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鹏
摘 要: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是影响运动是影响运动员竞赛表现的重要因素。研究以336名业余马拉松跑者为被试(男=225,女=111),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对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运动表现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 业余马拉松跑者在心理韧性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跑者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女跑者;在应对方式上的性别差异仅表现在集中解决问题维度上;2) 随着跑步年限的延长,业余马拉松跑者的心理韧性有显著提高,采用集中解决问题应对策略显著增多,采用回避应对策略显著降低;3) 业余马拉松跑者的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对其运动表现有重要意义。高心理韧性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对跑者在比赛中运动表现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业余马拉松跑者;心理韧性;应对方式;运动表现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0)03-0072-07
Abstract:Mental toughness and coping ar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in the field of sport psycholog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336 amateur marathon runners (male=225, female=111) to complete the scales of mental toughness and coping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toughness, coping styl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unners in competi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1) There is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on mental toughness; the male runners have significant higher mental toughness than females. But there is only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on the dimension of “problem-focused coping”. 2) The runners mental toughness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with extend of participant in marathon, and use more “problem-focused coping” and less “avoidance coping”. 3) The mental toughness and coping style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runners performance. The performance will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high mental toughness and rational coping.
Key words:amateur marathon runners; mental toughness; coping style; performance
運动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运动压力情境下保持决心、专注、自信和控制感的特性[1]。心理韧性对运动情景中的个体心理和运动表现具有重要影响。运动员、教练员和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将心理韧性看作是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心理特质之一[2]。
首先,心理韧性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影响上。Newland(2013)[3]对篮球运动员心理韧性的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对运动表现有显著预测效应,并且对首发队员和非首发队员具有一致的影响效应。Mahoney 等人(2014)[4]研究发现心理韧性与个体的运动表现具有显著正相关。Cowden (2017)[5]分析了19篇关于心理韧性和运动成功关系的文献之后认为高心理韧性的运动员参加了更高水平的比赛,在比赛中有更出色的表现并获得了更多的成功。因此,研究者[6-7]认为心理韧性对于判断运动员能否在威胁情景下仍然能够保持最佳表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心理韧性的重要性表现在对运动员竞赛心理的影响上。一方面,高心理韧性的运动员表现出了更多的积极心理状态。Jackman等人(2016)[8]对运动员的访谈结果显示,高心理韧性和低心理韧性的运动员在流畅状态的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分析认为不同心理韧性水平的运动员在自信心、完美主义、目标定向、应对机制选择、注意控制等变量上的差异是造成流畅状态体验差异的重要原因。Crust(2013)[9]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各维度与流畅状态总分具有显著正相关,而流畅状态各维度与心理韧性总分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心理韧性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的流畅状态,研究认为心理韧性和流畅状态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另一方面,高心理韧性的运动员体验到了更少的消极情绪。Madigan(2017)[10]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的一项纵向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心理韧性可以有效降低生理和情绪的耗竭,总体上减少心理疲劳,并表现出持续影响效应。Schaefer等人(2016)[11]研究发现心理韧性与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有显著负相关,并且心理韧性可以有效调节运动动机和竞赛焦虑的关系。Gucciardi(2012)[12]对青少年板球运动员的研究表明,高心理韧性的运动员比中、低水平心理韧性的运动员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并表现出更低的消极情绪水平。另外,有研究发现男运动员的心理韧性水平显著高于女运动员。随着运动年限的延长,运动员的心理韧性也逐渐增强[13]。
最后,心理韧性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上。Gucciardia等人(2017)[14]研究认为心理韧性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积极作用。心理韧性在受伤个体康复过程中由意图向康复锻炼行为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中介作用,心理韧性除了直接作用于康复锻炼行为之外,还通过锻炼意图来影响康复锻炼行为[15]。
