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绥中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25200)娄红梅
重度子痫前期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普遍认为,早期诊断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减少并发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低分子肝素、硫酸镁等药物治疗。硫酸镁具有较好的解痉效果,但起效较慢,降压效果欠佳,而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是临床常用的改善微循环药物[2]。本次研究探讨重度子痫前期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镁治疗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各50例。研究组年龄21岁~36岁,平均年龄(29.1±3.8)岁,孕周24~38周,平均孕周(30.8±1.3)周。对照组年龄22岁~37岁,平均年龄(29.9±3.5)岁,孕周25~39周,平均孕周(31.4±1.6)周。两组间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压、解痉、镇静、扩容、利尿、促胎儿肺成熟等常规对症处理。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治疗,50ml25%硫酸镁+500ml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分钟滴速30滴。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次/d。两组治疗疗程均为7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血压和24h尿蛋白情况;对比两组孕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情况。
2.1 两组血压和24h尿蛋白比较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降低,且研究组收缩压(130.08±3.77)mmHg、舒张压(80.82±2.68)mmHg、24h尿蛋白(1.04±0.22)g均低于对照组(141.17±4.12)mmHg、(88.76±3.04)mmHg、(1.95±0.29)g(P<0.05)。
2.2 两组孕妇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20.00%(10/50);对照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62.00%(31/50)。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2.3 两组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12.00%(6/50);对照组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40.00%(20/50)。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硫酸镁作为强效的解痉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发挥扩血管、降压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该药物虽然具有一定降压效果,但单独使用发现降压速度并不理想,且加大剂量又存在镁离子中毒风险,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临床对重度子痫前期凝血、抗凝及纤溶等相关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效果逐渐受到重视。低分子肝素具有较强的抗凝作用,可以通过促进抗凝血酶Ⅲ结合凝血酶达到抑制凝血酶和多种凝血因子活性的功效,从而有效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一方面,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减少红细胞压积缓解血液浓缩状态,对于肾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另一方面,低分子肝素还可以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延长胎儿宫内生长时间,从而降低围生儿并发症相关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低分子肝素、硫酸镁治疗重度子痫前期仍无标准剂量,需要相关研究进一步论证探讨。
综上所述,重度子痫前期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镁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以及保护肾功能,减少孕妇相关并发症风险以及预防围生儿不良结局。联合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可以协同发挥多靶点作用,控制硫酸镁具体用药,保证患者用药治疗安全性,减少胎盘局部的免疫反应以及血管内皮损伤,维持患者凝血功能正常,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