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瑞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的一种,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客观记录,也是日常生活化意识形态的表征,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与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思维方式息息相关。疫情当前,高校延迟开学,网络更是成了大学生与外部世界对话交流的主要途径。网络新词的不断出现,对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度关注网络话语范式,尤其是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是以网络为交流空间和“文化圈”,以网络“方言”为主要表现形式,便于人们沟通和记忆、受到网民喜爱、使用和传播的新兴语言形式。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文化作品等都能催生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党和政府的声音主要通过网络传递给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网络上口口相传、朗朗上口的流行语,极大地缓解了防疫的焦心、提升了战疫的决心、增强了抗疫的信心,网络流行语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彰显了其显著的意义。
1.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1]疫情来临,如何通过网络安定人心、汇聚共识,是进行疫情有效防控和抗击的重要保证。有关部门通过网络把党的声音及时传递给人民群众,并把党的理论变成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让党中央的统一决策部署迸发出巨大的实践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疫情发生后,学习强国、朋友圈、工作群等各种网络平台,每天及时高效准确地把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推送到网络的每个角落,全国自上而下地强化“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行动号令。全国人民宅家两月,社会生活安定有序,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好写照,也是依托互联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反映。“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等话语让人民群众接收到党和政府的讯息,看到了战胜疫情的希望。
2.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对广大网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2]面对疫情,网络成为人民群众与外界的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人民群众通过网络表达对防疫工作的支持、对医护人员的敬意,同时也会通过网络排遣因长时间居家导致的不适情绪,很多语言在网络上迅速流行。之所以流行,是因为这些语言所包含的信息、蕴含的情感、表达的诉求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容易产生共鸣。通过网络流行语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及时妥善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是做好防疫工作的重要保证。
3.准确把握网络舆情,为决策提供咨询参考
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沟通方式,也日益成为公共事件的策源地和舆情的集散地,扮演着社会动员的角色。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心理和社情民意在网络平台的集中反映,既反映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折射社会集中关注的焦点。
在言论的发表、观点的交流和意见的探讨过程中,网民会根据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对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重新组织。当某种或某个特定的问题引起共鸣、引发争议,进而形成网络流行语时,舆论往往会逐渐趋向特定的焦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较为明确的网络舆情。
网络舆论环境复杂,网络谣言和非理性声音极易引发公众对立情绪,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导火索。基于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流行语引发的网络舆情,通过网络流行语倾听社会呼声、回应社会关切,有助于准确把握网络舆情,规范网络传播信息,为决策提供咨询参考。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3]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每个人应对危机的思想水平和心理素质的一次大考。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如何帮助大学生强化爱国情感、站稳人民立场、提升责任担当,就成为应对疫情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使命。
1.教育对象因疏远和焦虑引发的对教育者的拒斥
德国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认为:“一切的人类活动都必须受到如下事实的制约,即人必须共同生活在一起。”[4]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也认为:“疏离,就意味着被切断了跟外界的所有联系。”疫情期间,大学生与外界沟通、联络、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网络,缺少与外部人群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网络信息的纷繁芜杂导致“囚禁在自己的单一经验的主观性中”[5]的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拒斥外部信息输入的个体。
学生与教师的网络交流具有典型的虚拟性甚至虚假性,单凭网络信息传导,教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素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度。因疫情影响,大学开学推迟,网上教学成了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新学期学习模式。网上教学资源的有限性、网上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造成了部分学生的拒斥心理。“一切认识都是理解过程”[6],造成大学生拒斥的心理基础的便是他们自身的理解过程。疫情期间,大学生的拒斥心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2.教育“者”的多元化给教育对象带来了困惑
