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伟 蒋智林
[摘 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只有切实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才能为实现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农村工作中,必须要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作为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需要重视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实现绿色乡村发展目标。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引下,必须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 农村脱贫;环境治理;思茅区
[中图分类号] F323.8;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32-04-4
农村脱贫和环境治理工作必须同时进行,不仅要满足农民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农民的精神生活,为农民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大力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必须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实现与农村脱贫工作协调发展。下面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龙潭乡为例,阐述农村脱贫和环境治理工作的实践措施,并提出未来工作的开展方向。
1 普洱市思茅区脱贫工作研究
普洱市思茅区位于云南省南部、澜沧江中下游、北回归线以南,距昆明市415 km,班机航线305 km。思茅区总面积3 928 km2,辖5镇2乡56个村民委员会1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1.05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6.6%。思茅区龙潭乡是全区唯一的贫困乡,通过开展脱贫工作,2017年实现龙潭乡脱贫出列。龙潭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扶贫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的各项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对标“绣花”施功夫,用精准措施、过细工作,集合攻坚力量。以实干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不断强化意识、明确责任、拓宽思路、完善机制、落实帮扶项目以及解决农村实际困难。龙潭乡重点开展了整乡推进项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产业发展、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饮水工程等工作,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顯改善,社会反响好,群众满意度较高。
1.1 脱贫攻坚措施
1.1.1 全面健全扶贫机制。按照中央、省、市、区提出的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具体要求,思茅区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形成了机关干部“一对一”帮扶的脱贫攻坚责任链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乡扶贫开发工作站配备2名专职扶贫干事,安排乡机关干部包片6个村,组建6支驻村工作队,进一步充实驻村力量,保障工作开展质量。并根据贫困户标准,组织乡村组干部、帮扶责任人走访了解贫困家庭的经济、劳动力等情况,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并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对贫困户进行筛查。
1.1.2 不断完善扶贫规划。一是成立扶贫开发工作站。思茅区党委政府全面部署、精心准备,在乡里设立了扶贫开发工作站,实现了脱贫攻坚作战有办公地点,并与各村签订责任书,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场战争来打,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全面实现挂图作战,以作战的状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1]。二是做脱贫攻坚工作集体承诺。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村书记、主任、第一书记或工作队长及各站所、中心负责人做出了脱贫攻坚承诺,用汗水和热血确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1.1.3 着力推进各村建设。思茅区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不断探索营造大扶贫格局。在实践中,调动各方力量,集中捆绑各项资金,加快脱贫步伐。坚持注重各村道路、饮水、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基础新建与修缮工作。通过几年的持续努力,贫困乡实现6个行政村100%道路硬化,实现54个村民小组中48个小组进组主干道硬化(未硬化的6个小组,已易地搬迁到小田安置点进行安置),实现48个小组组内道路硬化。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面貌,方便了广大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改变。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抓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明显改善。2018年,当地实施四类对象危房改造34户、易地扶贫搬迁16户(进城安置14户、集镇安置2户);2019年,当地实施四类对象农危房改造共122户,其中拆除重建119户、修缮加固3户,目前已全部完成主体结构建设且已入住24户,住房条件和村容村貌明显好转。实施小勐帕、老鲁寨、黄草坝、大寨子等一批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提升了电力保障能力。
1.1.4 不断拓展产业扶贫。在推进产业化扶贫、帮助贫困对象增收方面,思茅区秉持绿色发展,因村发展主导产业。以贫困人口脱贫和“一村一品”发展为导向,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用于咖啡套种澳洲坚果、晚熟芒果和柑橘种植、低产茶园改造、土鸡养殖、猪牛羊养殖及圈舍改造;通过打造“三大种植主业、两大养殖基地、一条乡村旅游带”,初步形成烟草、咖啡、药材、黑山羊和黄牛五大主导产业格局。产业扶贫政策全覆盖,增收途径有保障,通过产业“造血”,农户脱贫能力不断增强。
1.1.5 注重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乡村小学规范化建设,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补助未脱贫建档立卡学生,缓解贫困户供学压力。完成各乡卫生院综合业务楼建设项目和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条件逐步得到改善。认真贯彻落实健康扶贫30条措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乡卫生院已落实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倾斜政策,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报结政策,贫困人口签约家庭医生率100%。
1.1.6 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以党建扶贫“双推进”为抓手,实行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小组动员、支部监督等工作模式,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1.7 严格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一是及时对思茅区项目和资金情况进行检查。二是严格思茅区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单位要明确各自责任,坚决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同时,做好配套资金的筹措,在资金使用管理上严明纪律。要求不准随意调整项目,所有资金不能挪作他用,要求各村将项目资金的计划分配、使用情况、实施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1.2 脱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思茅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下,扶贫各项工作稳步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贫困户与专业合作社虽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但效益不明显;二是部分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对村情、贫情、扶贫政策以及村级施工图不熟悉;三是各村卫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脏、乱、差问题,乱扔垃圾现象时有发生,房前屋后沟渠水塘全面清理、村庄黑臭污水治理等方面需加强管理。
1.3 脱贫工作未来开展方向
1.3.1 突出特色抓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狠抓质量兴农、品牌创建,进一步做优烤烟、畜牧、核桃、咖啡和茶叶等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特色水果、生物药业和林下经济,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烤烟支柱地位,认真落实双控政策。大力发展畜牧业,使畜牧业在品种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打好绿色、生态、有机品牌,巩固提升生态茶园和咖啡园改造。推进七叶莲、重楼、黄精、大麻等生物药业的发展。依托地理优势特点,引导培育一批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围绕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挖掘美食、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集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小镇。深入推进电商进农村,完善物流网络,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打通农产品进城关键渠道,推动“龙潭牌”产品走出去[2]。
1.3.2 突出重点抓项目,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村级“施工图”、乡级“路线图”的实施,完善项目规划和储备工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进一步强化工作举措,着力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全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督促检查道路硬化工程,确保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全力以赴做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继续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河湖管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河(湖)长“清四乱”和“清河”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积极探索咖啡加工污水治理新举措,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域环境[3]。
