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

2020-12-28 03:04宣柏龄
南方农业·中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大豆

宣柏龄

摘 要 大豆适合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种植,我国北方种植大豆的农民较多,该类作物能够获取更高的产量,且品质也能够达到理想水平。但较多的外界因素会直接影响大豆作物的种植品质。为了实现理想的种植效果,达到预期产量,便需全程把控种植技术和种植过程。基于此,就大豆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进行系统阐释。

关键词 大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51;S565.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9.009

大豆能够为人类提供较高的营养,在我国的种植范围较广,其中北方地区的种植效果较好,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北方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能够为大豆生长提供更为适宜的环境,但有时也会出现欠收的情况。在大豆种植过程中,种子选取、水肥供应以及温湿度控制等的管理方式不科学,均会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减少收益。为确保能够实现预期的种植效果,需从以下5方面着重提升大豆的种植技术。

1 选种

种子的选取对于实现高产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如果种子类型选取不当,会致使种子发育不理想,甚至会降低产量。因此在具体的选种环节,农民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结合具体的种植环境选择适合的大豆种子类型。如果将适宜种植在南方的种子种植于北方,大豆则会因为环境条件不适宜而产量降低。因此,选种应紧密结合种植区域的气候和土壤等方面的条件,选择优质、可靠的种子类型。具体选种时,还应侧重选择可逆性较高的种子类型,这类种子对病菌的抵御能力较强,发病率较低,因此不易对收成和经济收益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农户还应侧重选择生命力顽强的种子类型,促产增收。购买种子应选择正规的种子供应处,防止由于种子质量不过关而影响整季的作物种植效果。

2 选地与整地

2.1 选地

大豆种植时,不能以连作方式进行,同时重茬或迎茬等均会加大大豆受病虫害影响的概率,从而降低产量和经济收益。在土壤选择时,应倾向于使用玉米种植地,为后期的大豆生产提供更为理想的生长环境。大豆生长对土壤条件具有一定的要求,实施种植的土壤必须保证较好的通风条件,从而获得预期的种植效果。此外,土壤类型也倾向于选择黏土或砂壤土,这类土壤能够为大豆提供更为优质的生长空间,从而使大豆顺利生长,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1]。

2.2 整地

质量水平较高的土壤是大豆增产增销的前提保障。在确定种植土壤区域后,便需开展整地工作。此环节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需选择适当的季节对土壤进行翻整,确保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从而提升蓄水能力,科学调整土壤结构,及时除草,降低大豆受到病虫害侵袭的概率,实现增产增效。翻耕环节完成后便可实施打垄,加大耕作深度,提升地块温度。在实施整地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土壤所含的肥力较低,还需及时补充肥料。

3 播种环节

3.1 播种

应科学控制播种质量和深度,根据大豆的不同类型选择适合的播种方式。播种时,应控制每100粒豆种的质量在17~20 g,种苗的数量为1.5万株/667 m2,深度在3~5 cm。种苗数量与植株数量持平,能够对产量和收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农民应按照科学的种植要求对植株数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实施种植前,应对田间种苗的生长情况进行细致的检查,如果存在缺苗等情况,需及时选取质量相同的种苗进行补充。但如果发现已晚,则需提前使用备用的种苗实施带土移栽,从而确保种苗的成活率达到要求。

3.2 密植

实施大豆种植时,应使用规范化的密集种植手段。该类方法通过单位面积内的种子数量来优化出苗指标,从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种植密度的设置应结合土壤所含的养分来确定,同时参考大豆种子的选择情况及种植环境等因素,使种植密度更为合理。大豆春播通常在5月开展,如果播种期提前,则会造成土壤水分过大、种植深度过深,对出苗率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使种子腐烂。大豆栽培时,应紧密结合种植区域的环境特征确定种植密度,如果种植区域的温度较高,且光照条件较好,则种植行距一般确定为29 cm×49 cm;如果种植地的温度较低,在完成春季播种后,植株产生的分枝较多,则需将种植的行距控制在39 cm×59 cm。大豆种植环境的湿度为22%为宜,这样便能够为大豆的生长创造更为适宜的环境[2]。

