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
[摘要]本文将海外华人独立纪录影片作为一个创作群体加以研究,考虑到海外华人的特殊身份,从选题方向、切入角度、表达方式以及文化特点等方面入手,以国内纪录影片为参照,借助边缘思考的方式挖掘它们的不同之处。因这类影片拥有不同文化基因的身份特征所带来的作品“文化混杂”现象,为纪录影片赋予了独特的跨文化魅力。
[关键词]独立纪录影片;海外华人;“文化混杂”
近年来,中国纪录影片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海外华人独立纪录影片的崛起。当内地独立纪录影片以对中国基层社会的关注获取国际奖项时,海外华人独立纪录影片则把目光转向更为广阔的国际题材。
一、中心突破
国内纪录影片的选题有其相对稳定的题材和关注角度。由于文化背景影响下的电影创作环境的不同,再加上长期旅居海外的华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使得其能以一种相对“局外人”的视野来选题。整体上对比而言,海外华人纪录影片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政治问题、国际问题以及一些敏感的热点问题,讲求真实、不干扰的拍摄理念尤为受到了重视。其海外华人的身份,使其拍电影选材时会获得相对内地电影人额外的空间,避免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面出现,这使得他们突破国内纪录影片的选题,有了如鱼得水的便利,形成了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的鲜明特点。
从取材的角度来看,海外华人纪录电影无疑取材更广,战争、政治、社会、国家等,都是其关注的话题。《靖国神社》就是以日本的特色文化为主题拍摄的纪录影片,影片以靖国神社为主要背景,并记录了发生在靖国神社的诸多冲突和纷争。通过对靖国神社的描写,将当时日本社会的矛盾、纷争进行阐述,同时将日本独特的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长期旅居日本的华人,李缨用他自己独特的角度,对靖国神社进行剖析,这种剖析是具有深度的,因为其华人的身份,让主人公能从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至于片面、狭隘。又因为其日本公民的身份,可以对自己的结论有着清醒的认知。
对于民族政治问题,海外华人纪录电影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绩。《西藏一年》通过对八个普通的西藏人生活的描写,将西藏的春夏秋冬和西藏人的一年四季分剧集地表现了出来。通过这部电影,人们能够不戴任何有色眼镜、真正客观地感受西藏人的欢笑、哭泣、信仰和困惑,观众看到了西藏人的春夏秋冬,也感受到了西藏人的喜怒哀乐,体会到西藏人的生老病死,能够清晰地认识西藏人平凡的一生。
加拿大华人王水泊导演的作品《他们选择了中国》,以朝鲜战争结束时拒绝回国而选择留在中国的美国战俘为主人公,同时前战俘霍金斯先生故地重游,亲身讲述了这一段历史,22名战俘仅余4人,这些历史的见证者以第一视角诉说的方式更是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通过这部电影,观众不仅对这段被遗忘的历史有了清晰的把握,更是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让人们对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类和平、历史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反思,让观众在陷入对历史感悟的同时又产生了自己内心的深度思考。
《颍州的孩子》的导演杨紫烨是旅居美国的华人,剧中通过对艾滋病患儿高俊生活的真实描写,让人们体会到了艾滋病人的辛酸苦辣。高俊的父母和奶奶相继离世,自己又是艾滋病患儿,遭受了叔叔的冷眼后,他终于在救助中心的帮助下在一个艾滋家庭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但随着病情的恶化,高俊又不得不停止了他那短暂的幸福生活。因为身患艾滋病,高俊和任楠楠、黄家三姐妹等孩子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只能远离家乡、受尽苦难,每天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最终在社会志愿组织的帮助下,方才得以解脱。电影通过对艾滋患儿生活的描述,让人们对艾滋病的巨大危害有了认知和感受,剧中穿插的欢笑和悲惨的情节,更让人们对他们有了感同身受的认知。作为一部纪录影片,它不仅翔实地向大家展示了艾滋病人的生活百态,更是对社会上的公益力量给予了无声的赞扬,同时让更多人能够对艾滋病这个社会群体给予关爱之情。
海外华人作为“局外人”,但又有所涉及,能够跳出中国的文化、普遍认知,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以我国较关注的几个问题作为素材,创作出了优秀的纪录电影,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人们所关心问题的真实情况,让观众有了最深入的认知。可以说,他们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创作关于这些热点问题的纪录电影的主力军之一。
