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岩
(通榆县团结乡畜牧兽医站,吉林 通榆 137200)
脐疝是猪的一种常见外科病,引起该病的原因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是腹腔内的脏器通过闭合不全脐孔脱入皮下的现象。多发于幼龄仔猪,病症比较明显,通常因先天发于不良、出生后脐孔闭锁不全、断脐时拉伸过度、消毒措施不到位等诱发该病,不仅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若不及时治疗很容易造成猪的死亡,给生猪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文章介绍了仔猪脐疝病的诱因和临床症状,并对其提出相应诊断和治疗措施。
仔猪的脐疝有一部分是由于先天因素造成的,脐孔发育不良、脐孔无法闭锁、腹壁发育缺陷等都会导致仔猪脐疝的发生。如果在饲养中发现有母猪连续三窝以上的产仔中,都伴有大量的脐疝仔猪,则一定与遗传因素有关。
在对母猪进行接生时,如果脐带预留过短,很容易造成仔猪脐孔闭合不完全,当腹部压力增大时很容易造成肠管脱出形成脐疝。另外,断脐过长或对脐带过度拉伸,也可能会造成脐孔撕裂引起脐疝。
断脐后没有采取严格妥善的消毒措施,可能会导致仔猪脐孔发炎,最终形成脐疝。
仔猪脐疝主要表现为,肚脐周围出现鸡蛋大小且质地柔软的局部肿胀;也有一部分仔猪脐疝没有红肿现象,但肚脐部位质感较硬。用听诊器可以听到内容物有肠蠕动声音,患有此病的仔猪症状通常比较明显,常见拒绝进食、精神不振、体温上升,患病后期还会出现排便停止。疝囊较硬且光亮,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容易诱发肠管梗阻甚至坏死。
仔猪脐疝一般发生在体重不超过12 kg的猪身上,对其诊断方式可以通过抓住后腿提起的方式,观察仔猪的脐孔周围有无圆形大小不一的凸起。用手按压疝囊底部皮肤,会明显感觉内容物回到腹内,同时疝囊变小,手指能清楚感觉到疝壁和疝孔的大小,并且能隔着皮肤深入到腹内[1]。疝囊会随着仔猪的生长逐渐增大,尤其是在吃饱的情况下,隆起位置更加明显,用肉眼即可进行判断。
对于脐疝症状较轻的仔猪,可在摸清疝孔位置后,利用95%浓度的乙醇或50%氯化钠在疝孔四周分点注射,每个点位注射3~5 mL 的刺激性药物,起到消炎作用,从而促进疝孔的闭合。另外还可采取贴胶布治疗的方法,首先要让仔猪空腹,采取仰卧的姿势,对脐疝部位充分消毒并将表面毛发剔除,皮肤充分干燥后,人工将脱出的肠管塞回腹中,用一块大于患病部位的胶布,将脐疝部位贴住即可。
4.2.1 捕捉和保定
捕捉生病的仔猪时,应注意不要引起猪群过度恐慌,防止穿圈或跳入水坑。主要采取抓猪后腿倒提的方式,保持手术部位不被排泄物污染。将病猪仰卧放置于事先准备好的V 型槽内,由两人分别控制住猪的四肢,确保手术过程中病猪能保持固定不动。
4.2.2 消毒和麻醉
手术开始前,应用肥皂水对疝囊部位充分浸泡,并将周围毛发剔除,用35%浓度的碘伏充分消毒,手术开始前再用75%浓度的乙醇脱碘。采用适量的麻醉剂根据实际切口位置进行麻醉,要保证手术位置都在麻醉范围内。在注射麻醉剂时,针头刺入皮肤后要采取边进针边注射的方法进行。
4.2.3 实施手术
切口部位应选择在疝囊的根部并靠近脐孔的位置下刀,如果疝囊较大可以沿着根部在两侧进行菱形切口,切口的长度要大于脐孔,从而有利于脐孔的闭合。从疝囊根部切入皮肤后,应对疝囊内容物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将整个疝囊划开,将切口适当扩大露出疝环,将内容物塞回腹腔。若内容物有粘连现象应进行谨慎剥离,内容物归位后,应对创口进行缝合。缝合时应从一侧皮肤入针,穿过疝环后将针刺出,再从对侧疝环内入针,按照同样的方法返回对侧,针孔的间距约为20 cm。缝线排列好后,由疝环两边向中间进行分离打结。如果脐孔较大,可以采取接近缝合法进行缝合打结。伤口位置撒敷药粉,并在最终缝合完成后用碘伏进行充分消毒,缠好绷带[2]。
4.2.4 术后护理
对脐疝手术后的仔猪要进行7 d左右的单独饲养,期间应以易于消化的饲料为主,避免出现食用过量、惊吓、挤压等情况对伤口造成影响,同时防止仔猪自行撕咬绷带或舔舐伤口的现象发生。对术后的伤口应进行1次·d-1的擦拭消毒,细心观察病猪精神状态、饮食情况,一旦出现感染情况应及时进行消炎处理。
对于仔猪的脐疝病应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方式,以免造成拖延导致的病情加重,影响治疗的最终效果。在对仔猪进行断脐时,注意断脐的长度,并采取充分的消毒措施,能有效降低该病害的发生概率。在采取手术治疗时要谨慎小心,防止对腹腔内脏器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