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裔专家林同炎建言浦东开发开放

2020-04-16 12:51邵雍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年4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

邵雍

[摘  要]美籍华人林同炎教授对浦东开发开放作出过重大贡献。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多次来沪,经实地考察后提出了一系列开发开放浦东的建议,主要有建造横跨黄浦江的斜拉式桥、吸引外资、土地出租滚动开发、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把开发浦东与将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结合起来等。这些前瞻性、建设性的建言多被采纳,除了他自身的原因外,与国家的开放战略以及对华人华侨的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关键词]海外华人;林同炎;浦东开发开放;欧美同学会

[中图分类号]  D616;K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4-0008-05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共和国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重申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同年12月16日公布的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尤其是稍后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华人华侨政策的调整,吸引了一大批海外赤子的目光,他们怀着报国(祖籍)之心,纷至沓来,为中国的建设事业献计献策,其中就有著名的美籍华裔专家林同炎。

一、林同炎多次考察上海并提出系列建议

林同炎(1912—2003.11),福建人。他一岁时随全家迁往北京,后在北京汇文中学念书。1926年考进交通大学唐山学院,1931年大学毕业。1933年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攻读土木工程,获硕士学位。1937年回国任成渝铁路主任工程师。1946—1976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任教,其间创立了“预应力混凝土理论”,引发世界工程建筑业的革命性的变革,获“预应力混凝土之父”美誉,并长期被聘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退休时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最高奖状伯克利奖和终身荣誉教授称号,并为其建立林同炎纪念堂作为永久性纪念。

1978年,作为美籍华人、世界桥梁和预应力结构专家,林同炎首次回国,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切会见之后,大为振奋。来到阔别30年的上海访问时,他就向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建造黄浦江大桥的建议,表示要发挥专长,为上海建造黄浦江大桥出力。[1]

1980年2月,林同炎将精心设计的在上海黄浦江上建桥和浦东浦西两岸发展建设方案提交给上海市政府。此后,林同炎多次返沪,经历数次考察之后陆续提出了开发浦东的观点。

从1985年8月开始,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相继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和研讨会,同时还与林同炎教授、联邦德国建筑部总工程师、美国旧金山专家组的海外专家学者会谈,就上海城市规划如何吸收国外先进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等问题广泛听取意见。[2]同年10月,市政府顾问汪道涵出访美国,林同炎在旧金山主动前往探望,提出开发现代化新浦东的建议,同时附上《实现“现代化的大上海”全面开发的计划——可能性研究》的报告。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向市政府提交6份报告,逐步形成一套有原则、有规划、分系统、分步骤的草图。其中1986年提出的报告名称为《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大上海》。

1987年4月,时任市长江泽民邀请林同炎来沪,就开发浦东听取他的意见。随后,市政府决定设立“开发浦东中美联合研究小组”,林同炎受聘为高级顾问。5月30日,林同炎等一行9人与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部分会员座谈交流。当天,上海市欧美同学会聘请林同炎为该会名誉会长,市长江泽民出席受聘仪式,副市长钱学中到会祝贺。晚上,在欧美同学会举行的宴会上,林同炎与江泽民、汪道涵等畅谈“开发浦东、架桥浦江”的设想。[3]

6月,上海市政府“决定成立开发浦东新区联合咨询研究小组,由市政府顾问汪道涵与美国学者、美国总统科学奖获得者林同炎建立中外联系,分别推动双方研究人员密切合作”[4],开始进行开发浦东前期准备工作。林同炎被聘为小组顾问。[5]

7月7日,市政府正式发文成立开发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该小组由倪天增副市长任组长,张绍樑任副组长,同济大学教授、世界银行上海专家彭运鹗任顾问。联合咨询研究小组设高级顾问组,由陈国栋、胡立教、汪道涵、李国豪、赵祖康等五位市委、市政府的老领导组成,汪道涵任总顾问。中方研究小组的组员有俞健、周汉民、俞汉卿、李佳能、陈泽和於品浩六位。国外顾问研究小组的地点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主要负责人是林同炎先生及其助手、T.Y.L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顾问陈乃东先生。[6]

