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警海上远程医疗需求与可行性方案探讨

2020-12-29 12:53:42潘哲毅刘雨婷
武警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海警卫星通信陆地

潘哲毅,刘雨婷

中国海警局履行海上维权执法职责,包括执行打击海上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海上治安和安全保卫、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渔业管理、海上缉私等方面的执法任务及协调指导地方海上执法工作。以航海编队形式的海洋任务作为海警局的基础性海洋活动,在执行任务时,根据勤务定位,也专门配备了医护人员用于自身或编队的海上医疗任务。但在实际救治过程中,由于舰艇配备的医护人员有限,医疗设备有限,无法将伤病员快速回送至陆地医院救治。在遇到意外受伤且相对棘手的问题时,如能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的形式,及时将患者的受伤信息、图片、视频回传至陆地医院,由专家团队诊断后给予救治方案,将对海上医疗救治提供最有利的支持。

1 海警远程医疗需求分析

1.1 基本情况 海警部队官兵的生活环境比较特殊,各类军事仪器设备等在舰艇中集中安置,生活空间比较狭窄,且长时间处于随时戒备状态,导致其容易产生皮肤类疾病。长期的海上作业,工作强度大,饮食休息不规律,会加大消化类疾病的发病。来自外部恶劣环境的影响,会增加循环系统、外伤、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的发病。长期远离陆地在海上漂泊,与家庭隔离,缺乏交流,在出现紧急状态时急需及时治疗和心理干预。因此航海官兵面临身体和心理上双重压力[1]。海警航海编队目前主要以卫星电话的方式进行海上通信,且通信仅限于舰艇与岸基指挥中心之间,与后勤保障陆地医院(例如总队医院)之间无直接通联方式。

1.2 案例分析 某海警航海编队舰艇在巡航执行任务过程中,某士兵不慎被金属硬物划伤,造成手部表皮破损。由于该舰艇只配备卫生员,无法准确判断此类伤口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针,舰艇也未配备破伤风针。舰艇指挥官只能通过卫星电话联系岸基指挥中心,再由指挥中心联系到陆地医院咨询是否需要提前返航注射破伤风针。因只能采取无图片、无影像、非专业人士口述传话的方式,专业医师很难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最终伤员只能回送至陆地医院再行救治。外伤在航海舰队巡航过程中是非常普遍的伤情之一,外伤的处理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对伤口的深浅程度进行评估。即使舰艇配备了破伤风针,也不能盲目注射,注射破伤风针之前要对患者进行皮试,如果出现过敏则不能注射,但可以进行脱敏注射避免过敏反应。部分海警舰艇会配备医护人员,由后勤保障陆地医院分批次派送,但由于专业方向不同,遇上疑难病症时仍存在无法做出及时判断与处理的情况。虽然大部分非紧急病症能通过提前返航的方式得以解决,但这既影响巡航计划,也有一定的生命风险。

鉴于以上调查与实例发现,航海舰队在配备随行医护人员的基础上,实现舰艇与陆地医院的直联互通,实现数据语音和远程视频双向互通是趋势所在。能为一线巡航官兵救援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海上医疗保障的技术水平,使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可有效减少医疗后送。

2 海上医疗可行性探讨

2.1 通信网络构建方式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在海上船舶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利用互联网协议确保地面(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层)和卫星网络的互操作性,使数据存储、传输和使用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通过卫星进行通信互联,构建一个基于卫星的IP通信网络,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无缝的卫星通信服务体系,支持航海编队与岸基指挥中心之间的视频、语音、数据等业务,实现船舶位置信息、状态、物资、气象等信息的远程共享,为指挥中心实时掌握海航编队动态并进行科学部署提供决策参考。视频、语音、数据等业务的双向互通是实现远程医疗的通信网络基础。

参考海军通信网络构建方式,海军舰艇目前采用音视频会议终端的方式进行远程医学活动,采用的卫星系统通信带宽较宽,其缺点是信号覆盖范围有限制,暂时无法实现所有海域全覆盖。相反,海事卫星覆盖范围广但其带宽较窄,作为补充通信手段可实现无限航区远程医疗活动[2]。