二、边缘介入
边缘人,是指对社会的参与不完全的人,在某些方面不能同主流社会同思想的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几乎都是边缘人,但边缘人还包括更多的人。如,因为失去土地而难以进行正常生活的失耕农民,因为文化缺失难以进行正常交流的留学生,因为性取向不同而在很多话题中难以正常沟通的同性恋人,因为生活和文化差异而难以同呼吸,共命运的部分华人群体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有时会感受到“我与他们不同”而无法参与或被遗弃的感觉。而作为华人,他们同样是边缘人的一员,边缘人写边缘人,让他们关于边缘人的纪录电影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
《彼岸浮生》的导演也是杨紫烨,影片记录了三个男同性恋人在北京的生活。通过他们之间的故事,让人们了解到在中国同性恋人的生活。他们的人生观念和传统的中国观念格格不入,剧中对他们的个人生活、情感与家庭观念碰撞的描写,实际上揭示了中国的两种观念的碰撞和冲击,探讨的是生存在当今中国的同性恋人的普遍生活状态。影片在对他们三人的生活进行描绘的同时,让人们对两种观念的冲突关系有了自己的思考。
《环保卫士》同样是由杨紫烨导演的一部纪录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与化工厂斗争了近十年的农民斗士的故事。张功利为了生计进行了深度的自我觉醒,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变成了一个勇于捍卫自己权利的斗士。他自学法律,但多次上诉均失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张功利与媒体携手努力,化工厂终于被勒令停产。但事情没有到此结束,化工厂仍然在偷偷排污,张功利又联合了环保组织、媒体等势力,在几次谈判后,终于迫使化工厂搬出了仇岗村。影片通过对张功利与化工厂对立的描写,不仅向人们翔实地描绘了一个敢于斗争的农民形象,还是中国百姓在逐渐成熟、发展中自我维权意识增长的一个反映。影片表面上看虽是在描写张功利,实际上,描写的是每一个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的百姓。
相比于之前几部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则更具代表性,因为它是由生活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们用了三年时间拍摄的电影。电影翔实地记录了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艰难生活经历,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就为了自己心中各不相同的信念。这部纪录片不仅是描写这些留学生的生活的,更是千千万万个留学生、千千万万个离家的游子在外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留学生,他们自己拍摄自己,用自己动人的经历感染了无数的人。
作为社会边缘人的华人电影人,在身份上与这些纪录片的主角有着天然的亲近,这让他们在处理这类纪录片时能够更好地把握最动人的细节和最真实的场景,给每个人带来最真实的感动。通过观察这些社会边缘人,反映的是社会的影子,而这些不一样的角度描写的社会,为加深人们对社会的了解做出了贡献。
三、文化混杂
作为海外华人,可以说他们在思想上受到了国外的诸多影响,同时也经受着中华文化的熏陶滋养,而海外华人来拍中国电影,用西方的方式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进行表达,是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在国际表达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对于国外市场,也有了更多的吸引力。
《沿江而上》是加拿大华人张侨勇所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张侨勇出生在加拿大,并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协和大学取得了电影制作学位,毕业后在纽约街区大剧院开始了电影制作学习。在电影中,人们也可以看到张侨勇对祖国的追寻之路,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以及两者的碰撞与结合。影片以一艘开在长江上的豪华游轮为线索,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余水和陈波宇两人在同一艘游轮上,影片中的中国人对外国文化深感兴趣,同时外国人也对中国文化十分好奇。学外语、过圣诞,这是中国人对外国文化的探索,而学功夫、穿龙袍,则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两种文化各有各的魅力,虽然两个主人公所受教育不同,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但是文化是没有界限的,两人依旧能从对方的文化中取其所需。
