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
(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四病区,青海 西宁)
我院外科从2017年元月开始按照新修订的陪护探视管理制度,通过分析住院病人陪住率高的原因及对临床工作造成的影响,采取非探病时间对陪护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制定陪护探视制度,特定探视时间,院内保卫处协作,加强入院宣教与沟通,科室人人参与陪护管理,从多方面入手,齐抓共管,加强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对病区陪护进行了全面、规范化管理,在治疗时间禁止探视,加强护士与护理员对患者需求的帮助,每日固定责任护士,责任到人,落实基础护理,使患者真正得到实惠,有效控制非探病时间的陪护人数,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为医疗安全提供了保障,经过1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1.1.1 心理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整体护理的开展, 护理更加重视病人的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 达到更好促进健康的目的[5],医院对陪护管理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护理工作做好了,能满足病人的需要,医院应该取消陪人;另一种则认为医护人员不能取代家属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陪护带来的感受依次为情感满足、生活方便、安全感,没有陪护时的感受为生活不方便、孤独感、没有安全感,说明大部分病人认为医院不应该取消陪护, 并且希望家属作为自己的陪护人员[5,6]。住院期间,患者是需要关怀、心理最为脆弱的时期,因此在心理上对家属有很大的依赖性。据调差数据表明,87.8%的住院患者希望家属陪护,认为家属可以带来情感满足、生活方便、安全感等[7]。
1.1.2 认知不同
患者来源是多方面的,作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对于就诊患者没有选择性,患者的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着医院陪护的管理,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的认识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在疾病预防及控制方面得不到理想效果。
1.1.3 宗教信仰
其次就是各个民族文化、习俗及宗教信仰不同,对于农牧区少数民族来说,信仰大于一切,很多少数民族对于宗教的信仰已经高于自己本身,他们的信仰包括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所以,医院无法左右他人信仰,而患者也不遵循医院的规章制度,限制陪客探视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医患矛盾。
1.2.1 护士责任心
医院内护理人员占了很大一部分,因近年来医疗改革发展迅速,临床上对护理岗位供不应求,大量新护士进入临床,护士的德、智、品、性参差不齐,很多护士因缺乏工作经验而对于危重患者的观察不到位;更有部分护士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学习能力差、责任心差,对工作怠慢,不能及时为患者解决问题,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感增加,因而也造成了陪护过多的原因。
1.2.2 护理工作量
因医疗改革,医保数额逐渐提升,就诊人数据高不下,而临床护理人员的缺乏,新入护士不能胜任临床危重患者的管理,护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护士工作时间延长,很多护士因此辞职转业。所以护理工作在很多时候不能做到全面、全程、专业、主动、人性化,进而患者在有需求时护士无法及时为其解决问题,造成了患者更加依赖家属,陪护增加的原因。
1.3.1 管理者层面
由于目前国内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多数医院因为工作量大、护士持续上夜班、休息时间短、加上医院内各种培训、考试、学习等,占用了大量护士休息时间;而且在现阶段,国内多次出现医患纠纷,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有大量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时间长、工作阅历高的护理人员选择离开岗位,这也是医院管理难以解决的问题。
1.3.2 护理人员配置
我国控制探视陪护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护理质量,要求护理能满足病人的生活和心理需要。但我国目前护理人员和床位比例不足1:0.4<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床位与护士比例为 1:1~ 6[8]。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医院加强了信息、后勤等方面的支持系统,把护士的时间还给病人,但护理工作仍不能满足病人的实际生活需要。
医院属于一个综合性的机构,本身无法限制各类人员的出入,每天出入医院的人数多过住院患者几倍,但在探视过程中,因为流动人员过多,医院所置的医疗仪器贵重,医院安保人员及医护人员少,所以在医院中多次出现了患者钱财被偷、仪器被他人刻意损坏、患者之间出现矛盾等现象。这一系列的矛盾引发都会造成临床工作的延误,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患者之间各种吵闹以至于大大出手等,所以陪护探视人员的增加,不仅影响了他人,更加影响了患者自己的康复。
