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品
成都女孩发文向市民致歉,让人沉重。或许我们从疫情中学会的,不应仅仅是卫生知识,更需要从中汲取如何看待和对待身边人和事的智慧。
最近,20岁成都女孩赵某,不幸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此后,她的个人隐私被人公开,紧随其后的是一些流言蜚语,有人甚至据此对她进行人身攻击。充斥网络暴力的言行,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不小伤害。
疫情让人揪心,网络暴力令人痛心。警方已找到涉事人员王某,其对散布泄露赵某隐私信息的行为供认不讳,已被依法予以行政处罚。这表明,公民的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对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也将依法惩治。
面对疫情,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赵某说,“第一次感受到了网络舆论的力量”。这股力量本该是温暖鼓励、四面相助、八方声援,却变成了比病毒还可怕的网络暴力。这警示我们,抗击疫情,既要面对看不见的病毒,也要谨防在恐慌心理与围观心态之下产生的偏激成见,甚至是匿名性之下的暴力行为。进一步讲,这样的网络暴力,可能让其他人为了避免被攻击而选择隐瞒行程,反而影响抗疫大局。
传播不实信息时,不少人会从个别碎片化信息中,加入自己的想象。看到赵某曾去过几个酒吧,就对她的职业做“言之凿凿的认定”,贴上“转场皇后”标签。岂不知,她在酒吧工作,也不过是努力打拼的普通女孩。就连这些信息,也是她在确诊后,配合流调时主动提供的,没有主观隐瞒。或许,很多人只是被“标签”所障目,既无法想象他人的生活,也无法形成“理解之同情”。
当“休闲之都”成都出现疫情,一些早就“认定”当地人“爱玩”的网民,会想当然地把并无因果关联的事件“强捏”起来。成都、酒吧、女孩,三个关键词同时出现,让基于地域、基于场景、基于性别的一些定见叠加,成为相应谣言大行其道的“心理基础”。
这让人想起之前“北京西城大爷”的案例。这位老同志自己骑自行车就医,凭着记忆提供了38个密接者的详细名单。网友评价“西城大爷”为北京抗疫立功。其实,成都女孩和北京大爷都有自己的生活,一样在城市中休憩、奔波,一样在人群里欢笑、劳顿。只要不是有意隐瞒病情、不是恶意散播病毒,每一种生活都应该被尊重。
在成都疫情歼灭战中,当医护人员为某高校采集完核酸检测样本后,师生们列队欢送,在夜色里高举着手机电筒挥舞。常态化疫情防控,就是要尽量保证社会运转不受影响,既安心生活、安心工作,也时时绷紧疫情防控的弦。尽应尽之责、做应做之事,不做恐慌之论、不信不实之辞,哪怕病例出現,也能从容应对、收放裕如。这有赖社会治理发力,也有赖每一个社会成员配合。
赵某发文时说,“我在这里向成都市民致歉。”这种为没有的错误而致歉,让人沉重。或许我们从疫情中学会的,不应仅仅是卫生知识,更需要从中汲取如何看待和对待身边人和事的智慧。多一点真诚与协作、少一些歧视与偏见,保持着对他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这不仅是在抗击疫情之时,更应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