1988年5月2日至4日,上海市政府召开“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林同炎组织了多名国外专家来沪参会,共同为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出谋献策。市委书记江泽民、市长朱镕基、市政府高级顾问汪道涵、副市长倪天增等与140多位中外专家参加了研讨会。江泽民在5月2日的开幕词中表示:“开发浦东,建设国际化、枢纽化、现代化的世界一流新市区,是完全符合党的十三大精神的。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办成。”[7]林同炎则在会上提出了开发浦东与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结合起来的新构想[8]。

1990年4月,国家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同年,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率团赴美考察时,林同炎两次与朱镕基会见,大谈开发开放浦东的见解,时间长达六小时之久。[9]

1990年7月,林同炎受常务副市长黄菊的邀请到沪考察,听取市浦东开发办公室的开发规划介绍和市外资委有关吸引外资开发浦东的情况介绍,参观南浦大桥工地、外高桥码头,就如何搞好浦東新区建设与市领导和有关部门交换意见。他认为成立开发公司具体实施是高明的一招。[10]

从1987到1990年,林同炎与上海市领导往来的信函达百余件之多。[11]在开发浦东被列为上海市“七五计划”(1986—1990)的重要项目后,林同炎向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开发浦东地区的计划,提出制定政策的建议和吸引外资的途径。

1992年7月,林同炎应时任市长黄菊邀请,到沪考察访问。其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作“新颖桥梁和大跨度桥梁工程探讨——紧密联系上海振兴发展和浦东开发开放”为题的学术报告。

1993年10月,林同炎在上海参加“长江口越江通道工程技术经济问题”国际研讨会,踏看越江通道崇明鳖山和五滧两个选址地点,对越江通道明确表示倾向于建桥。他认为越江通道建成后不仅对崇明,而且对整个苏南、苏北开发也有重大意义。

1985—1994年,林同炎连续12次向市政府领导提交开发浦东的建议、报告,总字数10多万字,逐步形成一套有原则、有规划、分系统、分步骤的草图。[12]被《人民日报》《新民晚报》海外版誉为“海外开发浦东第一人”。

2001年12月17日,林同炎委派其女婿罗伯特将一批珍贵资料捐赠给筹建中的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室。资料中有他1987—1989年间与上海市主要领导讨论开发浦东的通信手稿、两项专题报告、八项建议,以及建设南浦、杨浦大桥的技术方案等。这些宝贵的资料为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的筹建提供了帮助,也留下了林同炎的一片赤子之心。

综上所述,林同炎作为一位美籍专家,且年事已高,仍然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坚持实地考察,提出建设方案。他来去自由,与中国官方的沟通渠道始终畅通,双方保持着密切的互动。

二、林同炎提出的开发开放浦东的建议具有前瞻性、建设性、可行性

林同炎教授经多次实地考察后,提出了一系列开发开放浦东的建议,主要有建造横跨黄浦江的斜拉式桥、吸引外资、土地出租滚动开发、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把开发浦东与将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结合起来等。这些前瞻性、建设性的建言立意高、可行性强,后多被采纳,并成为现实。

1.建造横跨黄浦江的斜拉式桥。1980年林同炎递交的《黄浦江大桥计划》设计稿提供了建斜拉式桥、拉杆拱桥、弧型构架桥、三角型构架配合双悬臂桥等4个方案。[13]后来建成的南浦大桥主桥为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结构,杨浦大桥也是斜拉桥结构,显然参考了林同炎的斜拉式桥方案。

2.吸引外资。1990年7月林同炎在上海提出确保浦东开发,财政是后盾,但更要吸引外资,要进一步拿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外资。[14]

3.土地出租滚动开发。1987年5月林同炎在上海交流时提出“以出租土地滚动开发浦东”的建议。[15]1993年10月,他再次建议出租部分浦东土地,用50—70年时间,付清所借外债。

