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蕾 于小雪
摘 要:中宣部印发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中,将出版质量作为最关键的指标,而其中“内容质量”一项则是重中之重,但现行出版产品质量相关法规或标准,对内容质量的评价更多地集中在政治角度和道德层面,缺乏明确的系统性评价标准。文章结合医学图书的特殊属性,拟从出版导向、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及写作水平方面,提出细化的指标,形成医学图书内容质量评价标准。
关键词:医学图书 内容质量 评价指标
2018年12月底,中宣部印发了《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将社会效益考核内容划分为“出版质量”“文化与社会影响”“产品结构和专业特色”“内部制度和队伍建设”四大方面,在四个方面的一级指标评分标准中,“出版质量”一项占50分,是最关键的指標。此外,《办法》第二十条还特别指出,若出版质量一项为满分,则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等级原本为良好的直接按满分计入综合绩效,可以视为“一项定优”;等级优秀且出版质量满分的则视为超额完成目标,且可酌情加分。
《办法》中关于出版质量考核(50分)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内容质量”和“编校印装质量”两项,其中“编校印装质量”占8分,而“内容质量”一项则独占42分,是全部二级指标中占分最高的一项。
由此可见,保障图书质量,尤其是保证内容质量,是出版社进行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的重中之重。
图书质量不仅体现着其作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独特属性及价值,而且体现着出版社的品牌内涵和价值取向,可以说,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
图书是以物质形式作为载体,呈现出精神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图书的本质属性正是它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就是承载的内容,提高图书质量的关键就是提高图书的内容质量。有人指出,图书出版由高速粗放型的增长转向高质量精品效益型增长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如何评判精品图书内容质量,作为出版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其标准自然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一、内容质量评价标准何以语焉不详
《办法》对内容质量这一指标的考核分为“考核内容”和“考核评分”两项。“考核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三是出版物内容质量整体情况。“考核评分”的标准中则简要阐述了三方面出现问题如何扣分,但并未提供内容质量评价的具体指标。
追溯现行的其他质量相关法规或标准可以发现,《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形式规范》《期刊质量检查办法(试行)》《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在编校、设计、印装质量层面的评价体系比较完备,但内容层面的评价更多集中在政治角度和法律、法规及道德层面。如《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二十六条规定的图书,其内容质量属合格。不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二十六条规定的图书,其内容质量属不合格。”《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第三条的规定与此类似。
由此可见,时至今日,图书“内容质量”的评价,大多以《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二十六条规定的不违背国家大政方针、民族政策、基本法律法规等,不至于造成社会危害的最低标准为底线,并无类似《图书质量管理规定》附件《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那样明确的系统性评价标准。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与不同出版物之间内容差异较大,无法界定统一的评判尺度有关。如报纸、期刊等出版物对于时效性的要求,与科技类图书在大量研究、经验积累上对学术沉淀的要求截然不同;文学类著作对于语言的灵活运用,也区别于经史子集类图书对于字、句的考证和阐述,等等。可以说,图书出版几乎涵括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其内容的评判无法像编校差错、印装差错等那样具体而微,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医学图书内容有何特殊性
医学图书是科技类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科技类图书的一般共性,而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医学科学知识的载体,是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工作实践经验,针对医学领域某一学科或专题通过系统阐释、通俗讲解等方式形成的理论或实践体系,担负着传承医学文明、传播医学文化、传授医学知识、传扬医学科技、传递医学信息的文化使命。医学图书的出版必须遵循图书出版的一般规律。
医学图书的内容与其学科分类密不可分。医学大门类可细分为十几种学科,其中最主要的三大学科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在此基础上,医学图书的内容主要可以粗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二类是临床医学领域的实践经验总结、高新尖研究成果,第三类是面对普通群众的预防保健、科普知识等。从基础医学的研究理论,到临床的不断检验和实际应用,最后形成相对完备的经验总结,转化为临床成果,在广大老百姓中得到普及或验错,其实是一个不断深入、循环往复的过程。
许多优秀的医学图书从临床经验总结、理论升华,到集结成文,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是一代或几代医学工作者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而这也注定了这些优秀的经验经过长期的验证得到广泛承认和推广后,其时效性已经相对滞后。而一部包含大量临床经验内容的图书背后正是专家群体的群策群力,使得医学图书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此外,由于医学各级学科分支愈来愈细,各分支学科之间互相渗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科内容既有重复又互为补充。因此,医学图书从客观上来说,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对健康和医疗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使得医学出版的内容也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健康观念,内容质量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媒体融合的形势下,医学图书更要注重对内容质量的把关,重视出版导向、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等,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增长医学知识,又能提升文化品位。
