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传刚
最近排队上市的企业众多,其中一家名为泡泡玛特的公司格外引人关注。2017年之前,这家主要向年轻人销售潮流玩具的公司持续亏损并从新三板退市,现在却成了净利润4.5亿元(2019年)的“金凤凰”并在香港上市,被媒体称为“盲盒第一股”。
盲盒是一种玩具盒子,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的周边产品,但包装上不会写明,购买者只有打开后才知道里面具体是什么。这种产品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创造“惊喜”,能让人获得中彩票一样的快感,因此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不过,盲盒的销售模式过去并不是主流,而是带有更多娱乐性质,商品成本低,也很廉价。泡泡玛特却换了一种“玩法”——通过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等现代化社交媒体,将这些玩具包装得更加吸引人,直播、开箱视频在网上随处可见,用“潮”“时尚”的标签引发年轻消费者的狂热追捧。
一些年轻人动辄花成千上百元去购买这些成本低廉的塑料制品,商家因此赚得盆满钵满,再经过一番资本运作,便实现了从亏损到上市的“飞跃”,甚至创造出比房地产还高的利润——2019年,泡泡玛特的纯利润率竟然达到了26.8%。
传统商业认为,产品应该具备更实用的功能,比如洗衣机要把衣服洗得更干净、电脑要能处理更多复杂的工作,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创造社会价值。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盲盒经济”则反其道而行之,利用特定群体非理性、易冲动等特质,尽力挑动那些受多巴胺驱使的、即时而非长远的浅层需求。这类企业其实并不关心真正的价值创造,而更多是打着“创造”的旗号制造交易。
正因如此,有观点认为泡泡玛特是在收年轻人的智商税。“盲盒经济”本身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贩卖,而年輕人往往充满好奇,希望从这种略带赌博性质的商业模式中获得一定的即时满足,因此极易上瘾。
当然,这种“收割”表面上是你情我愿的。年轻人为盲盒付出金钱,与游戏玩家花巨资购买装备、工薪阶层攒几个月工资买奢侈品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还有一些年轻人意识到盲盒的高利润,开始转手倒卖,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如今“盲盒经济”已经形成了从一手市场销售到二手市场炒作的完整链条,一些年轻人正是这个链条的主动构建者。
“盲盒经济”眼下的火爆能否持续?确实让人生疑。冲动消费的特征是不可延续,年轻消费者会很快上钩,也会很快失去兴趣。对泡泡玛特们来说,这才是最大的挑战。一旦年轻人失去了继续掏钱的兴趣,这种所谓的创新模式势必会被打回原形。另外,很多企业都在跟风,纷纷推出自己的盲盒产品,这势必会让相关领域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并降低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镰刀多了,“韭菜”自然就不够割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固然有趣,但猴子爬得再高,又怎能钻到天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