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 李新
摘 要:目前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作为以母语教学为目标的“大学语文”课程,不仅是精解文字、训练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也是提升审美认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镇。“大学语文”课应选择典型的理论范畴与典型的文学作品,将概念阐释与作品鉴赏、审美认知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打通古今,激活传统文化美学的影响力,帮助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良好的感性修养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美育;大学语文;风骨;意境
一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目前,大学生中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这既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校外影响的渠道骤然加宽。这种影响当然是多方面的,正面的、负面的皆有。而就审美观念而言,负面的因素不容小觑。其中,境外文化的影响、商业性恶俗文化的影响在部分大学生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如不问是非的娱乐至死倾向、蔑弃崇高热衷于恶搞解构的趣味、以糙言恶语为时尚的“酷评”、一味快餐化的浅薄文艺追求,等等。
我们就近三年来几个主要门户网站的文娱、体育板块的评论、跟帖、弹幕作了一番调研,统计出青年人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爱豆”“饭圈”“撕逼”“牛逼”“SB”等。即使是較为认真、较为严肃的影视评论板块,也很少见到用优雅的汉语、传统的文艺观念书写的文章,如以下的评论:
影片前半段我是很喜欢的,太纯了,边看就边感慨:太纯了,就是这种感觉,自己再也回不去了。最重要的是女主角情感转变有点拉垮,和冈青女主的成长不同,是介于暧昧与明朗的中间态,看着怪不舒服的。中学生的心境太纯了,我的小心脏受不了了……[1]
每次推荐夏日动画总是心情大好,因为夏日,是纯真、肆意的季节呀。微风中有清新的香味,橘子汽水甜甜的,像心上人的味道。男孩总是温柔善良,或大胆跳脱。一切都明媚灿烂,好像从不曾被阴云遮盖[2]。
显然,写这两段评论的人——看口气和文字水平很可能是大学生,是一本正经地要表达自己对影片观感的。但是,他们不仅缺乏分析、评论的能力,而且语言相当贫乏。可以说,思想的贫弱与其语言的贫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前面一段,评论者似乎只会说一个“纯”字,“太纯了”之外,就只有“小心脏”“不舒服”之类的感官描述了。后面一段,停留在“纯真”“清新”“甜甜的”层面上,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对一部文艺作品的意见。
像这样的评论文字,虽然浅薄,却还大体健康。如果去看弹幕,思想与语言都要下降不止一个档次。如《延禧攻略》播放时,弹幕出现最多的是所谓“大猪蹄子”,在整部剧中更是以“大猪蹄子”来代替乾隆的名字。追剧的多是大中学生,于是“大猪蹄子”很快就在校园里成为火热的网络语。
如果和体育评论相比,弹幕语言又成为“干净”“文雅”的了。我们查看了最新的中国男篮联赛实况跟帖,下面的跟帖可以说还是平均线以上的:
打篮球,帅有个鸡儿用!要比长相,周期(周琦)长这样,意思是不用打球了?
曹尼玛,我一新疆球迷,看笑了。
经常是污言秽语满屏幕。甚至本意是叫好、赞许,但讲出来却完全变了味。特别是地域观念搅到褒贬之中时,不同意见的表达就成了“比糙”的战斗。
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等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源泉,是一个人生命成长和人格养成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与智力教育、能力培训不同,美育是感性教育,它通过审美启迪,唤醒心灵,怡情冶性,完善自我。大学生语言贫乏、思想浅俗以致文化粗鄙的问题,不仅是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的缺失,也是情感认知和人生信仰的缺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只靠哪一方面工作就能毕其功于一役的。教育工作者既要遵循美育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在同一个目标下互相配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也要立意高远,从立德树人出发,从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造就具有审美鉴赏力和审美感受力、身心均衡发展的全面人才。
二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从来不缺优秀的审美艺术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从中国经典文学中寻找适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教育元素,是重构审美心智、培植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之一。古代知识分子以儒释道为思想源泉,在文艺创作中展现出的丰美的人生境界、高尚的人格理想追求、充满天人智慧的自然观以及具有民族特质的艺术美学,都是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最佳内容。
作为以母语教学为目标的“大学语文”课,不仅是精解文字、语句的基础课程,也是训练审美能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路径。徜徉经典文学的字里行间,品鉴优雅精练的语言之美,体会丰富细腻的情感流动,感悟清雅空灵的意境之幽,含英咀华,流连驻足,如煦风披开锦绣胸怀,如细雨滋润青春心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开幕式上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经典文学的艺术价值和表达真善美的规律,揭示了文学在教化个人和敦促社会的作用上所具有的先天亲和力和精神感召力。“大学语文”课程聚焦经典文学,以文学特有的美学意蕴和美学特征,传递美的理念和生命智慧,培养学生感性素质和审美认知,是实现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作者深耕细作于“大学语文”课堂十多年,始终密切关注大学生美育这一课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宗旨,在教学实践中更加关注文学的审美性阐释和思想价值的引领,将知识传授与审美认知、人格培养结合起来,将知识内化与感性体验统一起来,阐释经典文学的语言美、风格美、情感美、境界美。同时,也注意挖掘古典文学中包蕴的传统文化,带动学生一起分析、阐释作品中所呈现的优秀文化精神,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人的价值追求和人生智慧,与中华美学同频共鸣,增强文化认同。
三
我们制订的“大学语文”教学计划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把理论性内容与具体的文学鉴赏紧密结合,争取做到水乳交融,自然生发。(2)选择最典型的作品与最典型的理论范畴,充分体现优秀的民族特色。(3)打通古今,使传统与当代消除隔阂,彼此兼容,有助于激活传统文化的影响力。(4)注重讲授方法,尽量做到“润物细无声”。
