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俊琳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好莱坞式中国大片”的兴起,加快了国产电影与海外电影融合的步伐。海外电影内在精神的渗入使得进入21世纪的国产电影迎来了又一大流动期,旧式电影产业、新式电影产业、海外电影产业和国产电影产业各自的碎片相互融合,拼凑成了多文化电影拼图。由电影主角间的深层互动,利用剧情环境、作品资源和电影制作的交融,直到电影艺术观念间的深层交融,势必造成国产电影模块碎片之间的总体混融。
[关键词]国产电影;拼图;跨地域
进入21世纪以来,国产电影迎来相互间紧密流动的又一高潮期。国产和海外的电影融合变得日益紧密和深入。本文在于粗略勾勒近十余年来两岸三地国产电影的相互流动景观。
一、国产电影的碎片化流动
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震动,在20世纪50年代,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新的政治制度取缔了原有的体制,对文化、艺术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东北地区的电影制片厂也把其艺术形式传播到了中国各地,在北京、上海这两个政治、经济中心建立了电影基地。这些电影制作单位的作品几乎代表了中国主流电影的市场。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电影制作单位孤掌难鸣,只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消失殆尽,然而其艺术形式没有就此消失,部分电影特色融入了新时代电影的主题中,剩下的只能漂流海外,与海外的电影文化相互交融,也形成了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期电影形式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期电影形式的分崩离析,只不过是国际电影产业大变迁中的一个缩影,其根本的性质是西方电影企图把世界电影产业体制化,让电影的制作有一个统一的模板。这一次世界电影产业的变迁,不管是20世纪70年代名噪一时的海外电影,还是有着光荣传统的西方电影,都不由自主地改变了原有的风格,遵从了这种新式电影规则。在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千禧年之后,国产电影也进入了更大的电影产业变迁。首次的变迁原因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艺术、文学等这一类“上层建筑”迎来了新纪元。而紧随其来的一次变迁是国际化的产物,国际电影产业形势发生了变革,势必也会影响国内的电影产业。首次的变迁导致了中国旧式电影行业的分离,让新式电影行业迅速崛起,海外电影也发展壮大,与新电影产业呈并驾齐驱之势。至于第二次变迁,让当前所有的电影产业全部瓦解,这一形式的变化造成了当代电影碎片化的状态。
二、混融——跨地域“拼图”
(一)“拼图”景观
对第二次变迁进行审视,目的是了解其分崩离析后又产生了何种新的电影形式。从2002年至今,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创作的系列武侠影片开启了国产电影的新格局:已经成为碎片状态的旧式电影模式,在全球化的影片变革中继续被“撕碎”,与同样是碎片状态的新式电影产业互相结合、交融,形成了一幅国产电影界的壮丽拼图,就是在这种分分合合、互相融合的进程中,华语电影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对于这种两次电影变迁后不断嬗变的电影产业,可以对其命名为“多文化电影拼图”。海外电影产业、国产旧式电影产业、国产新式电影产业在两次变迁的作用下变为“碎片”式的电影文化,这些碎片文化互相结合、交融、拼接,组成了一幅新时代电影拼图,这幅拼图的形成过程以及产物就是多文化电影拼图。无论怎样的变化,结果是国产、海外的电影表达方式走向协同。
