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城市滨水区社会空间研究的一些思考

2020-12-28 07:01孙倩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

孙倩

【摘要】城市滨水区在历史上常被用作生产岸线,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及交通方式的转变,国内外大多数滨水空间都出现了向服务业经济转化的过程。滨水空间的特殊生态属性和景观物质基础,决定了滨水区转在型过程中将面临来自各方面诸多的问题。从社会层面来看,城市滨水区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会经历社会空间更新、重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出现社会分异、社会隔离甚至社会极化,滨水区如何在转型过程中维持区域的社会稳定,构建健康良好的社会空间体系,促进社会融合,是城市滨水区转型成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滨水区;社会转型;空间重构

1、引言

自古以来江河湖海孕育了大多数的城市,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有密不可分的水体与之相伴,滨水区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我国现阶段很多城市的滨水区中的开放空间未完全向城市敞开,加之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滨水区自身的准确定位,与当地经济、自然条件的发展不能够相匹配,更重要的是区域更新过程中未充分考虑社会要素,导致转型过程中社会空间出现分异或隔离现象,加重区域社会极化。现阶段滨水区的研究倾向于利用滨水区发开引领经济的发展,以及借用滨水区景观打造提升城市形象,而基于社会层面的中等尺度开发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开发过程当中各类问题的出现,滨水区的研究也需要基于更高层面的思考和更深入的观点来指导其规划与开发的方向。

2、关于城市滨水空间社会转型与空间重构的理解

城市空间是居民主要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居民在城市中的各种活动和行为丰富了城市空间,为其带来了活力。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城市的空间也在发生激烈的变化,城市社会空间重构成为城市转型中社会变迁最为显著的特征。城市空间的经济、资源、社会三大属性决定了城市转型的复杂性,特别是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在城市的战略发展中作为重要的战略因素为城市提供发展契机。正是这一原因,城市滨水區作为城市自然与生态资源条件优越的城市重要腹地,政府、开发商、居民的多方关注与城市大力开发使得这一敏感又脆弱的区域正在经受传统的开发、保护、再开发的模式,与此同时,区域的社会结构也因开发模式和强度的不同呈现出各自方向的转变,生活与活动在该区域的居民会因多种因素出现了社会分层、权利冲突以及利益的争夺等社会问题。因而研究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以及转型中的空间重构,是理解该区域转型过程的方法之一,从社会空间角度出发研究社会的变迁,是引导城市规划如何实现地域资源的平均分布、平衡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和减少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区域发展和社会融合的基础。

3、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3.1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理论

不同学派从不同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分别阐述了各领域关于城市地理、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研究观点。主要研究流派有以下几种:①景观学派,研究对象集中在外部实体空间,如城市建筑物、道路、广场、河流等的空间配置,另外还会重视建筑的材质、色彩、高度等。②社会生态学派,与景观学派相对,该学派认为在各种人类活动的竞争中,不同社会集团逐步出现了有空间特色的结构。该学派过于机械化,忽略了传统和文化的影响。③区位论学派,主要是使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用地价负担能力和接近性等来阐述同心圆土地利用模型的形成机制。④行为学派,该学派注重行为的意识决定过程,尤其注重购物和迁居行为。⑤时间地理学派,注重分析人们活动的各种制约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连续动态地研究人的活动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⑥结构主义学派,又分为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制度论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注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力量关系,研究城市产生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各项因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制度论学派则认为人的行为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受到社会各项制度的制约,特别是政治、经济体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制度。

中国城市转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工业化的劳动型经济到知识技术经济和服务经济、从社会封闭到社会开放融合多过程并行,致使中国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城市空间被分类、划分、区割。以上各学派是否适用于解释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各方学者都做过一些探索,但都存在西方理论对中国经验的适用性不足。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近年来社会学者对空间重构产生的新社会群体,如城市移民、失地农民、拆迁户等更为关注,城市滨水区空间作为特殊属性区域,大多数滨水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都为生产而服务,城市滨水区在现有经济体制条件下开始逐渐向商业推动、旅游景观和生态保护等方面转型,原有的以渔业、耕作和小手工业为主的原著居民在房地产导向的开发模式下大多数都被迁移,取而代之的是产生的城市新空间,由于滨水区生态景观特性和地理位置条件,大多城市数滨水区的居民可能将被城市新富裕阶级取代,这样一来原著居民的安置成为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另外一种可能,实行回迁到滨水区固定区域,那么城市滨水区域的社会分异将加大或逐渐形成社会隔离。

近年来,处于探索阶段的社会空间理论被频繁提出,不同于技术性的社会空间研究,社会空间理论不仅关注社会形态和空间的特征描述,而更多的注重于空间形态及其变化过程背后的各种动因,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将社会变迁的过程和空间产生的过程结合研究。城市滨水区的理论研究,可借助社会空间理论,将区域的社会变化与空间构成相结合,用动态的理念尝试分析。

3.2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方法

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景观分析法、城市填图法、社会区研究法和因子生态分析法,后两者对于以社会层面出发的空间研究其中比较具有实践意义。

在社会区分析法中,不同的社会区具有不同的产生根源,常用到的特征分析指标是社会区隔离指标和社会区发展指标。关于社会区的分析方法实际上有很多种,如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应用原理相同,只是在分析处理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同,该方法可更结合各项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对空间分异现象进行分析。但该方法一般适用于城市整体社会空间分析,对于一些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滨水空间研究存在局限性。

生态因子分析中大多数变量都与居住分异强度和居住分析的空间有关,不同城区在变量的选取和统计上方法存在不同,技术也略有差别,主要采用多个可量化、可图示、可表现在其他统计分析中的因素描述城市中各种复杂关系和空间格局。该方法是度量城市空间差异的主要方法之一,能够归纳和总结社会、经济、人口和居住特征的关系,适用于滨水区在此方面的研究。

结语:

滨水区规划与开发是近几年来一直热议的话题,结合社会学应用系统分析滨水区要素的案列较少,国内大多关注焦点是物质环境质量和景观规划,对社会层面的转型与人居环境的空间构建自适应性关注度较低,基于社会层面的滨水区规划与开发模式尚缺乏基本理论及综合性观点。

参考文献:

[1]李志刚,顾朝林. 2011.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转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孔竞.市民社会理论视角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演变及其转型探究[J].智库时代,2019,28.

[3]塔娜,柴彦威,刘志林.单位社区杂化过程与城市性的构建[J].人文地理. 2012(03).

[4]孙文秀,武前波.创新驱动下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转型与重构[C].2019中国规划年会,2019:80-91.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社会转型:中国新兴社会阶层的社会心理分析
保护知识产权: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转型的关键
社会转型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
试论社会转型期公共图书馆的责任
《双城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