1.3.3 突出服务抓民生,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扎实推进跨州市移民生产资料配置工作,有效解决跨州市移民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完成辖内公路征拆收尾工作,确保工程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和维护农民群众财产权益。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新农合成果,满足群众卫生服务需求。加快完成各村卫生服务室标准化建设,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抓好人口计生工作,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做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扩面工作,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率。
1.3.4 突出党建抓发展,建立和谐新龙潭。各乡镇严格按照“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年”实施方案和重点任务项目清单,采取具体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突出政治功能抓提质、聚焦落实任务抓提质、聚力发挥作用抓提质。要强化党建信息宣传意识,讲好党建故事。要加大工作总结提炼力度,深入挖掘和总结提炼基层党建典型经验做法,着力抓好总支党建示范点建设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以及网站、微信、手机APP等新兴平台作用,营造大抓基层、勤抓党建的浓厚氛围,充分展现思茅区基层党建创新提质的良好形象。继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让“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人心,在思茅区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喊打的氛围,鼓励群众通过微信、微博、电话等多种方式举报,从而加大群众监督和举报力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强化联动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证专项斗争及时开展和取得实效。
2 普洱市思茅区环境治理工作研究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区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决策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思茅区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基础、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乡村为导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创建等工作,立足实际,循序渐进,积极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1 环境治理措施
2.1.1 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思茅区及时制定并下发《普洱市思茅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求各部门各村切实加强领导,做到责任落实、配合密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明创建,加大投入力度,认真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各项环境卫生整治任务。按照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
2.1.2 大力宣传,营造氛围。组织召开多次环境卫生工作推进会,并以创建省级文明乡镇为契机,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加大“爱护环境卫生、保护龙潭湖”宣传力度,利用“逢7”赶集日、微信公众号、LED显示屏、悬挂标语和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大力宣传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意义、目的,使每家每户群众自觉地参与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从一家一户的小环境抓起,开展庭院、村组环境卫生整治,签订村规民约,并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建立村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日。目前,各村民小组形成定期打扫小组卫生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宣传倡导的资源优势,在各村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党员、妇女代表、共青团员的示范带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作,使群众在参与中成为社会宣传的主体,又在参与中受到自我教育。
2.1.3 紧抓重点,全面推进。一是加强对进乡路道路的养护,实施村民小组进组道路硬化工程,做好水沟修复工作。二是实施亮化工程建设,安装路灯,逐步完成电网改造工程。三是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结合《普洱市思茅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整区推进试点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工垃圾热解处理站、垃圾池、污水处理设施,配备环卫垃圾车。四是全面改善行政村公厕改建,完成行政村公厕改造,新建行政村公厕,修建集镇排污沟。五是有序推进农村危房建设工作。六是完成饮用水缓释消毒设备安装,农村人畜饮水安全进一步提升。七是切实做好集镇及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成立第三方环卫公司,交由环卫公司负责集镇及周边环境卫生打扫及清运工作,集镇卫生得到进一步提高。利用主題党日、劳动节、七一等节假日,带领机关支部、青年支部党员打扫集镇及周边环境卫生。
2.2 环境治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范围广、所需投入大、运行成本高,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瓶颈。二是污水处理水平低。目前,农村自来水使用率较高,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较少,大多数村民小组均未覆盖。三是卫生改厕难度大。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加之宣传教育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农村人民对卫生改厕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与配合意识。四是群众素质亟待提升。部分农村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差,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陈规陋习依然存在。
2.3 环境治理工作未来开展方向
2.3.1 立足常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贵在常抓不懈、长效管理。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体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建立完善的多元投入、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责任考核等一系列长效保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常态长效推进[4]。
2.3.2 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将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强项目调度,整合涉农资金,在环卫设施、垃圾处理场、排污设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和沿路亮化等方面加大投入,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同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渠道,不断完善农村环境卫生公共配套设施,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供有力保障[5]。
2.3.3 强化引导,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群众素质是根本。以优秀志愿者、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革除陈规陋习,养成文明习惯,自觉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6]。
3 结语
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对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而我国的绝大部分资源在农村,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加之农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因此,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山水田融合,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形态,着力营造整洁优美的村庄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能否搞好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密切相关。新时期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现实状况,并配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题和谐发展,在农村城镇建设中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融为一体,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从农村贫困户精准扶贫实践来看,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生态的心理和发展方式,虽然切实保障了农村贫困户的基本生活,但是仍旧存在扶贫生态陷阱,易造成先扶后治、扶治分离的不良循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应看到脱贫攻坚和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的重要任务,两者不是相互敌对的,其目的都是使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如何统筹考虑,让其相互促进、相互衔接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沈承放,莫达隆.精准扶贫形势下农村贫困户脱贫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经济,2020(1):121-125.
[2]梁雨薇.农村经济扶贫与精准脱贫研究[J].北方经贸,2020(1):50-51.
[3]汤礼莎.抓实人居环境整治 助推农村整体脱贫[N].湖南日报,2019-10-31(008).
[4]张晓丽,白煜,贾蕾,等.浅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60-62.
[5]石翠仙.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策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7(17):118-119.
[6]余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与建议[J].江西農业,2016(2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