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娴,杜艳军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2017级,湖北 武汉)
至阳穴一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卷三·诸穴》“至阳,在第七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该段不仅介绍了至阳穴的定位、归经还明确了取穴体位。至阳穴还有“肺底”一称,《经穴纂要》有记录:“至阳(督),肺底(医学原始)”,由此可见,“肺底”为至阳穴的别称。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人体背部为阳,沿脊柱上行的督脉亦属阳,七为阳数,三阳为极,故取名为“至阳”,意为阳中之阳。至阳穴在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时间久远,现对其治疗作用及治疗机理进行浅析。
五疸是疸病的总称,张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将疸病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类型,笔者认为文中所写到的五疸其范围大于如今现代医学所记载的狭义黄疸。《本草纲目》认为五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皆是由于湿热。湿邪在体内郁久而化热,湿热相互搏结,熏蒸肝胆,胆汁外溢于肌肤而表现全身发黄的症状。湿邪不被清除,则热邪难以消散,疸亦难退。故治疗疸症时应注意祛湿清热,利胆退黄。至阳为背部督脉上的穴位,所处位置为阳中之阳,可养阳升气,调理气机,祛湿清热,畅利三焦,对于治疗以湿热为患的五疸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古书亦有多次提出五疸可选用至阳穴进行治疗,如《针灸玉龙经》:“至阳亦医黄疸病”、《医宗金鉴》提到”至阳专灸黄疸病”,但临床上却少见到将至阳用于疸症的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虽如此但不能抹杀掉至阳穴在治疗五疸疾病中起到的作用。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所记载的胸痹范畴,多数是由于患者诸脏阳气不足,脾胃虚寒,运化腐熟功能失常,而易生寒湿之邪,寒湿之邪凝聚成痰,搏结于心胸而造成胸痹;或由于心阳不足,则心脏鼓动血脉无力,血液循行不畅则结聚成瘀,瘀阻脉络,“不通则痛”;或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运化腐熟水谷失常,水谷精微无法转变为气血津精及营养物质,周身营养不足从而导致气血亏虚,濡养失司,精微物质无法上达濡养心脏,“不容则痛”。《金匱要略》中明确指出胸痹发生的病理机制可以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下焦阴寒之邪较甚而导致心绞痛。治宜温补心阳,散寒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督脉为“阳脉之海”,行于后背正中,出于会阴,沿脊椎部上行,上贯于心,至阳穴隶属于督脉,临近心包,为阳之至也,具有振奋心阳,升阳祛寒,疏通气血,调畅气机之效;此外,至阳橫平“血海”膈腧穴,亦具备畅达血脉,宣通痹阻的功效。从解剖结构上看[1],至阳穴处于心脏与胃脊神经相交的区域,有相应的胸前神经支配,在针刺至阳时,针刺刺激产生的针感反应(酸麻胀痛等)可以通过该区域的神经系统传至大脑皮层再反射至心肌,从而能调节心肌运动,调节心脏功能,达到止痛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常常将至阳穴作为治疗的主要穴位,且研究表明疗效甚好。薛广生等[2]采用穴位埋线的方法,将至阳穴作为主要穴位,再配伍其他腧穴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6例,3个疗程后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及口服心痛药计量明显降低,治疗效果显著。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病变部位涉及肌肤和神经的顽固性病毒性皮肤疾病,常以单侧出现沿着该侧周围神经分布的带状或簇状水泡为特征,并大多伴随明显的神经疼痛。中医将之称为“串腰龙”“缠腰火丹”。中医理论认为带状疱疹的发生常是由于机体素虚,正气严重不足,又复感风、热、湿、痰等外邪侵袭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液不得运化,水停则成湿,湿邪郁久而化热,侵犯肝胆,导致肝胆湿热,湿热化火成毒,火毒之邪发于腠里,灼伤血脉,外达于皮肤,而形成簇集性疱疹;或湿热之邪郁于体内,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阻塞脉道,气滞血瘀,血液无法营养全身,“不通则痛,不容则痛”而发生带状疱疹疼痛。治疗宜扶正祛邪,行气止痛。至阳为“阳中之至”,为全身中阳气最为聚集旺盛的穴位之一,是阳气隆盛之处所在,具有升发阳气,调畅气机的功效。阳气升则正气旺,“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气机通则疼痛止.。选取至阳穴进行治疗(针刺、埋针等),可以升发阳气,振奋心阳,心主血脉,心阳充足,则宣统血脉有力,可充裕阴血,使气机运行顺畅继而消散瘀血,瘀血除则疼痛止;又因至阳穴与“血会”-膈腧相邻,故具有调畅血脉之效,气血运行舒畅,“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疼的效果。任志强等[3]在临床治疗带状疱疹上针刺配合至阳穴埋针并配伍曲池等穴位治疗带状疱疹48例,有效率为95.8%。
