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威
鸡啄癖分为啄肛、啄羽、啄冠等不同类型。目前,在多个品种、多个年龄段的鸡群中均有发现。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旦在鸡群个体中出现,将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不仅破坏鸡的外观形象,还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出现啄伤致死的现象。因此,必须对该病制定完善的防治措施。
类型及产生原因分析 目前,常见的鸡啄癖有:①啄肛癖,此种现象在鸡群中最为常见,且危害性较大。多发于雏鸡或是感染鸡白痢的产蛋鸡。如果某只鸡的肛门处留存大量稀疏状的粪便,甚至出现堵塞肛门的情况,将会“吸引”其他鸡只啄食其肛门处,进而导致肛门处出现损伤、出血等。此外,由于养殖人员的不当操作,可能造成鸡的泄殖腔和输卵管外翻,从而引发其他鸡只的啄肛;②啄羽癖,与啄肛癖相比,啄羽癖的危害性明显降低,常见于产蛋鸡,特别是高产蛋鸡。主要原因在于:喂食的饲料过于单一,致使钙、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失,進而使鸡只抵抗寄生虫的能力下降。比如雏鸡进入换羽期时,体表寄生了螨虫、虱子等,在此类寄生虫的影响下,鸡的皮肤瘙痒异常,为了缓解症状,被迫采用啄食羽毛和皮肤的方式;③啄蛋癖,病鸡啄食自己的蛋。引发此种现象的原因同样是因为饲料中营养成分不足,而蛋壳中含有大量的钙质、蛋白质以及盐分,导致病鸡啄食;④啄趾癖,养殖过程中,如果饲养计划出现问题,导致鸡群处于饥饿状态,则鸡群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误啄到自身的脚趾。引发鸡群“误会”的主要原因在于:鸡爪表层的血管,在强光照射下,会被鸡群误认为是虫子、蚯蚓等“实物”,一旦鸡爪出现伤痕,轻者使鸡只的运动能力下降,重者导致鸡爪完全坏死。如果鸡爪再被螨虫等感染,不仅病爪的外观更加“恐怖”,还会因为极其严重的“痛痒”现象,导致鸡群出现互啄,严重影响鸡群的整体发育;⑤啄头癖、异食癖,出现此两种癖好的根本原因在于鸡舍环境较差,没能及时清洁,导致鸡的生理、心理出现问题而引发。
防治措施 鸡啄癖种类虽多,但诱因大同小异,因此,在日常养殖过程中,须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科学喂养。啄羽癖、啄蛋癖、啄趾癖等都是由于饲养方式不科学,或是因为饲料较为单一、营养不足,或是因为饲养不及时,导致鸡产生饥饿感而引发。因此,针对鸡啄癖进行综合防治的首要工作在于科学喂养。①饲料日粮配比中除了植物蛋白外,还应具备氨基酸、动物蛋白等,促进鸡群的进食和吸收;②供给足量的维生素。如果饲料中维生素含量较少,鸡群必然出现代谢紊乱,从而引发啄肛癖;③供给一定比例的粗纤维,目的在于保证鸡群的消化器官通过正常的“蠕动”,吸收养分。一般来说,蛋鸡日粮的粗纤维应该维持在总量的2.5%~4.5%;后备鸡群应该控制在3%~5%之间;雏鸡的粗纤维比例应该控制在3%~4%之间;④钙、磷、锌等微量元素必不可少,一旦缺失,鸡群机体代谢功能的平衡将会被打破,引发异食癖等现象;⑤在上述营养物质的基础上,还可以在饲料中加入浓度为0.2%的蛋氨酸或羽毛粉,能够有效降低啄癖出现的几率。
二是提升饲养管理水平:养殖人员应该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案。首先,夏季温度较高,如果鸡舍空间有限,且鸡群数量较多,密闭环境下,鸡舍中潮湿、闷热,容易滋生大量细菌和寄生虫,大量鸡群挤在一起很容易造成传染,从而引发大规模啄癖。因此,必须合理地控制饲养密度,并增设食槽、饮水点。此外,还应保证鸡群机体的凉爽感及舒适性,避免鸡群出现皮肤瘙痒等情况;其次,科学使用光照,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暖光灯泡。此举的目的在于严格把握鸡群的发育时间,避免因为早熟现象而引发啄肛癖;再次,不同品种的鸡群应该分开饲养。养殖场新入鸡群很容易与原有鸡群产生“争斗”,导致啄冠癖,故养殖人员必须予以重视;最后,通过改善鸡舍环境的方式,能够保证鸡群的生理、心理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避免焦躁、不安情绪引发心理性啄癖。研究显示,鸡啄癖存在一定的“应激叠加性”,即出现激动、骚乱等现象时,鸡啄癖症状可能会加剧。因此,养殖人员必须时刻小心警惕,发现疑似症状时立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鸡啄癖蔓延。
综上所述,造成鸡啄癖的主要原因在于饲养科学性不足,无论是日常喂食还是鸡舍清洁工作都没有做到位。此外,鸡啄癖现象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鸡群的行为动作并没有较大改变,致使养殖人员很难发现。因此,防治鸡啄癖的最佳方式在于科学养殖、良好规划,还应对饲养密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463800)上蔡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