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必友
去年去河南登封交流学习,顺便参观了嵩阳书院遗址,了解了嵩阳书院的历史、文化以及对政治、经济、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列北宋时期我国四大书院之首,程颢、程颐在此创立了“二程理学”,司马光、范仲淹、朱熹、李刚等都曾在此著书讲学。
据陪我参观的邵主任介绍,嵩阳书院建造 1500多年来,成为中原地区文化传播的一块圣地。书院秉持“海纳百川,重道弘德”的精神,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一批批思想敏锐、才华卓著的优秀人才,也给我们今天的教育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
名家办学
名家办学是古代书院最显著的特点。所谓名家办学,也就是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办学。“嵩阳书院”先后有范仲淹、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朱熹、李纲、范纯仁等名家讲学传道。各地学子慕名前来,青灯黄卷,潜心研读,如沐春风。
有名家才能成就名校。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正是传统书院践行了千年的教育思想。
尊道贵德
书院教育秉承儒家理想,学问精进,修身齐家。从个人角度讲,是以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为最高目的;从社会角度讲,则是培养胸怀天下、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书院以“讀书、明道、讲学、爱国”的治学精神,彰显了卓然的精神气象和文化风骨,值得我们今天以分数为导向、以功利为目标的应试教育的深思和反省。
遵循规律
书院大多采用自学、讨论、讲习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与当下“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书院教育充分尊重教育规律,以其崇高的治学理念、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精神内涵感召、教化众多学子。朱熹曾提出著名的“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体现在从学习到实践的全过程。学习不能读死书,要注重思考、观察、体会、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崇尚学术
传统书院都是民间发起的,所以最能体现学术的自由精神,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恢弘气象。书院里建有藏书楼,收藏有经史子集和名家著述,供阅览和研究时查用。书院常常举办各种讲会,召集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一起讨论重要的学术问题,大家阐述思想、互相交流。在浓厚的学术氛围里,各种学术观点、思想不断萌发,熠熠生辉。
知行合一
书院的教学开放多元,师生经常走出书院,看自然山水,品万千世界,丰富人生体验,提升思想智慧。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游南镇的故事,正是在和友人谈论岩中花树时悟出了“心外无物”这一深奥的道理。许多问题在课堂里也许会觉得枯燥、深奥,而换一种情境和心境可能就会茅塞顿开、悠然心会。
新课改已经提出要丰富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发展“知、情、意、行”,让学习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学习。
品读书院让我们了解到前人的智慧,也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我们应当从书院的文化传统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改进我们的教学,让渊源流长的中华思想长河在教育的沃土上浇灌出艳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