带状疱疹是一种以疼痛显著为特征的顽固性疾病,往往会遗留神经痛等后遗症,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往往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所以我们在治疗该疾病时,不仅要注意减轻患者疼痛,消除患者的压力,还要缩短治疗的时间,选择至阳为主要穴位则可在具备疗效的同时又能减轻患者负担。
胃痛是指以邻近心窝处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其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这里的胃痛特指由于脾胃虚寒而导致的虚寒型胃痛。由于患者机体脾胃素虚,阳气亏损,中气下陷,内生虚寒,或由于饮食不洁常食生冷,长期服用寒凉药物,起居失常,外感寒邪,侵犯脾胃等原因导致寒凝血脉,气机运行不畅,脉道阻滞,“不通则痛”而导致胃部痛。《素问·举痛论》记载:“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敷,小络引急,故痛”。治疗该类胃痛应从病机入手,治法应以温中散寒,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针灸大成》有载:“至阳.....主胃中寒气,不能食.....肠中鸣”。至阳位于后背正中线督脉之上,人背为阳,横膈以上亦为阳,至阳所处与横膈相平,督脉起于会阴,向上循行至此达到“阳中之阳”-至阳穴所在之处,故至阳能鼓舞全身阳气,充沛人体正气,调节脏腑功能,使脏气通,腑气顺,安和五脏,进而达到治疗温中止痛的作用。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结构上来看,第6胸椎和第7胸椎神经所发出的支配胃、小肠等消化系统功能的神经冲动的神经元所在之处[4]正是至阳穴的取穴点附近,当病变引起胃脘部不适时,该处可出现局部压痛等异常感觉反应,根据“以痛为腧”,亦可选择该处附近的至阳穴作为主要穴位进行治疗。在临床治疗中,根据“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治疗原则,可选用“烧山火”等具有温补性质的针刺手法进行治疗,以求更好的达到温中止痛的效果。临床治疗时不应局限于针刺治疗,还可以选择温针灸或艾灸进行辅助治疗,“得热则通,得灸则通”,艾灸时,燃烧的温度通过肌肤进入体内到达胃脘部进而达到温胃散寒止痛的目的。艾灸自身也具有提高人体正气,鼓舞阳气,调节气血在脉络中的运行状态,温通气血,平衡阴阳,温散寒邪的作用;同时现代研究已经证明艾灸不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还可以通过艾草燃烧的烟雾或温度双向调节机体的消化,循环等系统功能达到扶正气止疼痛的效果。所以在临床上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时不仅仅可以选择针刺至阳,也可以选择隔姜灸至阳等艾灸方法。有研究表明艾灸至阳在临床治疗上具有显著作用:盛国滨等[5]报道,将隔姜灸用于临床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胃痛患者的治愈率可以达到93.3%。周华等[6]研究证明,使用隔盐灸治疗虚寒型胃痛,观察组总有效率可达到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也可达到73.3%。
由于至阳穴位属于督脉,旁连足太阳膀胱经,统摄十二经络,可以调气血,和五脏,安六腑,联络四肢百骸、关节筋络,对四肢,腰,背,脊椎等病变疼痛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止疼效果,如《功动按摩秘诀》:“设有背强痛,可于至阳掐五·····兼静功”描述了至阳穴对背强痛的治疗效果;《医学纲目》:“胫寒四肢重,少气难言,不得卧;至阳,三阴交”提到了至阳穴对治疗痛风的功效。这些不仅体现了至阳为“阳中之至”亦体现了其远程治疗的作用。
至阳穴善治失眠,对于心阳不足的失眠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心主血而藏神,心血虚则心阳易浮越于外,致心神不宁,神不守舍而烦躁失眠,取至阳配伍膈腧、神门可宣通心阳,活血养血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至阳穴善治老年性便秘,由于患者的体质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气机衰败,气血不足,阳虚气滞,阴寒内生,年龄较大等因素,肠道往往不能行驶正常生理功能而出现便秘,往往选择针刺阳气集中的至阳穴,使阳气充盈脏腑,气机调畅,温通经脉,祛除寒邪,同时配合艾灸使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如此至阳穴在临床治疗胆道蛔虫症[7],乳痈[8-10],减肥[11],腹股沟斜疝[12],小儿脑瘫[13]等疾病中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具有温煦,气化、推动、卫外固密的作用,对外保护机体不受外邪侵袭,对内保证脏腑功能正常运行,阳气充足则机体健康,正气充足则外邪难侵,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至阳归经于督脉,处于督脉上阳气最为隆盛的地方,至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至阳具有升发阳气,清热祛湿,温中散寒,调理脏腑,舒畅气机,活血通络,宁心安神等作用,对于脏腑疾病以及皮肤病和痛症等都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至阳穴的主治作用也有了更深的研究,但我们对于至阳穴的研究不能止步于此,更应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挖掘去探索至阳穴更多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