我们选择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是“风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没有拘泥于概念的辨析,也没有“主题先行”,而是在讲授作品中自然带出。讲授的作品是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们从“僵卧孤村”与“尚思为国”之间的矛盾、张力切入,强调“铁马冰河”体现出的精神力量,然后展开他一生的经历与百折不挠的爱国情怀,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作品的“风骨”与人格力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指出,“风骨”所体现的坚实、厚重的力量与灵动、潇洒的神态圆融的美学风格在文艺批评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我们在教学中举出的一首作品是苏东坡的《定风波》,其中“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强韧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正表现出作者特有的精神风貌,也是这首小词具有的典型的风骨。我们举出的另一首作品是陈毅元帅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寥寥几笔,把重压之下青松的“挺且直”的力量极为生动地描绘出来,而雪化时的“高洁”,又表现出青松隽秀的一面。用“风骨”概括这首诗以及作者这个人,学生都感到极为贴切,从而也就接受了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
我们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审美范畴是“意境”。作品是学生熟知的《蒹葭》。在课堂讲授中,我们先提出思考的问题: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起伏跌宕的情感,为什么能够成为传诵千古的名作?然后自然引出“意境”的话题,指出中国文学重视在自然景物中获取微妙的艺术感悟,文人与山水自然的因缘也几乎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作品中“意境”产生的条件正是人与自然万象相融相通所获得的审美感受。《蒹葭》中从伊人到蒹葭、秋雾以及空天、秋水,浑融交汇,形成了一个谐和统一、不可分割的立体空间。这一空间既是一个客观的物理空间,更具有心灵世界的特色,是打破了天、地、人的界限而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存在。这样的审美存在与人们追求理想的心理状态形成了同构的关系,更能唤起读者心灵深处对美好向往的情愫。与西方天、人二分的形上哲学不同,“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基本关系。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提出思考性问题并展开讨论:《蒹葭》“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如何实现的?是画面各种意象元素的归纳总结,还是通过对意象的逻辑分析和推理得到?诗歌自身所设定的画面,与每位读者心中感悟到的画面是否完全重叠?对意境的体认是整体的、渊深的,还是部分的、单层的、静止的?为什么每个人对意境的感悟不同?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后,课堂讨论相当热烈,学生在争论中对“意境”的内涵及其文化特点加深了理解。
我们还让学生分析比较《诗经·蒹葭》与琼瑶《在水一方》歌词来进行“留白”的探讨。琼瑶《在水一方》歌词是运用现代汉语模仿《蒹葭》的再创造,从文字到意境、主题都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但其篇幅稍长、文字浅白以及借助电影情节叙述所坐实的诗歌意象和主题,反而大大减弱了意境审美所需要的“留白”和飘缈神秘的感觉。因此,单从“意境”审美教学上来看,二者有很大的可比性。学生在二者的比较中,就能理解“留白”之于意境表达和内涵丰富的重要性。意境的“象外之象”需要“留白”的虚实生发,太多太满的画面因其空间的狭仄,干扰过多,反而阻碍了读者的想象力。而善于“留白”是意境美学的一个重要因素,“留白”艺术在中国各种文艺品类中都有呈现,如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建筑、雕塑等,表现的就是虚与实的关系。我们拓展讲解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明末张岱《湖心亭看雪》,让学生感受“留白”的艺术魅力——“留白”不仅是文学艺术意境的表达,也是中国哲学阴阳、虚实相生之道,更是一种人生启示。教师在艺术的“留白”中引申到哲学、古代名家,介绍他们的人生“留白”,如陶渊明回归田园,安贫乐道,守着清贫,在心灵的宁静致远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经历了生之绚烂而趋于秋之从容的美,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人生境界。
我们又举出现代文学中的名篇——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以“意境”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在现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风骨”“意境”之外,我们在教学中还介绍了“韵味”“兴趣”“性灵”“兴象”“格调”等传统文艺美学的概念,并指导学生尝试分析文学艺术作品。一个学年结束,学生在问卷中普遍表示有所收获。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话语丰富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也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更自觉地认识到,我们民族宝贵的审美文化是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民族语言的共生环境中,让大学生感同身受,感悟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质,浸淫涵养,充分理解其审美情趣和承载的生命理念,进而达到文化属性的认同与共鸣,这是文学之外的任何学科都难以企及的。
参考文献:
[1]如何評价剧场版动画《想哭的我戴了猫的面具》?[EB/OL].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 /371003411/answer/1317601262.
[2]近期最好的夏日动画,细腻到骨子里[EB/OL].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682165/.
[3]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_2.htm.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作者主持的重庆市教委201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文学教育与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编号:19SKGH277)、2020年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文学教育范式研究”(编号GY20001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