面对疫情,各高校积极采取多种举措,关心帮助在家大学生积极应对。从思想教育到心理疏导,从网上教学到线上活动,高校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和改进特殊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网络信息的纷繁芜杂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困惑。专家建议、记者报道、社会传闻,各种信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各种心灵鸡汤,有的甚至是毒鸡汤,慢慢消磨着大学生的意志,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所有的声音都是言之凿凿、情之切切,都是一尊教育者的姿态,这却给大学生带来了困惑,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
教育者的多元化带来的困惑,很多时候是源于无知、缺乏判断力和对所谓潮流的亦步亦趋。有的网络平台对某些信息断章取义、不加证实就一味转发;有的网络平台借助流行的见解、群体的习惯或行为来向网民传导这样的信息:大家都这么做就一定是对的,大家都相信就一定是真的。对于大学生而言,有了一定的思想力和判别力,但尚不成熟,出于好奇、盲信等原因,很容易对各种教育“者”传递的信息产生依赖、误信和误判,从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真、善、美是人类基本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真”是事物的规律,具有决定性和基础性意义,人们对善、美的追求都建立在对真的把握的基础上完成的。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规律就会获得成功,从而实现人类的目的;“善”是推动生命延续的行为。“美”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产生的美感。教育的本质是激发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激发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面对疫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思想性,也要注重艺术性,让教育者的观点言论“信言美”“美言信”;既要注重理性思维,也要注重情感体验,让受教育者不仅感受到“被教育”,更感受到“被尊重”;既要注重灌输教育理念,也要注重融合生活实际。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是要让受教育者习得社会规范,更重要的是要让受教育者成为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新冠疫情作为一个客观的刺激性因素,促使教育者将教育活动引入现实的生活世界,以具有重大教育意义与特殊激发作用的突发事件为契机,充分挖掘事件背后蕴涵的丰厚的教育价值与资源,灵活应对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助于实现教育价值功能的最大化。
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的“键盘语言”被新新人类网络闲聊时使用,有“沟通你我、拉近距离”的作用,因其独有的语言特点,网络流行语受到广大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热捧。大学生群体既是网络流行语的重要创造者,也是网络流行语的直接受众。面对疫情,广大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主动学习、传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面对疫情,各种谣言肆虐网络,也给网络空间治理带来一定隐患。
1.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疫”高频词成为网络流行语的重要内容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疫情形势,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频频作出重要指示,亲临武汉一线调研指导,与多国政要开展“电话外交”。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迅速通过网络传播,成为网民特别是大学生在网上热捧的网络流行语,这些话语也为网络舆情的稳定、人民心态的稳定注入了强心剂。
面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7],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7]的疫情防控总要求,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冲到一线,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8],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的第一线高高飘扬,让人民群众找到组织、增强信心、看到希望。疫情防控,最了不起的是逆行的医护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赞美他们“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9]面对疫情,信心比黄金更宝贵。全国人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奋力夺取抗击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2.群众语言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丰富内容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方式就是学会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来源于现实生活实践,来源于群众交流习惯,能很好地反映人民心声、代表人民意志。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群众语言因其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往往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善用、常用群众语言,他总是能以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与群众交流,他强调:“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10]”。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前提。但是,由于内部审计部门是公司内部设置的机构,既是经济活动的监督者,又是管理工作的服务者,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存在密切联系,其独立性是相对的。内部审计存在着只重视行使监督职能而没有行使服务职能的问题。另外,很多上市公司是在国有企业股份改制的方式上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条件相对来说也并不成熟,内部控制机构并没有随着经营管理要求的提高而做出应有的转变,公司的领导对内部审计没有充分的认识,使得内审部门形同虚设,失去它存在的价值。
面对疫情,广大人民群众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创造了很多接地气的语言,并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形成网络流行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天沾口野味,明天地府相会”是群众相互劝诫拒食野味的流行语;“新冠病毒不可怕,就怕人们不听话”是群众相互劝诫安心宅家的流行语;“预防千万条,口罩第一条”是群众相互劝诫戴好口罩的流行语。这些话语的产生,不仅源于群众的创造性,也源于群众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这本身就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指出:“政治认同不仅是一种政治心理倾向和态度,更是一种现实的政治行为,是政治活动实践的结果。”[11]群众语言成为网络流行语,对于教育引导群众齐心协力战“疫”有着重要的意义。
