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戴杨杨 杨金慧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农职院校应肩负起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基于此,分析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因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相关发展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 农村电商;乡村振兴;农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F724.6;F32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9.06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商产业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已逐渐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从城市扩展到农村。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提出了《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全力支持电商在农村的发展。农村电商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已经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电商又该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对于农职院校而言,服务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农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与责任。
学院高度重視乡村战略,确定“一校带四邻,四邻带村屯,村屯重农桑,致富奔小康”的助推发展思路。了解“三农”现状,理清思路,将办学方向对标乡村振兴战略高位,培养“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突出专业与产业,将专业建设在产业链条上,课程标准建设在企业岗位标准上,围绕“人和技术”上下功夫,发挥农业院校在乡村振兴方面的优势作用。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调研组,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主要围绕长春市九台区龙嘉镇开展乡村调查,结合当地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调研结果表明,各村镇经济发展持续性较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各镇乡村振兴战略已见较大成效,但是在电商发展道路上仍然存在阻碍。
1 发展电商的制约因素
1.1 乡村治理无序,电商发展建设进度受阻
1)乡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和认识不够,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模范带头作用,工作态度不积极,乡村法治体系不完善,为乡村电商发展带来一系列阻碍。2)农民政治参与程度不高,政治意识不强,乡村建设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难以得到稳定发展,村民多以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为重,不能立足长远,使乡村治理效果难以支撑整个乡村治理的有序发展。
1.2 电商人才外流严重,老龄化、空心化严重
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总人口在逐渐减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程度不断加大。电商专业毕业生都集中在城市工作,本科以上层次的绝大多数在北上广杭等电商发达地区发展。农村网点从业人员往往都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农民工,他们虽然能从事一些简单的营销工作,但理念滞后,视野较窄,缺乏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工作效率较低。另外,近年来,城市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农村毕业生,而农村的资源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需求,导致人才向本地回输较少。
1.3 发展理念落后,缺乏正确教育引领
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农村电商发展。乡村缺乏新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农民的发展理念滞后,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发展普遍处于长期稳定状态,没有意识或是没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时代的现代农业带给农民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及便利,观念落后,教育落后,生产力落后。
1.4 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在农村,农民除了务农,谋生手段和技能较少,现代农业技术没有完全普及,农民不具备开发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销售渠道也仅以线下为主,对于线上电商销售模式认识程度不高,运用普及化程度不广。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和其他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例如,吉林省既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食源性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总量较大,但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较分散,呈现“一家一户”的状态。即使有的县、乡建设了电商平台,也苦于农产品数量少,品种少,知名度低,经营效果不佳。
2 农职院校助力农村地区电商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提升干部素质,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培养一大批会管理、懂经营、有技术的乡村干部人才队伍,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带领村民提高政治觉悟,发展落后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打开局面,相对富裕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再上一层楼。注重把乡村振兴战略20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战略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新农村、新局面,为电商在农村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2 城乡高度融合,吸引电商人才回流
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之路,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电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的高度融合,统一布局城乡电商经济,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外流、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滞后等问题。
2.3 大力投入教育,以科教助推农村电商蓬勃发展
立足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发挥农业职业教育类院校的力量,从教育体系、服务体系、社会培训等方面,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助力乡村电商发展,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撑、人才培训、决策咨询等服务,与县区建立职教中心联盟,从学院定位、校地共识、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农职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策略。组织学院各专业教师开展电子商务培训活动,全方位提供科学技术手段和谋生手段培训,改变乡村传统观念,以现代农业思维和技术技能从事生活生产,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带动县区涉农专业发展。采取多种形式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全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成功转型;农产品销售模式从线下向线上转变,以改变农民落后的发展理念,增加就业,鼓励创业,提高农民收入,稳定社会秩序。依托高职扩招的新政策,对接“三农”发展需求,顺应职业农民生源特点,构建“学历证书+X”职业技能证书体系,建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启动实施农村星火带头人计划,探索乡村实用人才培养和使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现场实训教学,将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融入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农村电商等诸多新业态、新模式之中,形成完全适用于乡村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培养逻辑、路径和方法,支撑“高职扩招”计划的顺利进行。着力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电商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2.4 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村电商产业园
充分发挥农职类院校的优势,依托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工程,结合教学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以产教融合的方式,与村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项目规划与乡村规划高度融合,打破单一农业生产方式,建设集农产品生产、农村电商、农产品仓储与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打造示范引领产业振兴示范高地。完善电商协会、行业协会等群众组织工作机制,依托地方特色产业,探索生产加工、物流配送、质量安全追溯及投诉处理等全程管理模式,形成全产业链介入。围绕农产品高端化、操作过程信息化、管理智能化、营销信息化,建设集生产、电商、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打破落后单一耕地式的生存方式,着力探索打造高附加值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新途径,助力高效农业、环保农业,以现代先进的农业新生产方式为农民打开一扇通往美好生活的大门,让农民深知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离不开广大农民自身的自力更生、积极参与。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能让美丽乡村规划更具有生活力,也更具持久性。
充分认识农村电商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能够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以及组织振兴。农村电商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激活乡村经济、实现农村经济模式转变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动能,是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好电商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农职院校紧密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依据上级部门工作安排和部署,将继续不遗余力地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各项工作。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院发展,学院编制了具有农业特色和学院特色相结合的乡村振兴宣传文化项目,以推动乡村振兴文化发展。学院将继续以厚重的“农耕文化”为底色,以建设书香校园、生态校园为载体,以营造校内及周边区域的整体美、环境美、艺术美、文明美、形象美和内涵美作为整体规划,以建设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基地为导向,打造宣传党建动态、围绕乡村振兴、映射现代农业、彰显农职教育的具有都市农业文化特色的校园软硬环境。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