光从国产电影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多文化电影拼图”有两类特点和形式:其一是从旧式电影产业影响的方面去看,其二是从新式国产电影产业方面去解读。由旧式电影产业和海外电影产业融合之后,产生了《英雄》《十面埋伏》《师父》《东邪西毒》等一系列武侠作品。这些电影表达了特技效果和侠义精神的完美拼接,让观众在特殊的感官享受中体会了武林人士的风骨。从新式电影产业和国际电影产业的拼接中,可以发现《建国大业》《十月围城》《风声》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模式是把思想内涵与名人效应和谍战等多元文化结合起来,对观众尤其是中国观影者的审美需求做了极大的迎合,在保证了经济收益稳定的情况下,对电影的内在深度和价值导向也没有忽略。
(二)“拼图”层面
继续深入讨论,上述的这种超越模板拼接包含了原作影片中的部分模板和这些模板之间的多方式组合。倘若一定要将这种拼接逐级拆分的话,将得到如下结论,整体作品由影片表演者、经济投入、影片精神理念与情节变化构成。
第一是影片表演者或影星两者之间的超模板拼接。这样不受地区和模板限制的人物拼接方式在影片创作伊始最看重的是表演者的参与,其根本目的是占据市场,获得令人满意的商业利益。这样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了变化,在2009年与次年相继上映的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都吸引了许多著名影星参演,其总数创造了国产影片有史以来的新纪录。这些明星联袂主演的影片在市场上获得了超出预期的票房与不俗的业界口碑。影片上映的时间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通过文化输出宣扬“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理念无疑极大地迎合了主流价值观。这些拥有高关注度的影星的参演也不仅仅是以获取票房为目的,而是为了更崇高的价值理念。
第二是情节变化的超模板拼接。这种特殊层面在内地影片的情节叙述中较之前占据了更大的比重。影片的主人公们都被限制在固定僵化的日常生活之中,抑或是在现实生活中郁郁不得志、失落彷徨。在《一代宗师》与《十面埋伏》等电影之中,影片中的人物被投影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背景之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影片《十面埋伏》,金城武与刘德华、章子怡等知名影星所饰演的主人公们都身处不断转变的场景之中。从花柳巷精美华丽的楼阁到幽静深远的竹林,再到苍茫旷远的田野,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情与欲、忠诚与背叛的复杂纠葛。
与前文所述不同的是,影片在不同领域中组成不同形式的拼图。从电影《英雄》开始,中国便开始进行以国民资产结合为首、国内外资金连用的合作方式,这种多对象、多角度的交易方式俨然成为中国电影的基本体制。利益的流动同时也代表着影片的深层含义,还有影片创作在不同领域的变化改动。论起《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色·戒》等许多闻名世界的大片,无人不能看出香港著名导演江志强唯我独尊的地位。与此同时,从港台电影的创作到拍摄以及电影中无关紧要的角色人物都精心设计过,例如,宝岛台湾的著名导演陈国富在近几年监制的《双瞳》《天下无贼》《星空》《寻龙诀》等一些电影。电影编写、导播和拍摄的跨领域拼图,一步步成为中国电影中越来越重要的“主人公”。
中国电影艺术形式的呼之欲出,成为中国电影中最不稳定的“基因”。伴随着上文所述各领域的拼接连导,内地、港澳台的电影理念和价值观点正一步步地糅合在一起。影片《十月围城》的导演和编剧都是来自于香港的陈德森,整部电影的监察指导由陈可辛完成,来自于两岸的华夏儿女共同演绎这部电影,其中,由甄子丹、梁家辉、谢霆锋、范冰冰、黎明和巴特尔等领衔主演,描述了在20世纪初某日的香港公路,一群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清朝王廷奋力抗争并竭力救下孙中山的感人事迹。它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完全对应了华夏人民期盼早日统一的观念,电影以动作为主,商业为辅,这种拼接凸显出内地和港澳台价值观念的一统。
上述内容列举仅是一些还没经过完善的概念,虽然如此,但从中明显发现不同领域的拼接所造成的一系列后果:从内地和港澳台三地的演员一起演出,到影片中心思想的进一步杂糅,一定会促进中国电影领域的完美结合,最后成为浑然一体的领域。
(三)“拼图”风格
