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思政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渗透

2020-12-29 11:39谭三勤贺丽萍孙国瑛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组织学敬畏医学

谭三勤,贺丽萍,孙国瑛,田 玫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然而,长期以来,不少专业课教师重教书、轻育人,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的任务,与专业课关系不大,这也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利用课程思政搭建连接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桥梁,将二者有机联系在一起,让所有课程履行“育人”职责。医学具有人文属性,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3]。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蕴含着无限哲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但由于其专业性较强,教师在授课时常会注重医学知识、医学技能的传授,而忽略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只见结构、不见人”的思维模式,无形中加深了医患隔阂。近年来,笔者在讲授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时,尝试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其教书育人的双重功能。

1 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4]。极少数大学生认为爱国只是一个概念,离自己很遥远。组织胚胎学与胚胎学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教学时要挖掘这些素材。讲授“血液”时,利用抗战影视剧《亮剑》中李云龙重伤输血的片段,介绍血液组成、血量和血型相关知识,使学生意识到今天的和平安宁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从而增强学生爱国之情,拉近红色资源与时代的距离。讲中性粒细胞吞噬大量细菌后死亡成为脓细胞时,告诉学生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处处存在病原微生物,它们“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伺机乘虚而入,然而我们能健康地生活,并没有因此生病,都是中性粒细胞等誓死保卫我们的“国家”(身体),与“敌人”(病原微生物)勇敢搏斗、获胜的结果。当身体某部位感染时,一大批中性粒细胞第一时间赶赴“战场”,有的吞噬大量细菌后“壮烈牺牲”成为脓细胞,有的勇敢“自杀”,通过破坏自身结构释放大量DNA、蛋白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DNA、蛋白质等)组成一张“铁网”,困住病原微生物。这种不寻常的自杀式攻击被称为“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5]。看到这些,学生无不感叹:小细胞们也是真正的爱国英雄。讲立毛肌时,联想《满江红》怒发冲冠、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等场景,凸显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6]。讲血—胸腺屏障、血—睾屏障等的功能时,联想非典时期医护人员为保护人民健康,用生命筑起牢固屏障,在危急时刻展现的民族精神。

2 将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教育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

敬畏生命是指人们对一切生命体的敬畏,尤其是对人类生命的尊重、敬仰、关爱与维护的科学认识和正确判断,敬畏生命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医学的最高境界[7]。医学是关乎生命的学科,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如果漠视生命,就无法承担治病救人的重任。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强大的使命感及对生命的敬畏之情[8]。有些医学生对生命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生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不尊重生命。这也进一步表明对学生开展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在讲绪论章节石蜡切片的制备过程时,介绍我国每年要处死1 500万只实验动物,上海郊区有一座实验动物纪念碑,科研人员时常来这里献花默哀、致敬,告诫学生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珍惜实验资料,努力学习。讲免疫系统时,告诉学生生命的存在是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战士”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战斗的结果,有的正在战场上驰骋,有的正在加紧训练,有的整装待发。让学生认识到一种生命的存在是以其他生命的逝去为代价的,每个生命都值得敬畏、珍爱。讲呼吸系统时,联系非典期间349位同胞因非典而失去了生命,让学生体会生命在疾病面前的渺小与脆弱,进而增强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此外,联系抗击非典英雄人物叶欣的感人事迹,在危险和死亡面前,她总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因极度疲劳导致免疫力降低,不幸感染殉职。危难时这些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他人生命的人,值得尊敬。

3 把科学精神培养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

科学精神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即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9]。“献身医学,执着追求,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每个医学生在成为医生前都要举起右手、庄严喊出的誓言[7]。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用科学,需要伟大的献身精神。在讲食管结构时,介绍著名病理学家沈琼教授研发食管细胞采取器的艰难历程。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县调研,研究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尽管他知道试验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坚持在自己身上试验。经过反复试验、多次改进,终于发明了食管细胞采取器,为食管癌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研究做出巨大贡献。在讲解胃壁壁细胞结构时,联系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马歇尔和沃伦的感人事迹。20世纪80年代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胃溃疡是生活压力或不良饮食习惯引起胃酸过多导致的。1979年,澳大利亚实习医生沃伦,在观察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样本时,发现了螺旋杆状细菌,他认为胃溃疡的真正元凶应该是幽门螺杆菌。然而,由于沃伦的假说缺乏实验依据,只是建立在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上,因此不被人们认可。可沃伦和马歇尔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观点,他们从切除的胃溃疡患者病变组织中成功分离并培养出幽门螺杆菌。为了证明幽门螺杆菌能致病,马歇尔吞下了一试管培养菌,随后出现了胃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以此证明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马歇尔和沃伦伟大的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令人敬佩。

课程思政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使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医德高尚的优秀医学人才。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仍需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组织学敬畏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溃疡性结肠炎的组织学评估系统研究进展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敬畏自然 敬畏设计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签字权”
浅谈甲状腺未分化癌的病理诊断
浅析如何把理论学习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