在一些公共领域,VSAT卫星是建立卫星通信网络的首选方案。VSAT(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意译为“甚小天线地球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的一种卫星通信系统。这里的“小”指的是VSAT系统中设备的天线口径小,通常为0.3~1.4 m,设备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对使用环境要求不高,组网灵活。从应用方面看,VSAT主要分为共用VSAT网与专用VSAT网两大类,主要区别在行政管理上,专用VSAT网由用户单位自己投资建设系统,运行管理[3,4]。现各大运营商也面向大众提供船、岸多用户双工双向卫星通信,通过KU波段海上VSAT卫星实现双向远距离宽带实时通信,并在沿岸采用4G通信作为补充,实现实时船舶海行数据采集及传输、VIOP数据语音和FAX通信、收发E-mail、登录因特网、远程视频和信息化办公等。

海警舰艇目前在通信网络方面还停留在卫星电话阶段,构建卫星通信网络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网络构建形式取决于通信用途,如果涉及海洋海域信息、航海舰艇定位信息等军事战略信息,可通过战略卫星结合海事卫星或者构建专用VSAT网的方式,若只为满足远程医疗条件的卫星通信网络可选择商用VSAT渠道。

2.2 远程医疗运行机制 海上远程医疗通信网络建成后,舰上终端和陆上终端基本一致,可以参考“军卫二号”远程会诊模式开展各项工作。“军卫二号”工程即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系统,分为数据通讯和视频会议两个部分,在全军各医院得到了普遍使用[5]。远程会诊传统的工作流程是医师先填写远程会诊申请单,然后由远程会诊管理员将会诊申请单的内容填到远程会诊系统里并上传申请。上传的时候要附上患者的病历、医嘱、检验检查、PACS 影像等,信息需要通过导出、拷贝等手段从HIS、LIS、PACS系统中获取。会诊完毕后,专家意见以图片形式发送到远程会诊系统里[6]。视频会诊申请单上传成功后,“军卫二号”网络管理员会对申请医院和会诊医院进行点对点模式配对,开通专用频道,通过视频会议软件进行视频交互[7]。基于以上会诊模式,海警船可装备卫星通信系统、基带通信系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病例采集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与总队医院直联互通构建舰、院远程医疗系统,实现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病例采集与上传等功能。当船上有远程会诊需求时,可向我总队医院发出远程会诊请求,医院安排相关专家团队实时参与视频会诊,根据会诊结果及时制定救治方案,或者视情况建议送伤病员回陆地医院治疗。同时,日常也可利用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卫生防疫知识授课、心理健康教育、急救知识培训等,有助于提升官兵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自救互救能力,保持身心健康。后续可考虑将舰、院远程医疗系统直接接入现有“军卫二号”工程中,实现与已接入二号工程的军内外800余家医院互联互通。

随着海警局基础性海上巡航、打击海上违法犯罪活动和保卫国家海洋权利等任务的日益繁重,海警官兵的医疗保健问题不容忽视。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程医疗作为海上医疗保障的重要技术手段,可解决跨地域远程会诊以弥补海上救治力量不足的现实问题。海警舰艇目前还不具备完整的通信网络,可选用VSAT卫星或参考海军模式,构建自身通信网络,实现舰艇与陆地医院之间的直联互通从而更好地完成远洋巡航中的医疗保障任务。

猜你喜欢
海警卫星通信陆地
中国海警局制定出台《海警机构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融合应用
卫星应用(2023年1期)2023-02-21 06:52:02
谁在推着陆地跑
陆地开来“宙斯盾”
卫星通信专家的选择
航空器的顺风耳——机载卫星通信
太空探索(2016年3期)2016-07-12 09:58:45
爬爬爬,以水中冲向陆地
卫星通信及其应用
河南科技(2015年1期)2015-02-27 14:20:07
海中有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