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地理高考备考策略和教学建议

2020-12-28 02:07段志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33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考教学方式

段志波

【摘要】全国各地高考制度改革正在全面铺开,课程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要支撑,显然,高考的命题也会不断加大新课程理念和内容的渗透,做好过渡和衔接。新高考和新课程相生相伴,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因此,要转变观念,因材施教,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真正高效落实新课标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各项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考;教学方式

一、研究新课标,认识新高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是学习新课标的权威读本,对其认真研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新高考。新高考要从考查学生做题能力转变成考查做事能力:“事”就是试题的情景,以及在这个情境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人”就是考生在这个情境中扮演的角色;“做事”就是考生从这个角色的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的视角和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视角越多样,方法越多种,问题的解决就会越完美,素养就越高。情景越复杂,问题越无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路和方法创新得越多,素养就越高。高考便是要从考生具体对待和处理一件事情的态度和方法上全面考查考生的价值观。新高考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区分各类各层次人才,要有利于高校选拔,要引导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新高考凸显以下新特点:1.凸显高考选人、引导育人的功能;2.强化各科核心素养的考察力度;3.强调学科知识在实际的、生活的、变化的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强调创新;本轮新课改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我国的新课改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教育改革幾乎同时在进行。这反映出此次改革的急迫性与重要性,同时也说明目前不管国际还是国内都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创新性。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当然离不开教育的培养。5.强调学科本质回归、学习内容回归和学习目的回归;等等。

二、析高考命题,明确新变化

从最近几年的全国卷地理试卷,以及新课程标准实施较早的省市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试卷来看,都非常鲜明的体现了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有些是直接考查,有的体现在情境中,比如,通过考查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关注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的具体体现;等等。对“综合思维”的考查,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释现象、落实要素之间的关系,关注地理现象和地理关系变化的时空现象和差异。对“区域认知”的考察,则要求考生在分析现象和解决问题时,立足于特定的区域特征,对区域条件正确评价及发展预测。考试中的试题情境,每一个题都依托特定的区域,大到大洋大洲,小到具体山脉、聚落等,这就要求同学们对初中地理关于区域部分的知识点也要进行有效回顾。“地理实践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绘图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调查能力等方面,其中的绘图是在原来的高考中没有出现过的,绘图对多数学生来说还是不太熟练,要求学生有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还是要引起重视,适度加强训练。学科素养并不是一个天外来客,它是知识、能力的进阶概念,评价它主要就是通过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来进行。

高考主要是在情景信息的解读上拉开了区分度,每一道题都是带着图表考查,而且图形多样;同时,设问的角度都是针对考生的逻辑思维提出要求,设问词多采用 “说明”“阐述”“分析”“评价”等词语,即使“说出”的设问也不是单纯的看图说话,而是通过推断分析才能得出的结论,并且后边也都会有“原因分析”的设问紧跟,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是否对原理、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明确。

总体来看,高考试题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知识覆盖度高,突出对主干知识考查;试题难度适当,突出情境信息的解读;设问角度多样,突出逻辑思维考察;活动题目增多,突出地理实践考察。考生透过以往高考试题的特点,就能明确在高考备考中如何能做到高效复习。

三、优教学方式,创高效课堂

教育改革从来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尽量让各项改革更好地落地,改革绝不是空中楼阁。在新课标的方向指引下,在新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下,在高效课堂的呼唤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明确高考要求,落实学科任务

高考是根据国家意志选人:有家国情怀,学习能力强,综合素养高。所有学科都具有思政功能,在完成“立德树人”这一伟大任务上,地理学科不会缺席。高考是在引导学校转变教学方式和育人模式:从知识学习变为素养提升,从知识传授变为自我体验建构。高考是在引领和促进课改:高考的方向完全体现新课程的育人目标和教学要求。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是一个整体表现,是所有学科共同培养的结果,各科突出培养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生的整体素养才会突出,应对高考的能力才会强。

(二)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高三的学习是枯燥的,大量的重复知识和机械训练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和疲惫。理想和责任教育、丰富的校园生活和体育运动,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活力。课堂教学要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现实情境中,让他们自己体验情景,观察和发现问题,用自己的视角去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应该说地理课堂有这方面的优势。探究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的肯定和收获,就是他学习的成就感。“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每年高考都会有大量的图表出现,通过图表呈现答题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即使题目中没有图也可能出现“无图考图”的情形。大量增加具体形象丰富的教学情景素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对情景的描述,对问题的提取,增强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将看到的文字、表格、图片等方式表述的情景抽象化试题,才会有具体真实情景的重现,解题的现实感就会增强。

(三)科学安排复习节奏和任务

高考复习究竟安排几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阶段复习的任务要明确,循序渐进才能取得好效果。以共三轮复习为例:一轮建构为主,课堂要少做题,多提问,多梳理,多体验实际素材;要让学生在真实情景和问题中,通过对情景的体验,加强个体的角色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对现象和问题进行观察、描述、总结、归纳、分析和解决。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作用和彼此的关系,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成知识框架。高考试题材料反映出来的情景和问题往往是局部的,不系统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在第一轮复习完全用试题代替情景和问题的做法!二轮做题为主,通过做题发现知识遗漏点、能力欠缺点,加强针对训练;三轮研题为主,认真研读高考真题的问题和答案,找准问题和答案的契合点,训练答案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其中,一轮复习是关键,学生只要在一轮复习中做到了“明方向、简过程、理逻辑、练方法”,后面的复习也就事半功倍了,所以有老师坚持整个高考备考“一轮游”也不无道理。地理学科复习重心要阶段性地转移:先基础,后应用;先基本能力,后方法提升。让学生能先集中精力解决学科的问题、扫清学习障碍后再提升综合能力。

(四)加强学习方法的训练与指导

各科由于探究的对象有所不同,方法也不同,需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各科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科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这样的:第一,对于一定的内客,学生要在学习时间安排上留出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这个间隔学习法的根据是人脑的“记忆曲线”。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习新的,这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第二,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比如“地球的公转”这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家自已精读课本,这是读写;下一堂课再动手操作一下。像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内容,效果很好。而且有些特定的内容适合特定的方法,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相匹配,而不是跟学生自己的喜好相匹配,才是科学的做法。第三,老师要经常组织不同形式的测试,看看学生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练习的“反馈”。不测验,学生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学会了。高考备考的不同阶段,测试的形式与内容应该是有差异的,第一轮复习重在堂测、单个知识与原理规律的测试,第二轮(第三轮)复习重在高考内容与能力要求的全面测试。第四,学生要将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如画“思维导图”。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熟悉”加上“意外”,它才算是真正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五)回归教材,研究案例

分析过多年高考题后,老师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高考题都能在教材上找到影子,甚至各版本教材上就有相似的案例。高考考什么?说到底,就是考考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强的解题能力就隐含在对概念、原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的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之上。当面对复杂的难题时,最好的方法往往是回到教材,回到概念、原理、规律的原点。所以,高考备考的最后阶段,学生们一定要有回到教材的这个过程,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不一定长,学生根据自身的学情自主把握即可。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高考教学方式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