3.3 中耕松土,查漏补缺

中耕期间的松土操作可有效提升土壤的透气性,还能进一步清除杂草,防止土壤发生板结现象。但需注意,中耕操作不可伤害到幼苗,尤其要注意保护幼苗的根部,防止幼苗夭折。中耕操作需多次实施,不可一次完成。第一次着重进行整地操作,并将土壤中残留的杂草清除。第二次需待幼苗生长至12 cm左右后实施松土和除草,6~9 d后再實施深耕,为幼苗创造更高质量的通气条件。此外,种植者需及时进行匀苗、补苗等工作。大豆出苗后,种植者应科学控制幼苗的间距,清除多余的幼苗,并对间距过大的幼苗进行补充。种植者还需实时监测幼苗的生长情况,清除死苗,并使用新的幼苗代替,全面清除杂草,避免杂草吸收养分,影响幼苗生长。

4 田间管理

4.1 间苗定苗

在大豆作物长出真叶后便可实时定苗操作。在单个叶片和复叶展开期间,较为适合实施定苗,同时还可对幼苗查缺补漏,保证幼苗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生长环境。种植者应选择在阴天或者16:00以后光线不足的时间段进行移苗和补苗,并保证在操作过程中带土挖苗,保证其根部不会因移栽受到伤害。移栽后应及时为幼苗补充水分,用土壤及时覆盖。在间苗过程中还需同步完成对弱苗和病苗的处理,最终保留生长态势较好的秧苗[3]。

4.2 中耕除草

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做好中耕除草工作是保证提升产量的重要措施。在大豆中耕环节实施深松,可保证不出现漏草和压苗等情况,经过深松的土壤会具有更高的透气性效果,同时保证大豆根部能够吸收到足够的养分,达到稳健生长的效果。通常在大豆进入稳定生长期后的30 d,便可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此时大豆的生长便需要更多的光照和水分,如果种植区域的杂草量过高,便会吸收原本大豆应吸收的养分,从而削弱大豆的生长效果。因此,种植者需及时清除杂草,为大豆生长创造更为适宜的环境。具体可用精禾草克60 mL,加入30 kg的水之后进行全面的杂草清除工作,在大豆生长到3~4叶期后,再次实施除草工作。

4.3 肥水管理

使用科学的施肥技术能够有效促进大豆生长质量的提升,但选择的肥料类型及数量不同,所获得的效果也各异。如对生长中的大豆施加磷肥,可提升株苗对干旱、低温和盐碱环境的抵御能力;镁肥则可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提升枝叶和果实的生长效率。在实施作物栽培时,可在播种前完成施肥工作,保证土壤的松软度和透气性,从而促使大豆能够从土壤中获取必要的养分。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种植者需不定期施肥,确保大豆在出芽以后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此外,还需在大豆成熟前小范围施肥,从而加强大豆根部的生长效果。

5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治理不及时、不恰当,会导致大豆作物大面积减产,影响种植者的经济收益。影响大豆产量的病虫害主要有灰斑病和红蜘蛛,宜采用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5.1 灰斑病特征及其防治方法

灰斑病主要破坏大豆的叶片部分。初期作物叶片会出现圆斑,后期边缘为褐色、中央为灰色,如果空气湿度较大,叶片背面还会出现灰色霉层,严重时病斑将会合并,导致叶片枯萎。对此,在多雨地区可使用50%福美双或50%多菌灵进行拌种,每100 kg种子用药0.3 kg。对于已经染病的种植区域,可在发病初期喷洒40%多菌灵胶悬剂等药剂,结合具体的病情,每7~10 d喷药一次,共喷2~3次为宜。

5.2 大豆红蜘蛛特征及其防治方法

大豆红蜘蛛主要通过成、幼螨结网来吸收作物的汁液,导致豆叶出现白色斑点,后期发展成为灰白斑和红斑,严重时会影响豆株的生长效果,使豆粒无法健康生长。对此,种植人员需及时检查病情发展,使用20%哒嗪硫磷乳油、30%杀螨特乳油等稀释1 000倍,每667 m2喷50 kg;或喷洒73%克螨特乳油1 500倍液。

6 结语

为了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对大豆的品质需求,大豆种植者应全面而深入地把握种植技术核心特征,不断优化大豆种植的技术实施效果,着力提升大豆产量和种植品质,实现经济收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冯久霞.关于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要点[J].现代农业研究,2020,49(1):106-107.

[2] 李体喜.大豆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控措施[J].农业开發与装备,2019(12):215.

[3] 勾丽云,高金明,王飞扬.大豆种植与病虫害防治[J].吉林农业,2019(24):29.

(责任编辑:刘 昀)

猜你喜欢
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大豆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大豆农场
给小嘴安个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