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波
【摘 要】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精准扶贫政策的系统化,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力度也逐步加大,但如何有效发挥精准扶贫在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将精准扶贫模式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相结合,运用精准扶贫的思路指导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以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精准扶贫;资助育人;教育扶贫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突出了“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不让任何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失学,既是党和国家依法保障学生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扶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政策的科学化、系统化,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力度也逐步加大。但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教育扶贫工作的深度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开始显现出一些问题。目前,我国关于精准资助育人模式探索研究较少,如果想要提升高校资助育人的效果,助力教育脱贫,必须转变原有思想,探索精准资助育人模式。精准扶贫视角下 如何建立健全学生资助长效机制,如何促进家庭经济困难生健康成长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
二、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各高校已经基本建成奖、勤、贷、免、助等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资助育人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教育扶贫工作的深度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开始显现出一些问题。
(一)资助对象的认定呈现动态化
资助对象的认定是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前提,目前来看,高校经济困难生的认定主要根据学生所在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当然,有的高校制定了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这种认定方式相对更加科学,但是,认定过程中可能会忽视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学生所在地的收入水平有一定差异,并且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难以量化,无法获取准确的数据。除此之外,困难生认定之后的动态管理也是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学校每年认定一次,但认定过程中主要依靠辅导员的力量,人手不足导致对困难生的回访面临一定问题。同时,有些学生家庭可能因为自然灾害或者家庭出现重大疾病导致返贫。这些动态因素难以控制,再加之随着高校的扩招,待认定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大,这些都给认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资助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主要由大学生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资助过程由各二级学院的辅导员具体操作。资助工作持续时间较长,过程比较复杂,这对于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但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相对紧缺,辅导员日常事务较多,时间和精力都有限。除此之外,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都有差异,有些人员对资助工作并不上心,而且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大,这样导致从事资助育人的专职人员缺乏。资助工作的任务量大,学校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长此以往,资助育人工作队伍中就会出现自觉性不强,缺乏积极性,不愿创新资助育人模式。
(三)资助育人工作创新不足
在我国推进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从事资助育人工作的人员需要转变观念,把资助工作和育人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以往各高校在资助育人方面,主要是为了完成任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固定流程进行逐一认定,确保将名额用完即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不断完善,从事学生资助工作不单单是让学生从经济层面脱贫,更重要是让学生在精神层面脱贫。这就需要从事资助育人工作的人员从思想和心理上进行引导,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目前,许多高校在资助育人方面已经有所侧重,注重从精神层面给予关爱,但采取的方式都较为单一,主要以自强之星的演讲等形式。在资助育人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回报社会意识欠缺的情况。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把握时代特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资助育人的模式应该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三、将精准扶贫模式纳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近几年,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我国关于精准扶贫模式探索的研究较为成熟,已经明确建立了精准扶贫机制,精准扶贫的成效极为显著,截至目前,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78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构成部分,从精准扶贫视角研究资助育人工作必将推进资助育人的进程。
(一)资助对象认定过程实现精准化
高校在经济困难生认定期间必须做到精准化,首先,在困难生认定环节必须严格把关,做到精准识别,确保不漏掉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不能让任何人钻空子。其次,在初步认定之后应为每一位困难生建档立卡,实现动态管理。最后,在工作人员紧缺的前提下,各高校应该充分开发相关资助系统,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同时可以实现数据及时更新。当然,在精准识别认定中,必须建立规范的认定条件与标准,根据国家文件和政策及时更新各类助学金的评审细则和依据。
(二)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实现精准化
一般来讲,各高校在选择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时缺乏对其精准识别,工作人员本身是否能胜任资助工作,是否对资助工作有兴趣,是否在资助工作中有钻研。因此,我们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资助工作队伍,这就要求高校需要精准识别每一位人员,通过调查问卷、访谈、面试、工作场景模拟等方式逐一甄别。将精准识别后的工作人员组建成专业人才库,全面负责落实学生资助工作的宣传、调查、评审、公示、发放、监管等工作,建立资助台账,实行专款专用专管,常态化落实评审监督机制,切实将“奖、免、助、勤、补”资助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加强对资助育人工作者技能培训,努力打造出一支有水准的专业工作队伍,促使他们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做到精准资助。
(三)将扶贫和扶志相结合
扶贫先扶志,教育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中,各地在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上下了很大功夫。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亦是如此,需要注重对困难生的思想引导,困难生脱离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扶贫对象观念转变的过程。促进扶贫与扶志深度融合,需要加强对困难生的思想引导。 在具体的资助育人工作中,把资助工作与学生思想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创新教育工作方式,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加强困难生的自立自强等意识教育,将这些意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结合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 建立健全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从而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为了更好更精准地发挥高校资助育人成效,各高校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资助途径和资助范围,比如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设立扶贫补贴,为城镇五保、低保子女减免学费,为遇到重大变故的家庭给予一定补贴等等。当然,部分资助对象会存在一种“等靠要”的心理,缺乏主动脱贫的意識,高校在资助过程中除了单方面的给予之外,应当想方设法变输血为造血,做到“授人以渔”,要让资助对象产生一种主动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可以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减轻生活负担。发挥企业作用,为资助对象提供社会实践、实习岗位,将资助对象专业所学与创新实践有效结合,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传承创业精神,从而带动家庭脱贫致富,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 300300)
参考文献:
[1]田立新,念金波,郭芳伶,李征.新时代“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J].高校辅导员,2018(6).
[2]牛晓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模式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7).
[3]陈中华.高校资助育人和精准帮扶研究.教育现代化[J],2017(46).
[4]丁官元,王武宁.高职院校新资助体系下的国家助学金资助管理模式研究[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