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视阈下精神医学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以温州医科大学和温州康宁集团融合为例

2020-12-29 03:35:30朱蓓蕾赵可许冬武叶敏捷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精神科医师校企

朱蓓蕾,赵可,许冬武,叶敏捷

(1.温州医科大学 精神医学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2.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0)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系列法律、政策相继出台,旨在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促进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健康中国行动”提出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精神健康素养水平预期提升到20%和30%[1]。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疾病谱系变化、物质滥用现象加剧,人们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我国精神卫生人才缺口很大,培养精神卫生人才任重道远。积极开展职业精神培养研究,引导精神医学学生肩负起人类身心健康发展使命,是医学院校培养未来精神卫生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

1 精神医学学生职业精神内涵

职业精神指的是坚持个人所从事的某一特定学科与职业(如宗教、法律、医学等)的具体实践价值观念,包括态度、行为、知识及能力[2-3]。美国研究生医学教育委员会指出职业精神是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六大核心能力之一,而内科医学会进一步指出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要素,包括利他、义务、卓越、职责、服务、荣誉、正直以及尊重他人[4]。我国关于临床医师或医学生职业精神讨论较多,但关于精神科医师或者精神医学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甚少。笔者通过面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咨询和接触专业教师、精神科医师,访谈学校与医院领导,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出精神科医师相比于一般医师的特质:①更善于情感沟通。精神疾病的治疗除药物,更多体现在情感交流。在韩国,一个好的精神科医师被定义为“具有良好医患关系的,具有专业态度的优秀沟通者和听众”[5]。不少研究显示患者对临床能力的关注相对较少,对精神科医师的医患关系和沟通技能的期望比其他医师更高[6]。②更熟练运用共情。精神科医师遵循“患者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次之”的伦理准则,更加尊重精神疾病患者的人性和尊严[7],带着同理心以患者的思考方式和感情色彩思考、体验和分析,最后,站在患者角度给予关怀、安慰和提供帮助。③更高的道德规范约束。精神病患者往往自理能力丧失,迷失在自我精神世界中。医师在为精神病患者提供终生护理之外,必要时还要对其家人进行干预和病发后护理。医师关注个体或者家庭,不可歧视同时禁止发生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治疗、惩罚和暴力,尽可能地提供最好的精神护理[7]。

2 当前医学院校关于精神医学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困境

2.1 职业精神培养的氛围尚未形成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分支学科,精神医学专业属于特设医学专业,学生既要完成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课程,又要掌握精神医学知识技能。在培养“全”又“专”的专业学生过程中,职业精神的培养应渗透在各阶段各环节各领域,如入学时便教育学生有良好的职业认知并有效发展,在大学期间为实现职业理想通过各渠道不断提升职业精神。但是,不少学校缺乏对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视,贯穿在“进口-培育-出口”过程性的职业精神培养未成体系化;在人才培养、教学临床、办学教育各环节、各领域、各力量的资源还未有机整合;专业教师、实习带教教师、导师以及思政工作队伍之间沟通不足,学习、实践、教育、管理衔接不够紧密。

2.2 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方式、评估手段缺乏合理性 未来与患者建立助人关系中要做到尊重真诚、同感共情、接纳与积极关注,精神医学学生呈现出来的专业性职业精神的知识储备显得更为紧迫。在医学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相关的科目少,周期短,精神医学的特点较少体现。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形式、实际及评估等环节进行阶段性规划和安排上,存在盲目性、短时性、不科学性等特点[8]。课程教学方式集中在课堂理论宣讲,再加少量教学基地参观。教学过程中,以填鸭式教育偏多,缺少情感体验与互动沟通。考核形式上,闭卷理论考试成为重要的评价标准[9]。此外,师资大多非精神医学专业背景,在涉及临床情景教学时的案例分析或模拟教学时难免有失偏颇。

