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由此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通过对大量社会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的隔代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 的健康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力量进行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一定的优化,以此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 农村地区 留守儿童 隔代教育 优化策略
【课题项目】本文系武威市“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号:WW【2019】GH225。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6-0019-02
一、引言
自我国农村城镇化改革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但是由于城市的配套措施欠缺,大部分的农民工都会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其祖父母代为监督、教育,这就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社会现象。通过对这一社会想象的调查和研究表明,由于留守儿童祖父母年龄普遍偏大,其文化程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及监管力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发展等方面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非常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的甚至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隔代教育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家庭代际关系的特征分析
1.隔代教育出现的时代背景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构建基本形成,建设的实践也逐步展开。在这一背景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并通过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然而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经济条件、自身能力及时間精力的限制,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照顾,只能留在农村由祖辈代为照顾,这就导致隔代教育现象在农村地区的普遍存在,并逐渐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2.隔代教育家庭代际关系的特征分析。在农村隔代家庭教育中,由于父辈位置的空缺,使家庭教育的抚养主体发生了转变,从而使祖辈、父辈、子辈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农村隔代家庭中的代际关系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首先,祖辈成为了子辈的“二度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每个家庭成员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职责。但是在现阶段农村中的隔代教育中,父辈的空缺使祖辈担负起了对子辈的抚养职责,使原本起到家庭教育辅助作用的祖辈,成为了抚养职责的直接承担者和子辈的“二度父母”。其次,父辈在子辈教育中的长期缺位,导致了家庭教育关系的转变。在隔代家庭教育中,参与主体主要是祖辈和子辈,父辈的长期缺位,使各方面的关系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父辈的缺位,使子辈长期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从而导致子辈与父辈之间的关系疏离,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同时也不利于子辈性格、人格等方面的塑造。另一方面,在隔代教育中,父辈的缺位,使祖辈与子辈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子辈不仅需要重新进行与祖辈关系的调整,同时祖辈由于年龄问题,文化程度及教育理念等方面更加陈旧,无法良好的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无法对子辈的学习、生活及心理进行全面的引导和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着问题与困难。
三、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监管。在现阶段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中,很多儿童都缺乏有效的监管,不完成作业、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作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祖父母,普遍存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状态,只能保证留守儿童的衣食问题,而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无法给予留守儿童以有效的监管和指导,从而导致这部分儿童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也影响留守儿童正常人际交往能力及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2.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都处于与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分离的状态,这样就使留守儿童严重缺乏父母的关爱,另外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对于自己的孙子、孙女非常溺爱,认为没有父母在身边,只能在物质方面给予弥补,这样就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内向、孤僻、自闭、自私、任性、叛逆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形成不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念及家庭观念,对于留守儿童今后的人生发展具有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
3.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在农村地区,虽然经济水平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在教育水平方面仍然与城市具有较大的差距,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在家庭教育中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和辅导,从而无法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复习,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就与其他的同学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导致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优化策略
1.家庭方面的优化策略。家庭教育是最为有效的一个教育平台,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问题主要原因都是来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这就需要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抓起。首先,留守儿童的家长应想办法克服困难,尽量做到至少一方留在农村,对留守儿童进行陪伴,这样,孩子就会在父母的陪伴及关爱中进行健康的成长。如果家长无法克服困难,陪伴孩子,那就需要父母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通过电话、微信等联络方式,及时地进行留守儿童发展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争取在第一时间对孩子的心理动态进行了解和引导,以此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另外,家长还应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通过在交流平台中的交流,及时地进行学生情况的了解,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配合,通过远程的监督与监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引导与监管。其次,在隔代家庭教育方面,作为父辈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在与子辈进行沟通联系的同时,还应注重与担负抚养职责的祖辈进行及时的沟通与联系。一方面,父辈应对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教育方式进行及时的了解,对于祖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溺爱、放纵的教育现象应及时给予纠正,并通过良好的沟通实现祖辈家庭教育理念及管理手段的优化与完善,从而实现隔代教育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父辈还应针对教师反映的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问题等及时与祖辈进行沟通,并通过两者之间的沟通来共同制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从而实现留守儿童性格、心理及人格方面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
2.学校教育方面的优化策略。学校教育作为留守儿童接受的最重要的一项教育形式,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这需要教师进一步的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优化,使留守儿童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首先,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农村地区,学校组织的教学培训机会较少,这就使教师无法及时地对新型的教学理念进行学习和把握,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的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个渠道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自主性,从而得到学习兴趣的激发。
其次,教师还应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充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及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对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贴近学生实际的改造和完善,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如教师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时,应注重对其进行爱的教育,不仅需要在学习上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同时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等方面也应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有效的帮助,从而使教师的关爱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其因为家庭教育缺失而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再次,教师还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更加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班级中的留守儿童。一方面,教师应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包括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并根据留守儿童的现实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如针对留守儿童在家无法得到有效指导的现状,教师可以组织班里的留守儿童在学校进行课后作业的完成,在教师或班级里学习较好学生的辅导、帮助下,实现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在学习、生活中给以他们更多的指导,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以此弥补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缺乏监管而产生的情感、道德方面的不足,促使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最后,教师还应注重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的沟通,使学生家长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发展情况,从而与教师形成良好的配合,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其进行隔代教育理念方面的引导,并通过隔代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来拉近家校合作双方的关系,从而使教师能与留守儿童的祖辈一起,进行孩子的良好教育与引导,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政府方面的优化策略。现阶段,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不单单是学习教育及家庭教育的问题,更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为有效的进行留守儿童问题的完善,就需要社会各界给予一定的关注和优化措施,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首先,主管教育的相关部门,一方面应积极在城市建立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为农民工带子女进城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还应通过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积极完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的构建,使留守儿童在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在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另外,还应积极鼓励、建立大批的寄宿制学校,使学生能够在延长学校教育时间的情况下,改善隔代教育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其次,政府部门还应积极实现农村经济、制度方面的发展与提升,使农村地区的农业、工业等都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从而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留守儿童的家长能够在当地或就近就业,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隔代教育的问题。
4.社会教育方面的优化策略。在对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进行优化的过程中,社会力量的加入同样能发挥出良好的优化功能。首先,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的等社会机构可以创建专门的部门,进行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通过联合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进行留守儿童的关爱,通过组织体检部门、心理辅导部门进入农村,为留守儿童进行身体、心理的检查和疏导,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鼓励企业进行专门基金的建立,实现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学习条件方面的改善。其次,社会各界的社会组织还应积极的走进农村,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通过组织“送宝贝找妈妈”“隔代教育座谈会”等活动,带留守儿童到父母所在的城市生活来实现留守儿童内心需求的满足。
五、结语
总之,在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中,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给以一定的关注,在通力配合下,实现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促使留守儿童实现健康、正常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EPSTEIN,吴重涵. 从国际视野重新审视家校合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行动手册》中文版序[J]. 教育学术月刊,2013(1).
作者简介:
何振久(1973-),男,汉族,甘肃古浪人,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