运动领域内的应对是指个体在运动情景中面对应激情景或事件所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16]。Gaudreau(2004)等人[17]对运动员的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后发现,高任务定向和低推脱定向应对方式的运动员表现出了更高的目标和心理调节能力。Nicholls(2014)[18]基于Lazarus的认知-动机情绪理论对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成就目标、应激评价、情绪和应对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任务定向的应对方式与运动员的成就目标具有积极正相关,干扰定向和推脱定向的应对方式与威胁知觉评价之间呈正相关。另外,推脱定向的应对方式与消极情绪呈正相关,与积极情绪呈负相关,任务定向的应对方式与积极情绪呈正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应对方式一方面受到成就目标和认知评价的影响,同时又影响了后续的情绪状态。Bardel等人(2012) [19]在运动员赛后即刻进行应对方式和注意偏向的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以情绪调节导向应对策略的运动员倾向于将注意偏离威胁信息,而以问题解决导向应对策略的运动员倾向于将注意指向威胁信息。研究认为运动员在竞赛这种应激情景中的注意警觉偏向可能是一种应对应激的补偿策略。
有研究[20]检验了运动员赛前自信心、应对方式和个体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应对方式可以部分中介赛前自信心和主观运动表现的关系,任务定向和推脱定向的应对方式分别对两者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中介作用。Sharleen(2010)[21]研究指出运动员在应对方式上的性别差异仅仅表现在个别方面,整体上并无显著差异。并且高心理韧性的运动员在应对方式上更不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22]。但也有研究者[23]认为,对于集体项目运动员来说,某些队友对运动员应对方式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当运动员将他人的影响知觉为一种挑战而非威胁时,就更倾向于选择集中于情绪和问题解决的应对策略。但在个人项目中对此问题的探讨并未引起研究者重视。
对于运动员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有研究认为心理韧性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的应对方式及其有效性。Kaiseler(2009)[24]研究发现高心理韧性的运动员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更少采用情绪解决应对和回避应对方式。Leilani等人(2017)[25]对570名大学生运动员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心理韧性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的应对方式的观点,并且发现这种预测效应不受性别的影响。而Andrews等[26](2014)研究表明,男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强度要高于女运动员,且男运动员更加倾向于使用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
Secades(2016)研究[27]指出,运动员的心理韧性除了与任务定向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还与推脱定向和注意力分散定向的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并且高心理韧性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使用了更为积极的问题解决应对策略。Nicholls等人[28](2008)的研究也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从目前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对运动表现具有重要影响。马拉松是一项长时间超常距离的个人极限运动项目,对参与者的体能和心理都是极大挑战,需要跑者在比赛中有效处理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跑者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能顺利完赛并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但从目前所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尚未发现针对马拉松跑者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综合研究。随着我国近年马拉松运动的蓬勃发展,马拉松比赛参与人群大幅增加,关于马拉松跑者参赛的心理学研究亟需加强,以提高马拉松跑者的参赛心理素质,降低马拉松运动员的参赛风险。本研究以业余马拉松跑者的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为研究对象,检验跑者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训练、竞赛表现之间的关系,为提高业余马拉松跑者的训练与参赛的科学化水平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参与者
本研究在网络上随机选取336名业余馬拉松跑者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男性225名,女性111名,平均年龄27.6岁(SD=5.84),平均跑步年限5.70年(SD=3.85)。所有被试均参加过至少1次以上半程或全程马拉松比赛。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1) 运动心理韧性量表
该量表由黄崇儒(2003)编制,包括积极奋斗、抗压性、忍受伤痛3个维度,共32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李静(2010)[29]对该量表的检验结果表明,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88, 各分量表Cronbach α系数在0.85-0.89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x2=486.26, x2/df=4.02, CFI=0.90, GFI=0.87, AGFI= 0.85, RMSEA=0.061)显示各拟合指标较为理想,支持了运动员心理韧性的三维模型,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可以有效测量运动员的心理韧性。本研究中量表总体α系数为0.87。
2) 中国运动员应激应对量表[30]
该量表包括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回避应对、超越应对4个分量表共24个条目组成。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从1“从不这样”到5“总是这样”。经检验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至0.78之间,总体α系数为0.75。模型拟合度(CFI = 0.91 , TLI =0.90 , RMSEA = 0.05)也达到了统计学标准,可以作为运动员应对方式的测量工具。本研究中量表总体α系数为0.76。
通过问卷星和qq跑步群、微信群进行网络测试,共发放量表400份,回收量表345份,有效量表336份,有效回收率84%。
1.2.2 数理统计法
研究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通过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业余马拉松跑者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为了检验不同性别的业余马拉松跑者在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上的差异,研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跑者在心理韧性的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跑者(P<0.05)。但在应对方式上,仅有“集中解决问题”维度上的得分男跑者显著高于女运动员 (P<0.05),其余维度得分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业余马拉松跑者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在跑步年限上的差异