《千锤百炼》同样是张侨勇导演的作品,无论是在内容、艺术手法还是叙述方式上,人们都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冲击。在内容上,以拳击为主题的纪录片无疑具有强烈的西方特色,但观众可以看到,在社会环境和背景中,大部分都是中国化的。在家庭中,能够感受到浓郁的中国气息,而在拳击协会里,能够感受到的则是满满的西式教育风格。缪云飞少年时,家人并不赞成大部分都是中国化的学习拳击,但他坚持了下来,这是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冲突。成为省级冠军后,缪云飞的父母也支持了他的做法,之后为了成为职业拳王,缪云飞离开了省队,这时西方文化占了上风。但生活的压力让缪云飞不得已放弃了拳击,开始了自己在建筑工地出苦力的生活,这时的中国文化稳占上风,缪云飞最终也离开了自己喜爱多年的擂台。而当齐漠祥与方丈切磋时,方丈更是直言拳击和中国文化格格不入,整部电影从开始到结尾无不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和交融。在《千锤百炼》中,运用了许多西方电影常用的艺术手法,晨练、训练、拳击比赛以及缪云飞打工的镜头都体现出了制作人对于西方艺术手法的熟练应用,流畅而又不显凌乱的镜头切换是西方电影艺术技巧的体现。《千锤百炼》更是将中西方的叙述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式叙述方式,将家中操劳的父母和在外地拳击场上儿子打比赛的镜头剪切在一起,给了观众与单个镜头感官体验中不同的意味。影片的开头是齐漠祥在选拔孩子学拳击,而影片结尾再次出现,给人以无限深思。在影片的结尾,人们看到了传统的中国叙述方式,窗口的学生在向外看,但是在看什么,镜头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留给观众深思。这些中西方叙述手法的巧妙应用,使电影让观众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自己的感悟。
对于海外华人,他们在自己的居住地很难找到归属感,同时在自己的家乡,又不能得到完全的认同,但是他们经历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滋养和熏陶,能够用他们独特的“结合式”文化来对我国题材的纪录片做出自己的成果,这不仅是我国纪录片多元化的一面,也是我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同时本身就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体,他们也将给中国题材的电影带来多文化的、融合性的魅力,能够让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不仅在国内,同时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市场。
四、结语
海外华人的独立纪录电影,在题材选择、切入角度以及文化特征方面均与国内纪录电影有所不同,这是海外华人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他们无论是居住在国外,还是在中国,都属于边缘人,但正是这种边缘人的身份,让他们在电影创作中能够有着诸多优势。从选材来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来作为主题;从切入角度来看,由于边缘人的特殊身份,他们在对于社会边缘人物的描写上能够找到更为真实、详尽、感人的切入角度,这种角度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感同身受;从文化特点上来说,他们既有着居住国的文化特点,又有着国内的文化特点,更是能够营造出一种“外国人讲中国”的表达氛围,用西式的表达方式对中国的文化、社会环境、人文气息进行描写,将别有一番风味。但同时,由于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海外华人在拍摄电影时往往无法选择最恰当的角度进行表达,盖因文化的差异让他们不容易进入纪录片的内部,无法切身地体会被拍摄人的心理感受。但瑕不掩瑜,海外华人的纪录电影,在当今仍然是我国纪录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纪录影片中独树一帜、特点鲜明的一颗明珠。
[参考文献]
[1] 赵颖慧.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纪录片艺术特色的影响[J].电影评介,2013(03).
[2] 李琴琴.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相关研究综述(1979—2012)[J].新闻世界,2013(05).
[3] 周云水.记忆与重构:客家学研究的影像表达——对客家民俗文化独立纪录片的人类学分析[J].嘉应学院学报,2013(10).
[4] 吴海清,张建珍.华语电影抑或华人电影——华语电影概念的反思[J].电影艺术,2012(04).
[5] 程春燕.从饮食角度解析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的文化身份问题[J].电影文学,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