三、医学图书内容质量如何评价
笔者结合多年的审稿、策划、质检经验,针对医学图书的特点,试对其内容质量的评价指标做一些探讨。
(一)出版导向评价
医学图书的出版导向是不容忽视的,在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版竞争日益激烈的时期,出版导向出现任何一点疏忽均可能令出版社付出巨大代价。例如,社会上存在一批反对中医,甚至诋毁中医的人,其中不乏一些医学专家、知名作者,在这些作者的著作中一旦“夹带私货”,发表一些较为偏激的言论,若未被及时识别,则可能导致事实上违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精神。因此,出于出版红线意识,医学图书内容应严格遵循《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二十六条相关规定。
此外,医学图书不仅体现了医学出版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彰显着出版社的价值取向。对读者的认知进行正确引导,不致出现像某些伪食疗专家倡导的生吃蔬菜治百病的内容,扶持一些小的学科,坚持出版受众面不广,但社会效益高的图书,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出版者的医学学术传播责任担当和公益性价值取向。
(二)科学性评价
医学图书的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能够客观反映出医学研究和实践的真实本质及内在规律,既需要防止出现违背医学常识甚至自然规律的低级错误,也需要防止伪科学。2016年,一篇医学论文显示,作者在进行前列腺癌临床实验的过程中,纳入了几十例女性患者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017年,一篇中医学论文指出,直系亲属间若父母生病了,给子女针灸就可以治疗,反之亦然。以上两篇文章均发表于专业医学期刊,一经曝光,引起观者哗然。类似明显违背科学性的内容何以得到刊发不得而知,但这也提示我们,进行科学性审查是重要而且很有必要的。笔者认为,科学性评价应从逻辑严密、学术观点严谨、引证材料准确、数据文字无误等方面进行。
(三)先进性评价
先进性是衡量图书内容质量的重要特征,是决定一本书的效用大小、市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医学图书一般呈现的是某一专业领域专家多年研究成果、经验体会等,应该具有作者原创而不同于其他图书的特点,还应汇集学科领域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
应当注意的是,国内许多医学领域向来以国外最新学科发展为圭臬,因此也出现了一些迷信国外医学权威的趋势。2018年,哈佛大学要求撤稿前哈佛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皮耶罗·安维萨博士高达31篇关于心脏干细胞的研究论文,引起轰动。这场波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学术“地震”起源于同行科学家证实了“c-kit阳性细胞并非心脏干细胞”,而皮耶罗·安维萨博士最为人所知的学术成就恰恰就是发现了心脏含有干细胞(c-kit)。这个案例显示出,有时不必过于迷信国外所谓前沿、尖端的研究,最先进的内容也需要经得起同行评议和时间的验证。
(四)创新性评价
创新性作品,对于读者来说,有新颖的观感;对于市场而言,是新鲜的力量;对于竞争者,则是独有而一时难以模仿的。创新可以体现在学术内容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编写方式的创新等诸多方面。因此,关注图书市场的发展走向,认真研究读者阅读需求的新动向,密切跟踪新知识产生的领域,可以避免毫无创新的重复劳动,针对不同读者群,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文本。
(五)实用性评价
实用性是医学图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最重要的落脚点,是沟通医学知识和读者的桥梁。医学图书应能够满足读者解决学习、工作中问题的需求,能为读者所用。实用性强的图书可以推动和指导读者获得正确的医学信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因此,要根据书稿的性质以及读者对象的水平和需求来选材,内容深浅适宜,还要注意联系科研、临床等工作的实际。
(六)写作水平评价
医学内容偏重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不少图书存在晦涩难懂的现象。在笔者看来,一本优秀的医学图书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经济学家茅于轼说过:“我从事研究有一个信条,即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而他撰写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正是一本广受赞誉的经济学普及读本。医学图书也是如此,其可读性也应是内容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以通俗易懂的表述手段、新颖别致的文本形式,将学术研究成果向专业人士及非专业人士广泛传播的写作方式应成为医学出版的一种理念。
综上所述,笔者将上述几项指标细化后,归纳如表1所示。
四、结语
医学图书内容质量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知识评价活动,至今尚无可供参照的明确评价指标,笔者初拟的评价指标是否足够权威、是否经得起验证,仍值得商榷。作為医学出版社图书质控人员,拟定这些指标的初衷在于助力出版社尽可能剔除掉格调不高,甚至粗制滥造的作品,鉴别出符合出版要求的高质量医学书稿,从而避免因图书内容质量问题导致的各种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刘丹妮,崔立新,刘铁,等.图书内容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第十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2]齐宏亮.浅析图书内容质量的判断标准[J].编辑之友,2010(7):42-43.
[3]刘芳.合理性、合法性、合目的性——关于图书质量与文化内涵回归的思考[D].图书编辑规程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4]阳梅.合作出版模式下图书内容质量管理探析[J].传媒论坛,2018,1(10):152-155.
[5]杨石华,陈卓.出版项目制:图书质量保障的有效实践方式[J].出版广角,2019(15):20-23.
[6]孙激.谈谈医学精品图书的个性和编撰原则[J].科技与出版,2002(5):34-35.
(作者单位系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