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中的华人》:海外华人史的重新书写

2020-12-28 02:23廖欣欣
文学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

内容摘要:《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是美国汉学专家孔飞力在海外华人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该书试图打破西方“冲击——回应”说以及“中国中心观”的视角局限,将中国近代史与海外华人史相结合,揭示近现代海外华人面對他者的适应和生存以及移民过程中的艰辛与复杂,将海外华人研究抬至另一个高度。

关键词:孔飞力 《他者中的华人》 海外华人 华人移民史

美国著名汉学专家孔飞力的《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是其在海外华人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该书试图打破西方“冲击——回应”说以及“中国中心观”的视角局限,在中国近代史与海外华人史相结合的方面做出尝试与示范,以时间跨度之大、涉及地域之广,揭示近现代海外华人面对他者的适应和生存以及移民过程中的艰辛与复杂。

一.海外华人纳入华人群体

不同于孔飞力以往的著作,其选择以一个更大的视角看待中国。从书名可知,孔氏将华人笼统作为一个整体分析,而与华人相对的即是他者,包括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殖民统治者和当地人。在他者眼中,将海外华人视为单一群体;而海外华人自身生活在非华人群体中且受其统治管理,民族自豪感也使其与他者区分开来。虽然海外华人因为早期的迁徙大部分已经定居和移民他国,成为政治意义上的非中国人,但其与中国仍有文化层面上的共鸣。因此,书中所体现的泛华人主义是在其全球化视野下所产生的。

为了将海外华人纳入华人群体进行整体研究,本书对于“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概念进行重新诠释,以探究海外华人与中国之间在文化方面的共性。中国统治者为保证人口、经济以及政治的稳定和繁荣,施行各种政策固定人口,因此“安土重迁”成为中国人的标签并被西方学者所接受。但孔氏从“海禁”的具体贯彻情况对这一概念提出质疑并作出新解:从物质上,因为沿海地区民众需要和依赖移民所带来的收入,促使选择和坚持这条出路的人越来越多。从精神上,该概念具有空间和时间意义上的延伸。空间意义上,“一家人”并不指向全家都居于一处,家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对家庭生计负有责任;时间意义上,家族男性后人通过仪式或做事延续与家族的血缘关系。正是对家庭和故乡有归属感,侨居并非移居,在外谋生的华人“安土重迁”的最终希冀和结果就是“衣锦还乡”,历史上多数海外华人就是如此。孔氏进一步指出,英文emigrate意为“从自己所在地迁移并(永久性地)定居在另一个地方”,但中文并没有符合该意思的词汇,因而形成独特的侨居文化,海外华人因经济需求而出走,因精神需要而回归,实现“守”与“走”两者的辩证统一。[1]

二.海外华人移民史纳入中国近现代史

海外华人纳入华人群体后,孔飞力也坚持将海外华人移民史纳入中国近现代史的覆盖范畴。他首先将近代史的起点由1840年提前至1567年,这一年明朝考虑到国内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大航海时代下需要对市场、资源的再配置而下令解除海禁。因此,1567年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和华人近代移民史的起点,更是中国进入全球化的开端。[2]

孔氏该观点肯定了海外华人移民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密切联系,并且为了加深论证的力度,其也对中国的海禁政策作出新解。在传统观念下,“海禁”总与“闭关锁国”相联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海禁”并未实现“全禁”。中国政府虽然一度实行该政策以禁止海上贸易,但孔氏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因为利益可观,海禁时期往往伴随着走私贸易,甚至曾形成集团规模。而这一政策的地方政府既碍于同乡关系和情面阻止不了当地家庭出外谋生的需要,又希望借此敲诈勒索,中饱私囊。以此种种,这一政策未被彻底贯彻。另一方面,“海禁”并非“永久海禁”,该政策随着时代更迭时而实行,时而废止,如明初朱棣时期并无实施,而自郑和下西洋后才开始海禁直至1567年被解除。这一个时间点也正值西方殖民者到达东南亚,华人对收入的渴望与西方殖民者开辟东南亚人力的需求形成共鸣,中国由此通过这些下南洋的移民进一步融入世界,使得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开启了全球化。

此书主要的研究对象虽然是海外华人,但也与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相关联,孔氏从由中国看中国转变为由海外看中国,使得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理解更为全面深刻。

