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强 孔令芳 刘筱茵
[摘要]本文以某商业银行实践为例,从方法论的视角介绍该行在推进内部审计全覆盖方面的有益探索,系统解答了“内部审计全覆盖在商业银行如何实现”这一实践命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全覆盖
探索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全覆盖路径,实现从理论层面的“审计全覆盖”到实践层面的“监督无空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商业银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理论层面的思考,更是内部审计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必须解答的实践命题。Z银行在建立与内部审计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构筑“三位一体”的内部审计全覆盖格局、开启形式多样的一体化审计模式、培育与内部审计全覆盖要求相适应的专业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条有商业银行特色的内部审计创新发展之路。
(一)以资源配置为引领,建立与内部审计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审计项目“一盘棋”理念,统筹年度项目与长期规划的关系。打破审计项目碎片化、割裂化现状,做出全方位审计布局,明确审计全覆盖的任务,并将其分解到年度、具体到项目,做好各审计项目间有效衔接和结果共享。同时,优化项目计划安排,摒弃“菜谱选肴”式挑选审计项目的做法,把握审计任务的重要性和优先级排序,重点领域重点审、重大风险优先防,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深度、有成效地稳步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
二是树立全行检查“一股绳”思想,统筹自主审计与借力审计的关系。在独立开展审计的基础上,适度借力。借力公司业务条线、零售业务条线等第一道防线自查结果,借力风险管理、内控合规、质量控制等第二道防线检查结果,借力外部监管机构评价结果,借力社会审计结果,利用内外部审计、检查活动在业务性质一致性、工作方法同类性、技术手段方面的同质性、资源利用互补性等特性,统筹协调可用资源,形成审计合力。必要时可在评估内部审计活动外包可行性的基础上,借力外部社会资源,使审计资源利用效能最大化。
三是发挥全行监督“一体化”优势,统筹审计发现与结果运用的关系。一方面,建立整改奖惩机制,实行问题编号、跟踪督促、情况反馈、完毕销号的闭环管理,对于审计发现的严重违规违纪问题,根据问题性质、后果影响等,提出审计处理建议,移交纪检监察部门严肃问责,提高内部审计威慑力;另一方面,加强与纪检监察、人力资源、内控合规等职能部门监督力量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等工作机制。
(二)以“业务+机构+人员”全覆盖为内容,构筑“三位一体”内部审计全覆盖格局
一是努力确保重要业务审计全覆盖。在项目安排上,探索阶段性审计、周期性审计、重点环节专项审计等方式,将核心业务及影响大、关注度高的资金和事项纳入审计范围,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周期,突出重点审计项目,同时兼顾一般审计项目,确保点、线、面结合,实现重要业务审计全覆盖。
二是逐步实现经营机构审计全覆盖。探索经营机构全面审计模式,用三至五年时间完成对所有一级分支机构的全面审计。审计内容包括机构建设、人力资源、薪酬绩效、合规经营、员工行为、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控合规情况,以及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同业业务等经营指标完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情况。通过把握审计重点、质量控制、成果提升、组织协调等环节,逐步实现经营机构审计全覆盖。
三是积极探索重要人员审计全覆盖。该行审计部下设经济责任审计二级部,专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及重要岗位人员做到离任必审、离任即审;同时,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依托,与全面审计、专项审计相结合,适时开展管理人员任中审计,如将某经营机构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与该机构全面审计有机结合,达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的效果,实现了重要人员审计全覆盖。
(三)以创新审计管理方式和技术方法为依托,开启形式多样的一体化审计模式
1.“审计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审计工作指引”。该行立足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凝聚多方智慧,深刻剖析未来几年审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制订了《内部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为全行内部审计工作指明了目标方向和清晰的路线图。同时,在该规划框架下,每年初拟定的年度《内部审计工作指引》,结合全行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统筹考虑内审资源,合理安排年度审计工作,推动落实发展规划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2.“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该行以审计分析系统为依托,充分运用现场和非现场审计工作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互支持的现代审计模式,实现科技为审计赋能。一方面,通过非现场分析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从关联数据中发现蕴含的规律和特点,锁定疑点数据,为现场审计提供准确的导向和明确的工作重点;另一方面,用现场审计结果验证非现场技术,提高非现场审计的精准度和综合支持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完善。
3.“审计报告”+“审计风险提示”。一方面,以审计报告为载体,全面揭示重大风险隐患。由平面扫描向立体透视转变,为审计对象全方位画像,注重从制度建设和流程设计层面提出意见建议;另一方面,推行审计风险提示,前移监督关口,弥补项目审计不足。针对日常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事项,及时向问题归口管理部门出具《审计风险提示书》,督促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或防范,达到“治已病”“防未病”的效果。
4.“审计发现问题”+“自主发现问题”。为提高内部审计威慑力,该行制定了严格的《内部审计考评办法》,明确考核指标,对照《审计发现问题分类标准》,定期开展考评工作。同时,为鼓励被审计机构构建自查自纠工作机制,该行采取了科学、灵活的奖惩机制,对被审计机构自查发现并及时整改的问题,考评时不予扣分,此举有效激发了被审计机构自主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实现审计效益最大化。
(四)以队伍建设为支撑,培育与内部审计全覆盖要求相适应的专业队伍
一是做好“新”“老”搭配,巩固壮大审计队伍。推进审计专业序列建设,搭建优秀审计业务骨干成长快车道。在此基础上,加强人才引进和交流力度,逐步提高具有复合专业背景的年轻人才比例,缓解一线人员“青黄不接”现象。同时,本着“新老搭配、用其所长”的原则,发挥年长审计人员经验丰富的优势和青年审计人员中流砥柱的作用,突出“传帮带”的业务传承,合理配置审计人力资源。
二是把握“专”“全”平衡,持續优化队伍结构。根据审计职业特点,着力打造既有深厚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知识面的“T”型审计人才队伍。具体到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精准滴灌”,针对不同层次审计人员,分门别类地制订目标明确的培训规划,通过审前培训、以审代训、案例研讨、实践教学等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业务培训,使其具有扎实宽泛的理论基础、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精准娴熟的实践经验,成为审计工作“多面手”。
(作者单位:中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邮政编码:450018,电子邮箱:guoqiang@zybank.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