陪护人员及流动人员增多必然会造成住院环境嘈杂,每天晨间护理后,床单位很快又被陪护人员搞乱,床头柜上放的乱七八糟,无法给予患者安静、舒适和温馨的住院环境。因此不仅影响患者的休息,也会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秩序,而且陪护人员的增多与滞留会造成交叉感染,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7]。总之,陪护越多,矛盾越多,管理越困难,因此医院加强陪护管理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院内感染是病人在住院期间所发生的感染。能引起院内感染的因素很多,陪护探视人员没有经过院内感染的监控水平,所以也是引发院内感染的其中之一。在医院的各个科室当中外科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外科患者在手术后自身的各种生理机能会大幅度降低,抵抗力明显下降,探访和陪护的人较多也为各种病毒细菌的引入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条件,增加了术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机率,为提高外科预防控制院内感染的有效性,凭借实际的工作经,普遍认为减少探视和陪护人员,使病区内人员流动量下降,陪护率降低,可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9]。
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施行,要求护士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满足病人多方位 、多层次的需求,使病人得到有效的护理,全面解决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我科对于陪护探视的管理,也是根据医院陪护探视制度为主,结合本科室较为特殊的性质,制定了相对而言较为实用的对策。
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对每位病人家属都应做好入院宣教,详细讲解入院须知和医院规章制度,强调陪护探视制度可探视时间,个人财物安全保管制度,取的家属配合。再向患者讲解本科室的特殊性,因每天出入院患者和外科手术患者较多,病房人员流量量大,术后病房内人员增多易造成术后患者切口及呼吸道感染,向患者及家属讲述切口感染后的危害性。另外,因患者住院76%的留陪护是因为饮食的原因[6],向患者推荐院内饮食配送,保证患者饮食需求,做到让患者家属放心,才能更好的管理陪护人员。
全科室医护人员应有统一的思想,积极为病区营造一个舒适、安全、安静令病人满意的环境。首先,护士巡视病房发现在非探视时间内看到闲杂人员,应及时向家属解释并婉言请走。其次,在医护共同查房期间,对于不配合家属,护士主动报告医生,由医生出面解决。实践证明,管床医生亲自参与家属陪护管理的效果显著。再次,医护人员应配合保卫科进行陪护探视人员双重管理,护士长不定时抽查,及时控制陪护人员。
院内陪护人员过多,主要方面是患者担心自身无法配合治疗,其次是对护理工作的不信任。因此,提高护士实施基础护理的能力,增强服务理念,加强病房巡视,多观察病情,及时了解病人需求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加强自身修养和业务素质,加强责任心,运用沟通技巧耐心做好每项操作及患者的健康宣教,让患者信任,让家属放心。每名护士分管一定床位数的病人,责任护士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为患者带去方便,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陪护探视人员过多,及时提醒责任护士,提高护士自觉管理的主动性。
因为我院属于综合性医院,患者较多,病情较重,农牧区及少数民族多,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也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在陪护的管理上还要根据手术科室的特性、患者病情的需求,护患间语言沟通障碍,尽可能在不影响病区治疗的同时,病情较重者可允许留陪护一人。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发放陪护卡,家属在非探视时间出示陪护卡出入病房。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了解患者需求,积极征取意见,向病人和家属强调探视制度及过多陪护的危害性 。
院内陪护人员的探视,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于陪护的管理也需要院内多方面的协作。后勤的安保人员在院内不定时巡查,大楼电梯处有专人看护,陪护人员凭护士发放的陪护卡进入病房;这样不仅维护了院内秩序,也避免了患者家属之间争抢乘电梯,而造成的危险。夜间巡护人员及时巡视病区,排除安全隐患,也为患者提供了安静、安全的休息环境。
三甲医院内陪护探视人员的限制,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患者家属的不满,满意度的降低,但是它带给患者的益处也是巨大的,只有了解患者陪护率高的原因才能更好的管理陪护人员出入。总之,住院陪护人员的管理是医院管理者也较为难掌控的指标,随着医疗模式改革,结合我国医疗条件和国情,只有加强自身素质和条件,实行院内统一管理,是最有效、最实际的方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