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羊小反刍兽疫是由羊小反刍兽疫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这种疾病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等特点,对于健康羊群造成的威胁极大,会导致大量的羊群死亡,从而给羊养殖者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于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控,对促进羊类养殖业的发展有关键性的作用。
羊小反刍兽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且多发生在干燥寒冷的地区和降雨量大的季节。其发病的症状为病羊发热、口腔内发炎、腹泻和胃炎等症状。羊小反刍兽疫属于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中,羊群中的山羊和绵羊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山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最高的。其中刚出生3~8个月的羊最易被感染,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疾病的传染源主要来自于病羊的排泄物以及带有病菌的饲料、水源和器皿等都会导致极高的发病率,从而造成羊群的大量死亡。羊小反刍收益的最长潜伏期可达20d以上,感染病的羊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极高的。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主要分为三种: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型多发生于黑山羊,病毒潜伏期在2d左右,其症状表现为病羊体温突然升高,可以到40℃以上,出现站立、不安、食欲不振和精神萎靡等现象。病羊会出现流眼泪及鼻腔粘液分泌物,且鼻腔黏膜会出现溃烂。此外,病羊还会频繁的腹泻,从而引发极其严重的脱水状况。怀孕的母羊出现流产时,体温突然下降或直接的死亡。幼羊如果发病死亡率将会达到100%,从感染到死亡的过程大约在5d左右。
亚急性与急性有些相似,潜伏期大约在4d左右,但是病程较长。其症状为鼻腔内粘液为脓性,会产生鼻塞等现状。羊群的舌头会出现溃烂,更为严重还会出现坏死性的口膜炎,并且出现口渴、食欲不振,伴有一定的腹泻现象。母羊如果感染此病毒会出现外阴感染的现象,怀孕的母羊会流产。其中病毒潜伏在病羊体内9d左右就会导致其死亡,少数的病羊会转变为慢性型。
慢性型一般处在亚急性型之后,早期的症状与亚急性类似。患病羊的口腔或者是鼻孔周围会产生脓包和结痂的现象,这表示患症已达晚期。慢性型的发病过程一般在13d左右,绵羊经过亚急性期后可能会出现病情的缓解甚至是康复。
3.1 加强羊群引种的检疫和监督工作引种检疫不合格的羊是造成羊小反刍兽疫发生的重要原因,并且可以引起病情大范围扩散,对羊群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加强对引种的检疫与监督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在引种前需要实地进行考察,确保该地区没有存在疫情,并对引种的羊群进行隔离饲养,饲养达到半个月左右。如果存在患病或者疑似患病的羊要及时扑杀,然后无害化处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将引种的羊与健康的羊群放在一起进行饲养,对新引进的羊在隔离观察后需要进行疫苗的注射。通过临床症状和血清检验的结果验证引种羊健康时,才能将其与健康的羊群一同饲养。
3.2 饲养人员加强对羊群和羊群周围环境的管理要想确保羊群不患疫病,饲养者必须对羊群的饲料进行全面检查,防止食物腐坏,对羊群的健康产生威胁。饲养者可以在饲料中要添加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利于羊群身体健康的物质,从而极大的提升羊群的抵抗能力。另外饲养者还要将羊圈进行充分的隔离,避免羊群与外界的野羊直接进行接触,进而导致其患病。饲养者还需要保持羊群居住环境具有通风口,确保空气可以得到快速的流通。定期对羊群居住的羊舍和羊群使用的槽具及时进行消毒。对羊群产生的排泄物及其他垃圾需要定期进行清理,可以选择焚烧等手段对垃圾及排泄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确保羊群居住的环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细菌的孳生。
3.3 饲养者需要加大观察力度和及时注射疫苗作为羊群的饲养者在管理好羊群的同时,对羊群健康状况也要加大重视。对羊群要多次的观察,如果发现有疑似病羊要及时进行隔离,对于发病羊不能存有侥幸的心理,要及时将其扑杀。饲养者每年要定期对羊群进行相关的疫苗注射,在常规的防疫上实施羊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接种,另外饲养者还必须建立完善的免疫记录,及时的更新免疫信息,为羊群的健康生长做好保障。
综上所述,如果任由羊小反刍兽疫发展下去,势必会对羊养殖行业带来极大的冲击,给广大的羊养殖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对此作为养殖者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合理的手段与方式将病情遏制住,保证其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