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奎
(喀左县兴隆庄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朝阳 122300)
羊群中感染羊传染性脓疱病几率高,其致病源主要为传染性脓包病毒,好发于山羊与绵阳。羊传染性脓疱病具有跨物种传播特性,鹿、牛也可以感染传染性脓包病,甚至累及与之接触的人类,属于人畜共患病。加强羊传染性脓疱病治疗及防治方法研究,可以减少羊传染性脓疱病传播几率,及时治疗病羊,减少羊养殖户经济损失。
羊传染性脓疱病临床症状主要为斑点、脓包等。羊传染性脓疱病由传染性脓包病毒所致,潜伏期为3~8 d。羊传染性脓疱病发病初期,主要开始于唇部,并以此为始发点向周边表层皮肤进行扩散。羊传染性脓疱病研究资料显示,部分病羊从眼周部分开始发病,随着病情持续进展由表面病症蔓延至病羊口腔。初期病症以细小红色斑点为主,集中分布于唇部、口角、鼻镜,由于斑点细小且分布零散,饲养人员难以察觉。
病羊病情加重后,红色斑点会发生性变,转化为结节,并逐渐化为水疱、脓泡,破裂后流出脓液,并形成硬痂。病情严重时会在此基础上继发脓疱、水疱,病情延伸至2~3周,并蔓延至整个面部,病情难以控制,各个部分的脓疱、水疱连接成片,导致羊面大范围皲裂、出血,病羊疼痛不已、食欲废绝,并最终出现死亡现象,病情轻微病羊在结成硬痂后会自然脱落,身体逐渐康复。羊传染性脓疱病对于羊肢体侵蚀性事件不多见,绵羊发病率要高于山羊。
对病羊的口角、鼻镜、唇部、口腔是否有细小红斑、水疱、脓疱等典型性羊面症状,以此作为诊断依据。3~6个月羔羊易容感染羊传染性脓疱病,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可以结合羔羊年龄进行综合性判断。
选择患病羔羊作为实验室诊断研究对象,从其口角、唇部位置取痂皮作为样本。取出样本后将其进行简单处理,开展琼脂扩散试验(单向)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实验检验结果如果为阳性,则可以确定病羊感染病毒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进一步确诊。
疑似病羊患有羊传染性脓疱病后,就需要立即将其与健康羊群相隔离,给予单独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有3种:使用高锰酸钾与醋酸配合药液清洗病羊面部,药液配置方法:0.01%高锰酸钾+0.1%醋酸,如果羊面部被水疱、脓疱严重侵蚀,可以使用消炎药物对其面部进行涂抹;为病羊肌肉注射病毒灵,药物注射方法:2次·d-1,每次5~10 mL,3 d为1个疗程;使用连链霉素、青霉素以及地塞米松为病羊进行肌肉注射。
饲养人员在引进外地羊时,不可立即将外地羊与其他羊只同圈,而需要将其单独进行隔离观察1个月,确保引入羊无异常病症、精神状态良好后可以对其进行疫苗接种与消毒,接种结束后将外地羊与其他健康羊只同圈。同时,饲养人员需要注意禁止从羊传染性脓疱病以及其他疾病疫区引入羊只。
从病羊唇部、口角处取出痂皮,并将其进行研磨。妥善处理后与磷盐酸缓液相混合,磷盐酸缓液计量为0.01 mol·L-1,pH为7.2。使用相关设备以1 000 r·min-1的速度将其混合,时间持续20 min。将充分混合混合药液进行过滤、澄清。取出下层液体(1份),并将链霉素、青霉素溶液混合于其中(5份),按照5∶1的比例进行配置。配置结束,将其放入到冰箱3 h,温度控制在4℃。将制作药液放置在零下20℃冰箱中进行存储,作为接种药液。
哺乳期隔离可以避免病羊通过哺乳形式传染给其他羔羊。对于仍在哺乳期期的患病羔羊,饲养人员可以通过人工喂养的方式对羔羊进行哺乳,并将喂养器具及时进行消毒清洗,确保“一羊一喂”,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
饲养人员需要密切观察羊圈状况,如果羊圈中出现羊传染性脓疱病后,需要将其单独隔离治疗、喂养。同时,饲养人员要对其他羊只进行初期症状排查,检查口角、鼻镜、唇部、口腔是否有出现分布较广的细小红斑,将疑似初期症状病羊进行单独隔离,不与其他确诊病羊置于一处。饲养人员每日清扫羊圈,及时清扫圈内地面粪便等其他物体,并将其妥善进行处理,远离羊群,避免其污染水源、饲料。需要注意的是,羊传染性脓疱病为人畜共患病,饲养人员在防治期间应该身穿工作服,做好个人卫生清理工作,脱离饲养区后妥善处理衣物、手套、口罩,定期进行消毒,防止被病羊传染,危及人类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