根据业余马拉松跑者跑步年限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1年以内组,1~3年组和3年以上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组间跑者在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在心理韧性总分和积极奋斗、抗压性维度上均表现出了显著性的主效应(P<0.05)。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跑步年限在1-3年组和3年以上组的跑者在心理韧性总分和积极奋斗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跑步年限在1年以内组 (P<0.05);跑步年限在3年以上组的抗压性显著高于跑步年限1年以内组和1~3年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在应对方式上,各维度均表现出显著主效应(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集中解决问题维度上,跑步年限在3年以上组的得分显著高于跑步年限1年以内组和1~3年组(P<0.05);在集中处理情绪和回避应对维度上,跑步年限在1年以内组和1~3年组的得分显著高于跑步年限3年以上组(P<0.05);在超越应对维度上,跑步年限在3年以上组的得分显著高于跑步年限1年以内组和1~3年组(P<0.05)。其余各組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业余马拉松跑者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为了检验业余马拉松跑者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对收集到的收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韧性总分和抗压性维度与应对方式的集中解决问题和集中处理情绪维度之间表现出了显著性正相关(P<0.05),与回避应对维度之间表现出了显著性负相关(P<0.05)。另外,积极奋斗维度与集中解决问题维度之间也表现出了显著性正相关(P<0.05)。其余维度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相关(P>0.05)。
2.4 业余马拉松跑者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本研究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2015—2017年北京马拉松和2017,2018年厦门马拉松(均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全程马拉松运动员平均完赛时间为参考,以4 h 38 min和3 h 45 min为分界点将运动员分为慢速组(完赛时间>4 h 38 mins)、中速组(4 h 38 min>完赛时间>3 h 45 min)和快速组(3 h 45 min>完赛时间)。
为了检验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与跑者运动成绩的关系,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组别的成绩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心理韧性总分和各维度上均表现出了显著性主效应(P<0.05)。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快速组在心理韧性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上显著高于中速组和慢速组(P<0.05),而中速组在心理韧性总分和抗压性维度上的得分又显著高于慢速组(P<0.05)。
在应对方式上,快速组在集中解决问题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中速组和慢速组(P<0.05),而在集中处理情绪和回避应对维度上的得分则显著低于中速组和慢速组(P<0.05);慢速组在集中处理情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中速组(P<0.05)。在超越应对维度上则未发现显著性主效应(P>0.05)。
3 分析与讨论
3.1 业余马拉松跑者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与跑步年限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业余马拉松跑者在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上均表现出了显著高于女性跑者的水平。这与之前Gucciardi(2012)[12]和 Andrews等人[26](2014)的研究结论一致。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与男女业余马拉松跑者参与马拉松运动的动机差异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31-32],女性参加马拉松运动的主要原因是身体感觉更好、心理的积极体验、控制体重和放松,而男性更多的是追求目标实现和个人价值体现。研究表明运动动机对个体运动的投入和坚持性有显著预测效应[33]。这种动机上的差异会使女性跑者在训练和比赛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投入和坚持性低于男性跑者。
另外,研究发现随着跑步年限的延长,业余马拉松跑者心理韧性总体、积极奋斗和抗压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跑步年限在3年以上的业余跑者的心理韧性、积极奋斗和抗压性水平显著高于跑步年限1年以内组跑者。
在应对方式上,性别差异仅表现在集中解决问题维度上,男性跑者显著高于女性跑者,其余维度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随着跑步年限的延长,跑者更倾向于使用集中解决问题和超越应对方式,明显降低集中处理情绪和回避应对的应对方式。
马拉松运动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一种极限挑战,新手在参与这项运动之前首先在心理上要做好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勇气,并准备装备和学习技术动作。其次,在参与和坚持跑步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克服自身身体素质和环境方面的各种困难,另一方面又要克服来自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阻碍因素,合理规划时间,坚持规律运动。这些应激事件要求敢于面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解决问题,消除其对自己跑步运动的消极影响,保证自己的跑步锻炼行为持续下去。而回避应对和仅依靠情绪调节则难以有效应对此类应激事件。
随着跑步年限的延长,业余马拉松跑者在处理各种困难的过程中的抗压能力逐渐增强。同时,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跑者会给自己设置更高的成就目标并为之积极奋斗。此外,在这种超长时间和距离的运动中,跑者还要克服疲劳和伤痛带来的身体不适感,对跑者的忍受疼痛的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3.2 业余马拉松跑者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业余马拉松跑者的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有密切关系。高心理韧性的业余马拉松跑者倾向于同时运用集中解决问题和集中处理情绪两种策略来应对应激事件,同时尽量避免使用回避应对的应对方式。Leilani(2017)[34]对570名大学生运动员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韧性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的应对方式,并且存在这种预测效应不受性别的影响。
心理韧性表现为运动员的自我控制感、成功的决心、中度至高度的风险选择、在高压情况下控制情绪的能力以及在消极事件和失败后恢复的能力。Quinn和Cavanaugh (2017)[35]研究指出,具备高心理韧性意味着有克服最困难情况的决心,在困难和压力下控制情绪去追求成功,并拒绝做出相对容易的选择。高心理韧性的运动员将失败和挫折视为反馈和改进的机会[36],能够更理性的看待,注重以问题解决问中心而非回避问题来应对应激事件。