4.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林同炎强调开发浦东人才是关键。他认为三种人才不可忽视:一要招聘有先进经验的外国人才;二是留学生,回国的以及目前派到国外、有经验、学有专长,欲回国参加建设的人才;三是上海本市以及内地人才。林同炎还认为,组织人才并不难,但要吸引高水平的人才,其待遇应该有所优惠。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最优秀的人才开发浦东,国内应该加强在国外的宣传,将浦东开发的全盘规划、前景及时告诉世界各国,扩大影响。[16]就浦东开发开放而言,林同炎教授的团队本身就是个精英团队。在1987年夏成立的开发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中,有T.Y.L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顾问迈克尔·梅耶和梅尔·莱恩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艾伯特·阿克尔、伯克利分校城建规划系主任阿伦·维格布斯,巴西库里提巴市前任市长贾米·勒纳,美国约克·比勒地公司副总裁克多·佩雷拉,新加坡OCBC银行执董、房地产、金融和建设部门经理黄延康,世界银行中国执行董事许乃炯。[17]

5.把开发浦东与将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结合起来。林同炎当初提出过一个350平方公里范围的概念,即以川杨河为界,和黄浦江、长江围起来的三角地带作为一个特区性质的“自由城市”。[18]他強调:“开发浦东应有一个中心,要把浦东建设成为高科技、高文化的新区,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不仅速度快,尤其效益要高,质量要好,以无愧于我们的子孙后代。”[19]他认为,从上海的战略部署发展前景看,浦东地区是一笔潜力极大的财富。单以发展地产开发业而言,就是一块理想的宝地,值得充分利用。[20]

6.建设长江大桥,延伸浦东开发效应。1993年10月,林同炎在上海力主建设长江大桥连接上海市区与崇明岛。他说,如果这座越江大桥建成,将成为万里长江规模和跨度最大的桥梁;并表示建桥所需投资60亿元资金,他可以帮助通过国际融资解决。林同炎认为当务之急是多方设法,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研究开发的可行性,并表示崇明岛作为浦东开发的延伸和21世纪开发的一个重点区域,构筑越江通道必不可缺。

两任上海市长江泽民、朱镕基在与林同炎的交往中都对其予以极高评价。1990年5月11日,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成立,朱镕基在成立大会上特意援引了国际顾问公司董事长林同炎的一段话以提振信心:“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个城市像上海这样,能在市中心的旁边有这么一块900平方公里的没有开发的宝地。两座大桥一通车,环线一修成,从浦东到市中心——外滩非常方便。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上海都具备。”[21]199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致信林同炎,信中说:“同炎长期关心和支持祖国的发展事业,我对此深表赞赏。在人类即将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时刻,炎黄子孙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大责任。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灿烂的文明,也一定能够在新世纪中谱写更为灿烂的篇章。”[22]

三、多方面因素促成林同炎建言并被基本采纳

林同炎积极建言浦东开发开放且被基本采纳,绝不是偶然的,除了技术层面的可行性之外,还有多方面的因素。

1.海外赤子的报国心。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作出了很大贡献。”[23]他在1979年指出:“现在华侨和华人都是一片爱国心。美国有很多华人科学家,但心是在中国的,愿意帮助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24]积极建言浦东开发开放的林同炎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当然,关心中国改革开放的美国华人教授也绝非只有林同炎一人。1989年元旦前后,与林同炎同一所大学的15位华人教授致信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赵紫阳、万里、李鹏,建议在思想、政策、体制上三管齐下,革新、振兴教育;立法保障教育经费;优先大幅度提高教师与科技人员的待遇和地位;筹建国家教育基金和科技基金。[25]林同炎等海外华人与中国官方联络有多种渠道,上海的欧美同学会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林同炎对浦东开发开放发挥的重要作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从1987年9月起至2002年12月连续五届聘他为名誉会长。[26]

2.中国领导人的开放意识。1977年1O月2日,邓小平在会见港澳同胞国庆代表团和香港知名人士时说:“我们现在不是海外关系太多,而是太少。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可以打开各方面的关系。”[27]林同炎最早接触到的国家领导人是新时期初期分管对外开放工作的谷牧副总理。1978年5月2日至6月6日,谷牧副总理率团访问了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五国,这是新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他们实地了解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大发展,以及各国与中国发展经济关系的强烈意向。6月30日,谷牧在考察西欧回来向中央政治局汇报会上,力主加强技术引进。[28]谷牧分管对外开放工作长达十年,林同炎应是他最早会见的重要美籍华人科学家之一,不过在谷牧的回忆录中没有留下专门记载,实为憾事。至于江泽民,对于美国并不生疏。他曾经任过一机部外事局局长。在担任国家电子工业部副部长时就于1983年6月出访美国,在此期间升任正部长,会见了里根总统。[29]江泽民担任上海市政府、市委领导期间,接待过许多到访的外国贵宾,还三次率团出访。1987年江泽民应友好城市旧金山、芝加哥的邀请,于6月13日至24日访问了美国。早在1980年1月上海就与旧金山结成中美两国之间第一对友好城市,两市交流十分活跃。上海还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上海校友会。[30]