三.海外华人移民史纳入世界近现代史

本书在谈到他者与华人的互动时,主要论述在东南亚的华人。殖民者不仅需要充足的拓荒苦力,更希望当地华人能够成为与中国贸易和向当地人敛财的中介、建设城市化的人才。据孔飞力分析,一方面华人与西方殖民者作为他者,相对独立于当地人;另一方面,华人与当地人在样貌和文化具有相似性,更加能融入当地社会。因而,西方殖民者赋予东南亚华人“二等公民”的身份和权利,以利用其充当他们与本地人之间的媒介。由于华人自身的能力和人脉,大部分华人主要从事商业。而在世界贸易增长的背景下,这些被赋予特权的华商承担了东南亚与世界贸易的中间角色。对于世界近现代史,我们以往都认为是西方人积极开拓世界市场,而中国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但从孔氏的研究可知,中国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融入世界贸易之中。

海外华人遍布世界各国,这些殖民者们既依赖于当地华人又对其怀有戒心,因而各国对待当地华人的态度亦有所迥异,如泰国、越南等地的华人在商贸领域便享有特权,而北美地区和澳洲的华人人身安全和经济机会都无法获得保障。对于老生常谈的排华问题根源,孔氏也给出了自己的新解:东南亚的排华运动与泛华运动存在一定关系。泛华运动令殖民者担忧海外华人与中国政治和文化上的关联,使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的当局怀疑其对居住国的忠诚度,从而爆发排华运动。此外,排华运动也与东南亚的土著人有深层的联系。以印尼为例,由于殖民时期印尼人长期处于华人之下,其屈辱与怨恨的心理因素导致了当地的排华。这恰巧证明了当地华人对于其居住国的社会和历史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从而对世界的历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见海外华人积极融入世界各个方面,从贸易到历史。

四.不足

孔飞力虽有以上精彩的论述和新解,但笔者认为仍有微瑕。

关于移民籍贯。本书研究涉猎最多的是东南亚的华人,主要是16世纪沿海的移民,祖籍多为福建。但可惜的是,他没有考虑到同是海路抵达东南亚的海南籍移民,也没有考虑与东南亚接壤、从陆路抵达东南亚的广西和云南籍移民。[3]

关于内容。本书一大亮点在于探究华人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但海外华人本身对于殖民者和当地人来说,其自身也是作为一个他者,海外华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他者身份,作者关于这方面的论述稍显单薄。并且,由于涉及五大洲,横跨500年的历史,内容显得庞杂,部分内容不够深入,更像是一本通俗读物。

关于作者观点。作者谈到抗日期间海外华人的救国态度,指出新客华人比土生华人更愿意投身抗日活动,[4]283但历史语境下新客华人与土生华人的界限十分模糊,新客华人后代便是土生华人,这一观点有些偏颇。并且,作者认为海外华商对国家具有弹性认同,并举例陈嘉庚的帮扶范畴是从自家乡村到同乡最后才辐射到中国,[4]284-288但孔氏忽略了中国人“家国一体”的观念,帮助小家(自家乡村和乡民)即是帮助大家(中国),陈嘉庚的救国热忱依然不能被质疑。此外,关于书中海外华人对救国的犹豫与摇摆的强调,[5]笔者认为不能仅仅以是否捐资来定夺,应该结合海外华人的生存情况来看待,大部分海外谋生的华人收入微薄,维持自己和家庭经济尚且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捐助,但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救国态度的坚定,如东南亚华人的抵制日货运动。

以上仅为笔者所认为的瑕疵之处,但并不妨碍其仍是一部占据重要地位的史学著作,此书出而将海外华人研究抬至另一个高度。

参考文献

[1]李明歡.海外华人移民的现代篇[J],读书,2009(8):74-81.

[2]关丙胜.从华人移民看到他者[J],中国图书评论,2016(8):97-100.

[3]龙梆企.中国海外打工者的“世界史”——读《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J].今日民族,2017(9):48-51.

[4]孔飞力著、李明欢译.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5]李爱慧.一部大视野之作——孔飞力新著《他者中的华人:近代以来的移民》[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2):72-76.

(作者介绍:廖欣欣,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
高屋建瓴 纵横通透评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国产翻拍电影《误杀》的系列拓新
美籍华裔专家林同炎建言浦东开发开放
借助海外华人平台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跨国网络与粤东侨乡社会变迁:以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为例
家文化的认同与海外华人的生存和适应
全球视野中的新流动:“华侨华人研究”重思
“文化混杂”下独立纪录片的跨文化魅力
近代以来海外华人慈善活动析论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