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珊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苹果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苹果色泽良好,果形端庄,有很好的风味和质地,而且还很注重苹果的营养成分和功效。提高苹果果实的品质是国内果农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展品质评价和气候区划研究, 为苹果种植基地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果个大小、 色泽和形状是主要的外观品质, 也是果实品质的评价和分级的重要指标;风味、硬度、香气和主要营养成分(维生素、矿物盐)等是主要的食用品质。
冯娟分析了13 个不同苹果产地富士苹果的品质指标, 其中果个大小的测定是采用质量法即用天平称重直接测出单果重,凤翔和烟台的单果重最高,达到了287.3 克;果形指数是先用游标卡尺量出果实横径和纵径,利用公式:果形指数=果实纵径/果实横径,计算出果形指数;叶绿素决定果实的底色,苹果品种不同其所含的叶绿素等的浓度也是不同的, 利用这个原理果皮颜色的测定是使用CR-400 色差计检测苹果的色度值(L※,a※,b※),鲜艳度 c※=(a※+b※)1/2。王轩测量单果重是利用平均值法,选取9 个不同产地、大小一致的果实,利用电子天平分别测其单果重,然后算出平均值即为单果重;单果体积的测定是先选取每个产地具有代表性的果实,用体积自动测定仪测出其单果体积。
苹果果实的内含物,以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和糖)的含量最高,蛋白质和脂肪其次,这些成分随着苹果发育而有所消长,直到果实成熟时,表现出品种的固有性状。 白沙沙测量果实内维生素C 含量是参照国际GB/T6196-86 中 2,6-二氯靛酚滴定法, 先选取 3 个具有代表性的苹果,晾干后取30 克食用部分加2%草酸溶液将其捣碎处理;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实验准备工作如上, 捣碎后四层纱布过滤, 取出滤液, 利用Water resistant 手持式折射仪测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多指标综合评价是将多种评价因子和指标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 转化为可以反映评价对象总体特征的信息;可分为主观赋权评价法(如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法、模糊评价法等)和客观赋权评价法(如熵值法、TOPSIS 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两大类。 苹果品质综合评价是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将苹果的感官指标(如果形、酸甜度、色泽、单果重等)和理化指标(如VC 含量、矿物质含量、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含量等)转变为可以反映苹果品质总体特征的信息。
国内外对苹果品质的感官和理化指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单一品质方面, 对品质整体评价分级标准和分类方法不够具体和全面。 如徐吉花等选用新红星等10个具有代表性苹果品种, 测定出果实的15 个品质指标,再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选择,对苹果品质评价指标有简化作用。 在品种选育方面,王轩等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通过对比9 个不同产区的红富士苹果的8个品质指标,综合评价得出新疆、甘肃和辽宁的红富士苹果最优,为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 理化指标方面,聂继云等以190 个苹果品种为试材,分别测定果实的7 项理化指标,利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筛选,结果得出,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溶性总糖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8343,固酸比和糖酸比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9844,因此将苹果理化指标简化为5 项(分别是果实硬度、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和VC 含量),并可以作为苹果理化品质评价的代表性指标。
中国的苹果气候区划最早是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的, 陆秋农等根据各地不同的环境条件和苹果生长状况,将中国的苹果栽培区分为7 种区域;并且提出获得苹果高产优质的主要生态条件是温度、 降水和日照等,为后来苹果的区划提供参考。 李世奎等用国光、元帅和金冠3 个品种,结合在各地的产量、品质等经济性状及苹果适宜的气候条件, 用综合评价法进行气候区划,再根据各地土壤、经济效益、技术水平等条件,完成了全国苹果种植区划图。 随后,陕西、新疆、山东、黄土高原地区等也相继开展了苹果气候区划工作。
农业气候区划经常使用的方法有逐步分区法、数理统计法、模糊数学法和气候相似理论。 刘国惠认为影响辽宁省苹果栽培的主要气象因子是寒冷程度, 因此把寒冷指数作为一级指标,将全省划分为冷凉气候区、温凉气候区、温和气候带和温暖气候区;降水量作为二级指标,将全省划分为干旱区、半干旱半湿润区和湿润区;最后综合越冬和水分条件,将全省划分为10 个苹果生产区。 吴燕民等用气候相似理论,把新红星苹果的原产地的气候特点与甘肃地区的气候特点作对比,将全省划分为最适宜区、 次适宜区和适宜区, 分别是天水、陇东和陇中沿河灌溉栽培区、中部黄土丘陵栽培区和河西走廊栽培区。
不同苹果品种最适的气象因子不同, 适宜栽培的地区也不同,对不同苹果品种进行气候区划也有很多。杨建民等选择新红星品种栽植的11 个代表点,选择与品质产量最密切的8 个气象因子, 采用模糊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对新红星栽植区划分了最适宜栽培区、适宜栽培区和次适宜栽培区3 个分区。 魏钦平在10 个不同生态类型的苹果产区,调查富士、乔纳金和新红星3 个品种的果实品质,结合当年气象资料,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线性规划和聚类分析方法,结果得出我国富士、新红星和乔纳金最优栽培区是黄土高原和甘肃陇东,富士和乔纳金的最适宜栽培区是渤海湾, 而新红星的最适宜栽培区是西南高地气候区。 同时,也阐明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影响果实品质的气象因子和不同地区苹果优质生产的意见措施。
苹果品质是当前困扰中国苹果生产和发展的主要问题,提高苹果质量的研究是首要任务。 因品种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和苹果熟性不同,不同品种、不同熟性苹果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各异,随着精细化程度的提高,针对不同品种和不同熟性苹果分别选择影响苹果品质的气象因子指标, 按品种和熟性开展区划可为苹果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 国内开展了很多苹果气候区划研究, 主要是运用数学统计方法筛选出对苹果生长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作为区划指标, 采用灰色关联法或模糊数学法, 再运用逐步分区法或聚类分析法进行区划,区划结果用于指导苹果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