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均牛奶消费量也逐年提升,这促进了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我国的很多奶牛养殖场户尚存在一些养殖误区,不利于提升我国奶牛的养殖水平,所以本文就论述了奶牛养殖的十大误区。
奶牛在进入干奶后期后,虽然犊牛生长迅猛,但是奶牛的采食量却会明显的下降,这是因为奶牛已经进入能量的负平衡期,这一时期是奶牛产前21~49d,其中以产前21d左右膘情下降最为剧烈。奶牛的乳腺经过干奶期萎缩后,养殖户也不必太过担心,之后就会重新充盈,恢复泌乳机能。同时国外研究学者Smith、Todhunter认为奶牛的干奶期乳腺修复是可以分为复原、休整、生长三阶段,这其中的生长阶段是乳腺恢复功能的关键时期。
奶牛的膘情控制多是产奶后期调控,总体来看,体况3.5左右为宜,过肥、过瘦都不利于进行调理,犊牛出生2个月后的干奶期饲喂对于满足犊牛生长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降低奶牛脂肪肝有效时期,当然如果奶牛的干奶期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奶牛营养供应不平衡,易造成犊牛过肥。所以养殖户在奶牛产前1.5个月左右需要进行干奶,对于低产牛,则就需要根据奶牛的体况适当调整饲喂配方。
因为奶牛是产前3周左右进入能量负平衡期,所以如果这时养殖户使用低精高粗饲料,就会加重奶牛的能量负平衡,加重奶牛的产后后遗症。
如果奶牛膘情过肥,那么其产后的采食量就会受到抑制,越肥能量负平衡就越严重,酮病、脂肪肝也就更易发生。
通常奶牛干奶时,最初其乳房会发生轻微的肿胀,1周后缓解,2周后乳腺开始收缩,乳房逐步的变松软并且缩小,但是这一时期如果感染梭状芽孢杆菌,那么奶牛猝死的几率就会大增,主要就是因为梭状芽孢杆菌进入乳腺导致奶牛发生毒素性休克而致死。
造成乳脂率下降的诱因就是奶牛的瘤胃酸度过高,养殖户可以通过合理搭配饲料来缓解这一问题,特别是要保证优质粗饲料的供给,搭配比例要合理,如过低,建议粗、精料控制在6∶4为宜,并且粗饲料不应切得过短过细。如果饲喂青贮饲料,那么其比例不能超过20%,泌乳初期的奶牛更要控制用量。当然养殖户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缓冲物也是可行的,像碳酸氢钠、氧化镁都可以适量使用以降低奶牛的瘤胃过酸,并且全棉籽饼也有很好的缓冲效果[1]。
新产奶牛的饲料中添加适当的脂肪不仅可以提供高能量,还可以有效的控制瘤胃酸中毒。在夏季还可以抵抗奶牛的热应激反应,一举多得,其饲料总脂在6%~8%就可以。
奶牛的粗饲料是在满足有效纤维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在奶牛实际喂养中,各种粗饲料的可消化干物质差别很小,也就意味着苜蓿的养分差别极小,但奶牛采食量差别却非常大,所以需要养殖户综合考量苜蓿的蛋白、NDF、ADF 含量[2]。
个别奶牛初产后会一直出现卷舌头的现象,引起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奶牛的采食量不足,这一现象后备牛多见,奶牛耍舌多是因为活动受制的反抗行为。
造成奶牛蹄病多是因为水槽旁边的水泥地面被踩坏之后积水所致,这一区域积水、积粪、积尿后就极易形成一个缺氧环境,并且粪尿在发酵后就会更加有利于梭菌、厌氧菌的繁殖,进而诱发奶牛感染。厌氧菌多是来源于水槽凹陷的区域,这一区域在积粪尿并且发酵之后就极易孳生各种病菌,而且破碎的水泥片质地坚硬,也会把奶牛的牛蹄硌坏,造成一定的伤口,加剧奶牛的感染风险,所以养殖户要经常检查奶牛的运动以及休息场地。
总的来说,奶牛生产中的十大误区在我国很多奶牛养殖很常见,但是养殖户对这方面的问题却没有重视,进而导致奶牛在这一时期患病,或者加重奶牛的负平衡状态,极易造成奶牛在干奶期出现问题,所以养殖户需要加强自身对于奶牛生产的认识,从而保证奶牛的顺利恢复产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