3.浦东的开放特性。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大众汽车成立五周年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浦东地区开发开放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反响。4月30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以引进外资为主开发浦东的十项政策。浦东新区立即成为投资的热土,仅10天内就有来自美国、联邦德国、英国、瑞士、日本、泰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10多位客商接踵而至,洽谈投资意向。

1990年5月,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举办第一次促进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主要介绍上海投资环境及开发浦东规划,来自美国等地区的108名客人参加。1991年,协会举办第二次促进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其间举办了“上海投资环境介绍会”和“对外经贸洽谈会”,来自美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230名客人参加活动。到1991年8月,浦东的“三资”企业已从10年前的37家激增至135家;总投资4.2亿美元,引进外资1.7亿美元。一批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已在浦东设点落户,并取得较快进展。[31]1992年,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举办第三次促进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主要内容是举行投资环境报告会和经贸洽谈会,提供200多个投资项目。来自美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77名客人参加活动,共签订合作意向合同58项,意向投资金额1.2亿美元。[32]

在浦东规划编制过程中,打破了过去对海外保密的常规,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集中了国内外的智慧。陆家嘴率先打破惯例,搞国际方案招标,征集了意大利方案、法国方案、日本方案、英国方案。最后综合国际咨询方案,创制新图,确定了今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基本格局。[33]

1991年4月18日,浦东开发开放一周年之际,共有来自五大洲3000多批1.5万人次的客商踏上了浦东的大地。[34]其中不乏华人华侨。

三十而立,浦东新区走过了不平凡的创业历程。今天的浦东日新月异,早已旧貌变新颜,各项经济指标位于上海各区、全国各保税区的前列。至2010年,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的贸易量、税收等于全国其他16个保税区的总和。2019年上半年,浦东以709.7亿元的财政收入位于上海16个区的首位。[35]上海人民不会忘记当年为浦东开发开放作出过贡献的中外人士,其中当然包括美籍华人林同炎教授。

参考文献

[1][3][10][11][12][13][14][15][16][19][20][22][26][30]金闽珠.上海港澳台侨胞联络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420;581.26.418.418.581.581.418.418.421.418.420.420.150.26.

[2][4]明锐,逸峰.江泽民在上海:1985—198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76.222.

[5]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99.

[6][8][17]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口述上海改革开放(1978—201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8:205.209—210.205.

[7]江泽民文选:第一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

[9]郑刚淼.铭记与传承:上海多党合作事业光影风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452—453.

[18][33]浦東开发开放: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134.137.

[21]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464.

[23][25][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59.1262.214

[24]邓小平思想年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22.

[28]谷牧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87.291.

[29][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M].谈峥,于海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10—111.

[31]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70年[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214—215.

[32]袁采.上海侨务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228—229.

[34]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党史办公室.口述浦东新区改革开放(1978—201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9:23.

[35]金姬.迈向而立的浦东:新时代新征程[J].新民周刊,2019(38):13.

本文还参考了《上海市志·华侨事务卷》(评议稿)、《上海市志·中国共产党分志·统战卷(1978—2010)》(外评稿),特表感谢!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晏蔚青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
《他者中的华人》:海外华人史的重新书写
高屋建瓴 纵横通透评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国产翻拍电影《误杀》的系列拓新
借助海外华人平台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跨国网络与粤东侨乡社会变迁:以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为例
家文化的认同与海外华人的生存和适应
全球视野中的新流动:“华侨华人研究”重思
“文化混杂”下独立纪录片的跨文化魅力
近代以来海外华人慈善活动析论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