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民
国人有个传统,人活一世,总想为子孙留下点什么,以为念想。人的“三观”不同,人生追求各异,欲留给子孙什么也自然不同。有的穷其一生积累钱财留给子孙,有的把拼将一辈子的产业留给后代,有的干脆买房置地留给下辈……古往今来,世相俗态莫不如此。
假使在古代,无论从政为官,无论豪绅商贾,他们以何遗子孙,都不为过。即便在今日,倘若既无官位又无公职,以何遗子孙也是人家的自由,他人自然不该说三道四。当然,即使古人,也有不入俗流者。东汉的杨震、北宋的范仲淹、清代的林则徐,面对以何遗子孙的问题,回答得便不同凡响。
《后汉书·杨震列传》载,杨震往东莱郡就任,途经昌邑县,杨震曾有恩于昌邑县令。县令夜里送钱财给杨震以示感恩,并说:“黑夜里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县令羞惭而去。杨震刚正廉洁,从不接受私人的拜会请托,拒受赃钱。子孙们平日吃素步行,未染官宦子弟恶习。亲朋好友劝杨震,该为儿孙聚些财产。杨震却说:“让后世称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好品德留给他们,这‘财产也很厚重呵!”杨震的子孙,个个秉承家风,无不廉洁刚正,闻名当世。
北宋范仲淹,虽位高禄厚,但生活仍十分儉朴,其俸禄大多用于周济贫民和在家乡购买义田,以养贫穷无靠的人。他清贫终身,去世时“身无以为敛,死无以为丧”,未给后代留下任何财产。一个堂堂北宋副宰相,清廉若斯,着实罕见。然而,他的四个儿子个个成材,曾孙辈依然显赫,代代廉洁。
晚清高官林则徐,一生清廉,不置恒产,曾写下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他干脆不给后代炫富享受的机会,只期冀晚辈自立自强,充满了远见卓识。林则徐去世时,家无余财,但他的子孙数代书香绵延,进取成材者颇多。
杨震、范仲淹、林则徐他们都认准一个理,留给子孙清白高贵的品质,胜过任何财富。欲问何以遗子孙,按理说,如今已失去探究的必要。然而,福荫子孙的封建幽灵还时常露脸儿,为子孙谋财、谋位现象依然存在。有些人为此破底线、踩红线,以身试法,最终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还遗贪腐获罪的臭名于子孙,难以昂首面人。
无论在什么社会,欲为子孙留什么,都关乎为官者的操守和品德。“只将清白遗子孙”,表面似乎亏待了子孙,实则不然,端方廉洁的品质,钱财岂可沽来?平民百姓自发歌之赞之,享誉千古,便是明证。而今,为公仆者,更应见贤思齐,将“只把清白遗子孙”当作毕生追求。否则,便可能“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其中的风险还是掂量掂量吧。
责任编辑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