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权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被确定为一项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肥西县近年来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但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文明建设问题;文明建设对策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1.1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关于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一是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二是珍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三是和谐共荣的生态实践观,都强调敬畏天地,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节奏,以节制爱惜的原则对自然资源开采利用,才能保证万物供给绵绵不绝。但我国古代历史发展教训告诉我们,这些思想并没有被贯彻到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的传承与弘扬。
1.2修复工业文明弊端的需要
200多年的全球工业化进程在带来巨大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大幅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危害。一是自然矿物环境的耗尽,二是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三是生态环境的污染,如世界“六大污染”、“八大公害”、“十大事件”是历史存在且深刻警示当下的环境污染著名案例。当然,世界的工业化进程远未结束,但历史发展路径又警示我们,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之路是不可持续的,唯有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才能修复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
1.3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达到这一目标,谋求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重要手段,这在客观上也要求经济发展要向绿色化、低碳化方向演进,要由过去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粗放型模式向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集约型发展之路转变。因此,必须走低碳循环发展路线,通过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资源能源的高效节约利用等手段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良好的双赢状态。
2、肥西县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
2.1环境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主要表现在:1.环境治理主要由政府主导,由治理监管不力导致的“治理反弹”现象常有发生;2.环境治理过程中过于集中于行政手段、市场及法治手段应用稍显缺乏;3.环境治理的科技化水平有待提高。
2.2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1.生态知识普遍缺乏;2.居民生态保护参与度、践行度低;3.接受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较少。
2.3生态经济发展层次有待提高
肥西县生态资源丰富,以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体验发展方式为主,集中程度低,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丰富的生态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发展层次有待提升。
3、肥西县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建议
3.1综合利用行政、市场、科技手段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第一,合理使用行政手段,完善环境治理监管制度。要落实环境治理中各环境治理主体的责任,明确划分各行政部门职责,使各部门负责干部分工协作、恪尽职守、共同发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制定系统完整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细化实化各类环境破坏行政罚款、行政诉讼等行政措施,确保能落地、可操作、见成效。
第二,善用市场化手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要保障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要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中,对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对积极治理环境污染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措施,对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且不积极治理的企业则提高税率,形成谁污染、谁付费的治理方式,不断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
第三,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环境治理科技化水平。一是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如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等。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在环保治理上寻求突破,提高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3.2多方面加强宣传教育
第一,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现代化传播媒介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向居民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宣传生态文明知识,从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引导树立正确、全面的生态道德意识。发挥基层社区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生态文明思想,使群众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培养自觉的生态意识。
第二,转变宣传教育模式,推动公众参与。积极促进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定期沟通、协商解决平台,探索之间对话机制,促进公众参与;积极发挥学者作用,通过资助研究生态教育普及和传播工作的学者,加强相关研究的推动,发挥其作为政府、社会、公众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引导公众身体力行参与环保工作;
第三,拓宽宣教平台,调整宣传内容、形式,加强宣教的精准性、有效性。充分发挥数字新媒体平台,探索利用新媒体进行环境信息传播、公众投诉反馈、在线互动交流、环境舆情监测和环境应急响应等方面的方法和策略;加强与电信、新媒体等渠道商、内容制作商的合作,通过移动互联、移动终端、开辟环保微博、微信、应用程序等,加强宣传、沟通、调查、互动等,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时性与快捷性;从公众舆论捕捉话题,从百姓角度挖掘议题,增强互动性,让生态文明宣传报道更加贴近公众,提高生态文明信息的传播能力。重视生态文化载体的挖掘,发挥各级环境教育基地、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主流媒体、网络、社会媒体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
3.3推动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经济发展
第一,大力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以田园综合体、农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不断开发出休闲农庄、乡村酒店、采摘农园、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依托官亭林海、祥源花世界、三河国际荷花博览园和木兰生态园等景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串联三河镇、丰乐镇、山南镇三大荷花基地以及周边的美景,全力打造“肥西荷香风景廊道”;大力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订制认养等新型农业业态。
第二,深化“+旅游”发展路径,构建旅游产业与农业、文化、商贸等产业的大融合发展格局。深挖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推动历史建筑、历史遗迹、淮军圩堡等历史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继续办好美食节、民俗文化节、荷花节、农根文化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形成肥西特色文化餐饮、精品民宿、旅游商品、文化体验园等旅游产品体系,实现文旅联动发展。
第三,融合创新健康服务新业态。聚焦合肥及周边城市中高收入人群,充分发挥紫蓬山体、森林、磨墩水库、潭冲河生态湿地公园、巢湖等优良的生态自然环境优势,重点发展健康旅游与养老养生、健身养生等融合业态,鼓励发展“运动+养老+休闲+度假+农业”的运动休闲养生产业,推进一系列养老养生特色村镇和街区建设,打造一批在安徽乃至长三角有名的休闲养生康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