石岩(2017)[37]认为高心理韧性的运动员具有高压力应对效率的原因可能与运动员感知压力的强度降低有关,也可能是因为运动员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继而选择了更有效的应对策略。有研究表明[38-39]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使用的表象训练、自我谈话、情绪控制和放松策略等心理技能与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具有显著正相关。Dewhurst等(2012)[40]采用定向遗忘实验范式对心理韧性影响应对方式的深层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认知抑制是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之一,即心理韧性强的运动员能够有效过滤与目标无关的信息,进而影响到其后续应对方式的选择。
3.3 业余马拉松跑者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运动表现的关系
研究表明,随着跑者心理韌性的改善,其马拉松比赛的运动成绩也显著提高,反映出心理韧性对业余马拉松跑者运动成绩提升的重要作用。另外,成绩优秀的跑者在应对应激事件是更多地选择集中处理问题的应对方式,而更少使用回避应对的应对方式。
Haugen 等人(2016)[41]对自行车运动员的研究结果发现心理韧性可以有效改善社会压力下的运动表现成绩。Jaeschke (2016) [42]对12名超级马拉松运动员进行的关于心理韧性的半结构式访谈结果表明,超级马拉松运动员对心理韧性的理解包括坚持不懈、克服逆境、前瞻性、生活经历、心理技能运用、超越团体的友谊等。
研究认为高心理韧性可以增加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努力和投入程度,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保持更高的自信心和坚持性。在面临各种不利因素时不是选择逃避或降低要求,而是积极思考,利用各种资源来解决问题,直至实现目标。
本研究表明,随着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采用的应对方式更加合理,强调以解决问题和超越应对为主要手段,较少使用回避应对策略,运动成绩也发生了显著提高。有研究表明,合理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运动动机[43],增强运动员的自我效能[44]和运动状态自信心[45],降低运动员的竞赛焦虑[44]和心理疲劳[45],进而促进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运动表现。
4 研究结论
4.1 业余马拉松跑者在心理韧性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性跑者的心理韧性高于女性跑者;在应对方式上的性别差异仅表现在集中解决问题维度上。随着跑步年限的延长,跑者的心理韧性显著提高。
4.2 业余马拉松跑者的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随着心理韧性的提高,跑者更多地倾向于使用集中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更少使用回避应对策略。
4.3 业余马拉松跑者的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对跑者的运动表现有显著影响。随着心理韧性水平提高和应对方式的合理化,跑者的运动成绩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Jones, G., Hanton, S., Connaughton, D.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mental toughness? An investigation of elite sport performers [J].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2,14(3):205- 218.
[2]Crust, L. Mental toughness in sport: A review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7,5(3):270-290.
[3]Newland, A. , Newton, M., Finch, L. Moderating variabl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toughness and performance in basketball [J].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3(2):184-192.
[4]Mahoney,J W., Gucciardi,D F., Ntoumanis, N. Mental toughness in sport: motivational antecedents and associations with performanc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14(36):281-292.
[5]Cowden ,R G. Mental Toughness and Success in Sport: A Review and Prospect [J]. The Open Sports Sciences Journal,2017(10):1-14.
[6]Fletcher, D., Sarkar, M. A grounded tehory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Olympic champions [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2,13(5):669-678.
[7]Fletcher, D., & Sarkar, M.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definitions, concepts and theory [J]. European psychologist,2013,18(1):12-23.
[8]Jackman, P C., Swann C., Crust L. Exploring athletes' percep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toughness and dispositional flow in sport [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6(27):56-65.
[9]Crust, L., Swann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toughness and dispositional flow[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13,13(2):215-220.
[10]Madigan, D J., Nicholls, A R. Mental toughness and burnout in junior athletes: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7(32):138-142.
[11]Schaefer, J., Vella, S A., Allen M S. Competitionanxiety, motivation, and mental toughness in golf[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16,28(3):309-320.
[12]Gucciardia, D F., Jones M I. Beyondoptimal performance: mental toughness profiles and developmental success in adolescent cricketers [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12,34:16-36.
[13]Nicholls, A R., Polman, C.J., Levy A R. Mental toughness in sport: Achievement level, gender, age, experience, and sport type differences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9(47):73-75.
[14]Gucciardia, D F., Hantonb, S., Fleming, S. Are mental toughness and mental health contradictory concepts in elite sport?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ory and evidence [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17(20):307-311.
