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梓琳 许家成
【摘 要】体育课堂作为以户外体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活动,其自身的建设却不仅仅局限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上,同样也包括对学生理论和心理的指导与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作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集合体,其自身也恰好包含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课外活动的开展,符合我国新时期对体育课堂建设所提出的要求和期待。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也应当得到学校和教学主体的支持与鼓励,并且他们也要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挖掘。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
1.前言
我国高等院校一般主要招收有普通高中升学而来的学生,他不同与我们的中学阶段的教学,他有很强的专业性、技能性等特点,在教学模式上不能完全借鉴普通高中和初中学校,这就要求我们高等院校的体育专家们在教学模式要有创新,针对高等院校的特点构建一套适合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体育教育者和工作者做了很多的研究和实践,其中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很受高等院校欢迎。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是指在除了常规体育课外,同时开展课外体育,学生个人体育成绩最后由课内表现情况和课外表现情况按一定比例进行综合测评。
2.课内外一体化必要性
90年代中期,一些普通高校率先提出了“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调查得知,长春市普通高校的学生对于体育项目普遍热爱,但不愿重复保守不变的旧体育教学模式,对于教师上课的内容期望不断变化并且能跟上时代潮流。经过问卷分析得出结论,长春市普通高校的学生不怕运动量大,只是不能接受一成不变,没有新意的体育课程,这就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内课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正是符合了高校的学生性格特点,只有定期开展体育课外锻炼,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内课外一体化”。另外,在高校实施“课内课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全部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激发出学生学习本专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自信心。有效调动学生课上课下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为体育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上所述,建立“课内课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在长春市普通高校中有相当的必要性。
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概况
3.1课内外一体化的理念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以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现代学习论为理论支撑,课程培养目标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结合,强化“差异性”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将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及评价体系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与长远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弹性学习方法的培养,打破课堂空间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给学生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消除学生在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障碍,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
3.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目标和内容
课内教学主要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技能目标,通过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热练掌握体育课堂所传授的基本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终身体育思想,还要掌握相关的运动知识,例如: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并将这类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课内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不同运动的水平的学生而设定,有些运动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安排难度较大的体育运动知识,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安排相对简单的体育知识,基本的体育知识包括体育基本理论,体育运动时的生理卫生、保健卫生知识和运动常识,体育运动的竞赛规则、比赛方法和体育运动的礼仪知识,个人体育健身方案的制定和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置方法。基本战术等。
4.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不足
4.1体育课程内容过于单一
目前的项目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是根据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开设了一些常规的、易于普及操作的俱乐部。在部分热门项目中,学生过于集中,有些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开设,因此学生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选项。目前在高校已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学校当中,所开展的体育课程项目依然是传统体育教学项目,这样使得很多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感觉荡然无存,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很多同学认为这种模式不过是传统模式的名称的改变,换汤不换药,这就凸显了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体育课程内容单一,可选择性小。
4.2课内与课外存在冲突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选课制度及学校实际的上课教学情况,占据了学生的大多数时间。这就与其自主选择锻炼时间发生冲突。多数学生是希望进行课外参与俱乐部的体育运动,但也只能服从其它学科的安排,这使课外体育的开展而临严峻挑战,从而实施体育课内与课外一体化的教学不能有效地紧密结合。同样是体育锻炼,但是由于校内的体育锻炼涉及最终毕业的学分等问题,因此,学生只能违心的参加,而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形式。
5.构建高效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策略
5.1实现时空和内涵的三维扩展
扩展体育教学的空间,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大学体育教学不应局限在体育课堂,还要外延至体育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课外训练、体育竞赛等过程。同时体育教育不僅是体育部和体育教师的任务,也是全校教师及各系、各部门共同完成的使命。扩展体育教学的时间,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大学体育教学要为学生终身体育起到桥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欣赏能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体育参与意识、体育消费意识等,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特长,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扩展体育教育的内涵,发挥体育显性和隐性教育功能,大学体育教育不仅是对身体素质和锻炼技能的培养,还扩展到对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5.2完善终结性评价体系
课外体育是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放松或是忽视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真实考核,那么也就失去了实施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际内涵。公正的评价会对学习起到导向、调节和激励作用,否则会直接影响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体育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要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考评的管理,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同时,体育教师要确立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积极主动参与课外体育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动机、态度,体验成功的乐趣,要加强学生体育自我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把体育作为一种需要,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为了体育成绩来应付体育。
5.3挖掘现有体育场馆的潜力
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课题,在一体化体育课程的进程中,必须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要对体育资源合理性与优化规律的探索与应用。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教学、课外活动和运动队训练三者关系,使有限的课程资源能得到合理的组合、配置和利用,以最人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并以资源共享为纽带,推动学校一体化体育课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雷 “课内外一体化”视角下高校定向越野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2019.
[2]李楠.高校体育课程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2,7(33).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