3.网络谣言的批判及纠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12]网络谣言是在网络上散布、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带有特定攻击性、恶意导向性的言论。网络谣言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显得尤为突出。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谣言在一定时间内能为网民了解、熟悉并有可能相信,进而产生混淆视听、误导公众、搅乱思想甚至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结果。面对疫情,由于专家观点的信息不对称、社会公众的情绪不稳定,一些人的别有用心,各种网络谣言甚嚣尘上,大大增加了疫情防控的压力。
关于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疫情,网上各种声音层出不穷。从服用双黄连、板蓝根到饮用高度白酒,从香油滴鼻孔、人中涂风油精到熏醋熏艾,从戴多层口罩到出门戴护目镜,让社会公众应接不暇、无所适从。其实,这些言论之所以能在网络上流行,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知识的欠缺导致的盲目追捧,另一方面则是某些人怀有的不纯的商业动机。所以,面对网络谣言,要重视权威的专家意见,并且要及时通过官方渠道将其向公众发布,及时辟谣并给予专业指导,同时杜绝专家个人意见通过自媒体平台和其他非官方平台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3]
人是受环境影响的。面对疫情,如何在网络阵地扬长避短,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成为重大疫情应对中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这直接关系到特殊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1.教育者全方位“在线”,对教育对象实施思想跟踪引导
“互联网是一个与社会异体同源的技术系统,并且,它与现实社会的耦合建构了一个互相嵌入的复杂巨系统。”[14]教育者全方位“在线”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面对疫情时,要在网络上与学生建构交流平台、建立互信关系,在网络上实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网络上寻找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讲求“润物细无声”,很难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需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建立的网络交流平台基本成熟,线下教育尚且不能全面解决的困惑,如何在线上一一破解,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破解的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网络素养,敏锐捕捉大学生在线上的热点话题,尤其是作为公众生活与学生心理在互联网上投射的网络流行语,迎难而上,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主动发声,主动引导,主动释惑,要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不能满足于多样化的形式,要重视交流内容,掌握和熟悉他们的话语模式,既注重时尚、情感、艺术等元素在大学生中的接受度和喜爱度,更要高度关注真理本身的魅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努力帮助学生在虚拟世界解决思想困惑,在现实世界提升成长本领。
2.借鉴主体间性理论,建立同频共振的交互模式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的目的在于打破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而形成主体间性。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灵魂。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我们习惯了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清晰可见。进入互联网时代,师生对互联网资源的占有是平等的,在互联网平台的发声是平等的,传统的“你说我听”的模式明显不适用于互联网。
在互联网上,每个学生的手中都有一支麦克风,他们可以匿名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任性”地自主选择,“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避之”,这就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成效。我们要努力破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失声、边缘化、“不在场”等难题,教师要更加充分尊重学生在互联网上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互主体性的网络交往关系,学会互换角色,学会主动倾听,相互认可、接纳、尊重、对话,努力让学生成为独立的精神个体,与教师建立语言和思想的双契合,实现同频共振,提升教育成效。
疫情影响学校正常开学,教师们纷纷当起了主播,上起了网课。从一开始的反对声,质疑声到目前线上教学井然有序,事实证明,网络授课确实是在疫情特殊时期开展教学的正确选择。虽然学生人人手中都有一支麦克风,但只要教师掌握“金话筒”,网络同频共振的交互模式就不失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有效手段。
3.合理使用网络有益资源,及时规避网络有害信息
马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5]网络资源的生产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观念、意识等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进行网络语境化进而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过程。这些信息反映生产者的态度,也反映使用者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进入网络以后,就必须要正视网络资源,特别是符合青年大学生心理的网络流行文化,取长避短,为我所用。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帮助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有益资源,也有误导人们陷入假恶丑的有害信息,甚至有着很大风险的信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等,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11]面对重大疫情时,网络信息纷繁芜杂、层出不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鉴别网络信息,引导大学生关注和内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6]面对重大疫情,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做好预案,积极拓展网络平台,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正确审视网络语言,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为学生在网络上想得起、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的知心人,真正提升日常特别是重大疫情等特殊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