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一对夫妇带着6岁多的男孩来访。我把男孩安排在了外问,递给他一本新出的儿童画册,先和男孩的父母在内间进行了初步沟通。男孩的父母诉说孩子得了多动症,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总是小动作,在家里也不能专心安静地写作业。我们总是批评他好动,结果越批评他越严重,学习的时候越来越好动,越来越不专心了,只有看电视动画片的时候才安静下来。当到外问我招呼男孩的时候,他正在专注地翻看画册。我知道,又一个男孩蒙冤了。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难于集中,情绪不稳,有的还有一些感知障碍。其病因有遗传方面、神经心理学方面(如与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有关)、轻微脑损伤、生物化学方面、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等等。由于心理科学的普及,儿童多动症如今几乎成了熟语。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不少家长朋友把儿童的好动和儿童多动症划了等号(其实多动症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很小),冤屈了不少好动的孩子。那么,除了多动症之外,造成孩子好动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是年龄特征。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这是孩子和大人的一个最明显的区别。相反,小小孩童像个大人似的沉稳不动,倒真是个令人担忧的事情。
二是气质特征。人的气质有不同类型,其中有一种类型叫做多血质。多血质孩子的明显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做事常常不够专心。年龄越小,气质类型的特征就越明显。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三是智力特征。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智力确实比一般孩子明显高出一截。这样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在一起上学,教学内容就会让他们“吃不饱”,学有余力。这些多余的精力怎么办?于是就常常表现为不注意听讲,活泼好动,时间一长就形成习惯。结果,让人没看出他们有多少聪明,却看到了他们的多动。
四是学习障碍。有些孩子可能是知识上有了较多的缺露,失去兴趣和信心,因而面对课本和作业难于集中注意,总想做点别的活动。
五是教养习惯。有些孩子因为从小教养失当,养成了不能安静的习惯。习惯一经形成是很难改变的,也常常表现为多动。
六是标签效应。人的心理行为的发展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常常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说的通俗些,就是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自己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孩子更是如此。但是孩子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大人认为孩子是个怎样的人,孩子常常就成为怎样一个人。因为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大人的评价常常形成孩子的自我认知,于是就朝着大人评价的方向发展了。这里,大人的评价如同一个标签,所以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就是说,有些孩子的类似多动症的表现,是大人不经意间经常的评价“培养”出来的。
儿童的好动和儿童多动症其实不难区别。一是有无目的性。好动儿童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动症儿童的活动是无目的的、杂乱的。二是有无离奇性。好动儿童即使特别淘气,他的好动并不离奇,能为人们所理解;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则离奇得让人难于理解。三是有无选择性,这一条最关键。儿童的好动常常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具有选择性,比如在学习活动上表现为好动,而在看电视或做游戏等孩子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上,则能专心致志;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是没有选择性的,不论什么场合、什么活动,都不能使其安静下来、全神贯注,都会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按说,这些是不难区分和理解的。可是,为什么有些家长朋友却简单地把好动和多动症划等号?除了有些广告宣传的误导外,关键是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高期望值心理。许多家长常常感到自己孩子的学业不如人意,于是就去找原因;找来找去就有了“重大发现”:孩子学习不专心,好动。于是,孩子从此有了一个标签贴在了身上。
那么,为了不让好动的孩子蒙冤,您该怎么办?
一是教子也要来点平常心。有了一颗平常心,对孩子的好动就会多一些理解,在教育上就会少一些盲目。这样,就会对孩子的学习问题给与具体的帮助。
二是别轻率地给孩子贴上消极的标签。孩子身上的问题,常常是父母轻率地贴上的标签给贴出来的。您只要把“孩子好动”挂在嘴边,孩子准能成为学习不专心、好动的孩子。所以,应该彻底把“孩子好动”这个标签扔掉,集中精力抓住孩子安静学习的表现,給与及时的鼓励和强化。
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果孩子好动是年龄特征或是气质特征的表现,予以适当引导就行了;如果孩子好动是智力超常,您可以和老师联系,对孩子“加点餐”;如果是由于学习障碍,您就想办法给孩子补课;如果是由于习惯,您就着意从培养习惯人手。
最后我想说,孩子的问题常常不是一个早晨形成的,也不能指望定个多动症就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一个晚上就解决了。但是,只要您心思花到了,孩子就能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