2.3 临床实践中职业精神培养难度大且机会少 虽然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实习环节精神医学学生的职业精神困境迅速暴露。正规的教育往往要求学生遵守和运用不伤害、正义、尊重自主权等基本原则,然而到了临床实践,这些学生将面临诸多困境:如何和患者保持信任关系和有效沟通以便维持治疗,如何妥善处理保密和知情同意,如何接纳拒绝治疗的权利等问题。学生在实习经历中所遇所见与自身价值观或与学到的职业精神有时存在差异,会出现在实践中知道道德层面上该如何做但又无法付诸行动。此外,患者对实习生的不信任大大削减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信心与自我肯定;有的带教教师对实习生不重视,言传身教正面引导的培养机会因而受限。

3 校企融合视阈下精神医学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路径

近年来,我国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提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10]。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协商议政,“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由学校与全国最大的民营精神病专科医院集团、亚洲首家精神专科上市企业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学院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呈现出一定的优势和特质,近年来,逐渐形成“三融三联”模式,不断探索和积极培养精神医学学生职业精神。

3.1 融合理念聚焦学生主体,各学段联通全过程培养

3.1.1 融合理念,锁定目标应用:校企融合模式下,精神医学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拥有了企业和高校育人双重驱力。“敬佑生命、谦卑服务”“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有尊严的医疗照顾”是医院价值观,“更善于情感沟通,更熟练运用共情,尽可能地提供最好的精神护理”是学校人才培养重点。在“为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共同理念下,温州医科大学和康宁医院联合办学,在精神医学学院设立从本科到博士即精神医学或临床医学(精神医学方向)、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完整性培养体系。由于精神障碍患者一方面需要精神、心理治疗,同时还伴有身体治疗的需求,因此要培养精神医学学生一专多能。联合办学过程中,学院综合临床医学和心理医学双方向,夯实学生临床专业基础,强化精神医学专业素养,医院则将临床实践中的难题和不足总结反馈给学院,推动课程设计和培养过程更能针对患者需求,实现目标应用。

3.1.2 拉通各环节,培养贯穿全过程:打破进出口壁垒,将理论-实践、教学-临床、学习-工作各环节打通。低年级注重“早接触临床”,通过听学术论坛和抗疫故事,帮助学生了解精神障碍发病过程及疾病规律,感知社会对精神障碍的态度、职业伦理,降低学生的抵触反感,避免“妖魔化”精神患者[11]。通过参观医院连锁分院,了解“生物-心理-社会”整合的医疗模式,初步认识各精神科室工作环境。近年来,学校在全国乃至全球知名度不断提升,医院不断国际化,二、三年级学生可以开拓国际视野,享受更多机会选择参加阿尔伯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课程、科研学习和交流项目,学习身心医学相关课程,了解和体验中外精神科医师培养差异标准下精神医学学生培养的环境与路径的不同。高年级阶段学生“实践教学衔接临床”,在校企互促互进下掌握抑郁、焦虑、强迫、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的精神障碍,常用的心理测评量表,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等必要知识与技能,熟悉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及疾病发生、发展、康复的规律,常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基本特点、心理评估工具的运用等[12]。由此,将观察、学习、交流、体验、实践联通贯穿起来,职业精神由入学到毕业循序渐进培养和提升。

3.2 融合资源强化办学条件支撑,多课堂联动全方位拓展

3.2.1 共建教学实践资源,促进办学水平提升:要让专业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的标准和成果向国际水平看齐,永不落伍,需加大对课堂与实践的设备设施投入,教师在后顾无忧的教学资源中开展无限的教学实践工作,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研讨、实验、训练技能。校企合作大力扶持教学与实践的软硬件建设投入,置办教学大楼、科研大楼与实验室,以实现教学、实验、科研场地与师资共享。联合办学过程中施行“4321”计划:即4 000平米办学空间,3 000万基地建设费,2 000万专业建设费,树立与实现“培养卓越精神卫生人才”1个目标。双方产教融合教学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共建共享。作为全国精神科医师住院规范化培训基地、温州医科大学教学基地,医院为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在见实习阶段提供精神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临床教育管理培训资源。

