【解析】本题以生物安全和恩格斯的告诫为背景,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相关知识。①符合题意,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要和自然和谐相处;②不符合题意,恩格斯强调的是人类要尊重自然的客观物质性,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说人类应该减少对自然的刻意干预;③符合题意,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其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自然界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恩格斯的话体现了这一点;④不符合题意,恩格斯强调的是人类要尊重自然的客观物质性,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强调人类实践对自然的影响。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