要做到中国影片领域拼接的文化形式,最终可能会凭借导演的从容不迫以及对电影内在联系的剖析来完成,当然这仅仅是表面上的问题。就现在而言,中国影片跨领域拼接已经进化成多姿多彩的格调。如若基于原本的电影产业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格调为“西部华语影片”,顾名思义,这是来自于中国西部影片习惯的国语影片,可以给予观影者西部电影20年前所独有的巨大视觉冲击,随着现在港台电影的介入,变化成了一种新的电影形态,典型的代表作是张艺谋编导、张伟平和江志强联手制作以及华夏明星领衔主演的影片《英雄》。
第二种格调为“北方华语影片”,顾名思义,也就是来自于中国北部影片习惯的国语影片,将中国北方所独有的人生观和香港、台湾电影所具备的商业特征融合在一起,代表作有《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等。影片导演韩三平、黄建新,借助贺岁新年这一模式,展现出北方电影最为在行的电影人生观。
第三种格调为“港式华语影片”,显而易见的是,这类影片是带有“香港风”的电影,甚至主角所说的语言也是偏向粤语多一些。港式华语影片,其中包含的动作色彩较多,电影通过主角的所作所为渗透出人生观和价值观。典型的例子如《叶问》《十月围城》和《见龙卸甲》等。
第四种格调可称为“台式华语影片”,这种影片带有十分明显的台湾风格,虽然和上述三种影片比较稍显不足,但这类影片无疑是存在的。影片《风声》明显包含着“台湾风”。《风声》是依照内地作家麦家的小说所改写,类型上是属于凤毛麟角的战争片,由华谊兄弟公司出品,主导演是大名鼎鼎的冯小刚,编剧是来自于台湾的陈国富和内地的高群书,由周迅、李冰冰、张涵予、王志文等与台湾演员苏有朋领衔主演。
在几年前上映的电影《为你而来》中,可以发现这是一部经典的“杂糅式电影”,这部电影成功地将爱情、景色描写合二为一,足以表明内地与台湾的文化已然形成了同化的趋势:这部电影的编剧郑宏志、男主角、女二号是内地的,导演瞿友宁、女一号和一些配角来自于宝岛台湾。这种来自于海峡两岸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增加了观影者对影片的好感。这种互相协助的方法优点有很多,可以使海峡两岸的观影者一起走进电影世界,同时在意识中可以展开一场亲密无间、赏心悦目的旅行。这种在意识中的交流,会让两岸观影的同胞产生相同的震撼,其情绪的共鸣会让他们抛开政治文化渲染下的差别,让其对内心深处的文化根源衍生出强烈的认同感,这无疑促进了两岸人民群众的联系。
当然,这四类格调在最近几年开发出了许多有效的拼接途径。例如,在2013年5月上映的影片《中国合伙人》,尽管担任领衔主演的黄晓明、邓超和佟大为都是来自于内地,但不论是导演陈可辛还是制作团队成员等大多都来自于香港。与经典影片中的任意一部影片相比,《中国合伙人》则更加成熟,没有任何漏洞,因此获得了大量内地观影者的喜爱。
近些年又衍生出一种新的特色:制作团队成员大多来自于香港的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是对于美国电影《西雅图未眠夜》的借鉴和超越,借助《西雅图未眠夜》这个跳板,描述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跨国恋,取得了不可思议的票房收入。与其说这是一部包含一点港式风范的影片,倒不如称之为一部建立在美国文化上的影片。这类“领域杂糅”本身就附带着很大的争论空间,不过却从侧面说明内地和港澳台的文化同化可能会衍生出新的“电影形态”。
三、结语
中国电影的跨领域杂糅和拼接目前还在发展阶段,上文所述仅是表面上的探索发现。内地及港澳台间的领域拼接行动还在继续,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国内地的观影者需求较高。在港台电影饱受争议时,内地电影横空出世,成为港台电影的“英雄”。从当初内地和港澳台所规划的目标开始,中国电影在世界已然下滑到末等地位,不过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前途依然坦荡。
[参考文献]
[1] 王一川.中国电影的网众自娱时代——当前中国电影新力量观察[J].当代电影,2015(11).
[2] 郭越.两岸三地“新电影”影响下的后“新电影”浪潮——以导演影响为中心的审美嬗变描述[J].文艺研究,2009(12).
[3] 陈平怡.关联理论下看两岸三地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原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