[15]Gucciardia, D F. Mental toughness as a moderator of the intention–behaviour gap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knee pain[J].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16(19):454-458.
[16]Rostad, FG, Long, BC. Exercise as a coping strategy for stress: a review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6(27):197-222.
[17]Gaudreau, P., Blondin, J P. Different athletes cope differently during a sport competition: a cluster analysis of coping[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6):1865-1877.
[18]Nicholls, A R., Perry, J L., Calmeiro, L. Precompetitive achievement goals, stress appraisals, emotions, and coping among athletes [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14(36):433-445.
[19]Bardel, M H; Woodman, T., Colombel, F., Le, S C. Attentional patterns involved in coping strategies in a sport context [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12,83(4):597-602.
[20]Levy , A. R., Nicholls , A. R., Polman, R. C. J.. Pre-competitive confidence, coping, and subjective performance in sport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s,2011(21):721-729.
[21]Sharleen, D. H., Peter, R. E., Crocker, N.L.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athletes coping with interpersonal stressors in sport: more similarities than differences [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10(22):134-149.
[22]Nicholls,AR,Morley,D.,Perry JL.The model of motivational dynamics in sport: resistance to peer influence, behavioral engagement and disaffection, dispositional coping,and resilience [J].Front.Psycho,2016(6):1-9.
[23]Kerdijk,C.,Polman,R.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ontext in stress and coping in sport[J].Front.psychol,2016(7):875-882.
[24]Kaiseler, M., Polman, R., Nicholls, A. Mental toughness, stress, stress appraisal, coping and coping effectiveness in sport[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9(47):728-733.
[25]Leilani, M., Diane, G L., Willse, J T. Gender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ental toughness, hardiness, optimism and coping in collegiate athletic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J].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017,40(1): 68-86.
[26]Andrews, P.,Chen, M A. Gender differences in mental toughness and coping with injury in runners[J].Journal of athletic enhance,2014,3(6):1-5.
[27]Secades, X G., Molinero O.,Salguero A.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competitive sport[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2016,122(1):336-349.
[28]Nicholls, A R.,Polman,R C.,Levy, A R. Mental toughness,optimism,pessimism,and coping among athletes[J]. Personal individual difference,2008, 44(5): 1182-1192.
[29]李靜,刘贺.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特点[J].体育学刊,2009,16(5): 83- 86.
[30]钟伯光,姒刚彦,李庆珠 等.“中国运动员应激应对量表”的编制及检验[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4):356- 362.
[31]Harris,M.B. Runners perceptions of the benefits of running[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1(52):153-154.
[32]Harris,M.B. women runners views of running[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1(53):395-402.
[33]刘微娜,周成林,孙君. 青少年户外运动动机对运动坚持性的影响:运动氛围的中介作用[J]. 体育科学,2011,31(10):41- 47.
[34]Leilani,M., Gill, D L., Willse, J T. Gender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ental toughness, hardiness, optimism and coping in collegiate athletic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J].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017,40(1):68-86.
[35]Quinn, T., Cavanaugh, L. Mental toughness[J]. Strategies,2017,30(5):36-40.
[36]Cowden, R., Anshel, M., Fuller, D. Comparing athletes and their coaches perceptions of athletes mental toughness among elite tennis players[J].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014(37):221-235.
[37]石岩,周浩.体育运动与人格三大研究主题述评及展望[J].体育科学,2017,37(7):60- 72.
[38]Crust, L., Azadi, K. Mental toughness and athletes' use of psychological strategi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10,10(1):43-51.
[39]Mattie, P., Chandler, K M.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Toughness and Imagery Use[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12,24(2):144-156.
[40]Dewhurst, S A., Anderson, R J.,Cotter, G,et al.Identifying the cognitive basis of mental toughness:evidence from the directed forgetting paradigm [J].Personal individual difference,2012,53(5):587-590.
[41][JP3]Haugen, T., Reinboth, M., Hetlelid, K J,et al.Mental toughness moderates social loafing in cycle time-trial performance [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16,87(3):305-310.
[42]Jaeschke,A C.,Sachs,M L.,Dieffenbach,K D.Ultramarathon runnersperceptions of mental toughness: a qualitative inquiry[J].The sport psychologist,2016(30):242-255.
[43]張剑杰,宋永范.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运动动机及应对方式的差异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3):54- 57.
[44]陈洪波,魏萍.重竞技运动员运动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认知特质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917-919.
[45]杨阿丽,张涛,安林波,等.冬季两项运动员心理疲劳、应对技能与运动状态自信心的关系及个案分析[J].冰雪运动,2013,35(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