3.2.2 丰富课堂内容,多课堂渗透教育:学校教师和医院医师结合现有办学条件共同探讨培养方式,设计课程,安排临床实践。精神医学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使用PBL、CBL、TBL等教学方法,观看常见精神障碍诊疗、严重精神障碍诊治的视频,学生角色扮演患者临床表现,讨论总结。互动中,学生充分体验患者承受的歧视与偏见、家属的病耻感,加强了询问、倾听和团队合作能力。学校对精神医学学生的培养与考察实现了课程形成性评价与系统性考量,将课程学习、医院学习观察以及对医院企业文化的理解纳入到职业精神的考核中[13],将职业精神培养延伸到第二、三课堂。营造校园氛围,丰富第二课堂。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海内外专家、知名学者齐聚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周暨康宁集团精神医学国际论坛“百家争鸣”,学生及时掌握国际研究前沿。挖掘校友资源,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文化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坚定职业选择、消除职业困惑。依托第三课堂开展精神关爱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干、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精神医学学生在校企支持和指导下向不同群体献出心理保健良方;为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开展心灵云陪伴;为海外华侨提供远程心理疏导。

3.3 融合人员提升师资力量,校内外联手打好组合拳

3.3.1 配备“双师”型教师,构建多员育人主体:突破体制性束缚,校企融合采用“双聘制”引进海外院士、专业人才,有力提升精神医学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完善教师队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教师和临床医师的培训,加深校企师资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医院实践、境外研修,将理论、科研和临床无缝对接有序转化;学校根据专业需求合理引进临床精神科医师、医院管理人才,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提高“双师”教师比例,组建“行业+高校”复合型教师队伍[14]。校企合作以来,学校、医院和企业人员构建“专业教师+临床医师”“思政工作队伍+企业管理人员”育人主体,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注入了更多人力资源,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职业精神提供充足有力的保障。

3.3.2 校内外打好组合拳,强化思想淬炼实践锻炼:校企紧密合作,同时又有明确的分工,校内外联手培养学生从思想到行动统一,理论和实践一致。学校思政工作队伍协同企业管理人员营造育人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信念[15]和职业价值观,通过企业导师联系制、榜样现身说法等渠道加深学生对专业认知认同,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信心,坚定为精神卫生事业奉献的决心,塑造和提升职业精神。课堂学习后进入医院是学生掌握本领技能的关键期。康宁医院是以精神专科为主的连锁医院集团,分院遍布全国40多家,因此,学生的临床实践机会多且被重视。学生可以走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分院,学习与接触精神科医师诊治患者,了解和掌握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呈现出的精神疾病病源和解决方法,观察和学习医师如何尊重生命、关爱患者,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手段,并进行适当实操。有经验的精神科医师定期对个案进行督导,帮助学生提升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有效沟通和积极引导的技能和方法。

综上所述,由于工作主要围绕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心理、情感体验与需求实施帮助和抚慰,精神科医师要面向个人或者家庭,关心患者个人,也关心患者家属,关心患者的后代,关心社会,对其职业精神的要求高于其他临床医师。为帮助学生成为未来精神卫生领域的优秀工作者奠定坚实的基础,医学院校应该注重职业精神培养。校企合作办学将社会力量和高校办学紧密结合,深化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三融”即融合理念、融合资源、融合人员,实现专业共建、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为培养精神医学学生职业精神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三联”即各学段联通全过程培养,多课堂联动全方位拓展,校内外联手打好组合拳,有效培养精神医学学生沟通、共情和道德规范约束力,强化职业精神,提升岗位胜任力。

猜你喜欢
精神科医师校企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 01:33:58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46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01-22 13:50:58
80位医师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