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锦彦
【摘要】移动终端已经与我们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它大量的信息,让我们目不暇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这个教育,有点抽象有点难。在常态的语文课堂,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延伸到移动终端的学习中,好好利用移动终端这个庞大的令人爱不释手的信息库,是拓宽“传统文化”教育的新举措,好渠道。
【关键词】移动;传统文化;课堂;活动;检测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时代是进步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在的孩子手上可以支配的手机、平板等设备不少,每天使用设备的时间更不少!用于学习的究竟有多少呢?不多。用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又多少呢?更不多。另一方面,学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堂上授课,学习的内容也只局限于统一的教材。单一的授课方式、单调的学习内容,导致学习效果减半。既然移动终端上学习资源无限广,孩子又极致喜欢看听移动设备,我们教师何不好好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移动终端,拓宽“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让孩子在更宽广的天地里滋养。
一、“三步走”,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移动学习中
第一步:发掘语文课程“传统文化”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这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就不但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学写字,懂阅读和写作技巧,还要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爱国的、孝美的等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应当发掘统编教材里许多关于本课题的人文性的资源,例如,孝美、爱国等传统文化,达到“扎根于语文课堂教学,课内知传统文化,滋养幼小心田”的目的和效果。
在统编教材六年级下第四单元总结时,我引导孩子: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詹天佑》等文章,李大钊、张思德、詹天佑等忠党、爱国、为民的思想令人敬佩,这样的人会深受人民的爱戴,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么多人参加伯父鲁迅的追悼会,这是爱戴;看《十里长街送总理》,长安街挤满了望、追灵车的人,无声地指挥大家的是那爱戴总理之心。这种人文熏陶,让学生懂得该做怎样的人——爱祖国,行孝心,重推恩,能迁移,献社会爱心。
第二步:融入校本课程传统文化资源。
课堂并不能就此结束,我将“孝美”校本资源融合进来:看我们身处的厚兴郑伟权学校,她坐落在莲峰山麓,被盛誉为“石岐区的布达拉宫”,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是谁给予我们的呢?是郑伟权、郑家安、郑宝生等一批旅港乡亲筹资兴建的。为表彰他们爱国爱乡、造福桑梓之热忱,筹建委员会决定命名学校为“厚兴郑伟权学校”,希望厚兴如其名之含意:厚爱仁慈,兴旺发达。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邹家华亲笔为学校题词:“爱国兴乡志益坚,素高才茂果满园”。这是多么美好的心愿!学生这种“爱国、兴乡、行孝、献爱心”的情怀悄然而生,我们一代代厚兴人定能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第三步:延伸到课外移动学习。
课堂还没有就此结束,我将延伸到移动的无止境学习中。这时,我布置学生:搜集爱国爱乡爱校爱家的名人故事或短片,网上阅读。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简单直观、图文并茂、动画演示,易于利用零散空闲的时间,让孩子随时查随地学。
再有,我们可以布置孩子多利用APP听“凯叔讲故事”和“喜马拉雅”。里面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推荐的课外读物,如四大名著、《鲁滨逊漂流记》、中国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等。
二、“多样化”,将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移动学习中
传统文化,于教育者而言,不光是学生的一种不断的学习,更是学生一种执着的践行。移动的视频更具氛围的熏陶力,多看多听,耳濡目染。学校开展多种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并注重将此教育延伸到课外移动学习中。
一是开展千人古诗词背诵活动,传统文化知识检测或知识竞赛,“红色经典”系列活动。我们推荐学生进入“学习强国”“喜马拉雅”“凯叔讲故事”等APP学习视频音频,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小学生必背70首古诗词,并兼顾《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经典作品。
二是做到常抓不懈,逐步普及。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班里布置學生利用“钉钉”进行听读背诵的打卡作业,定时奖励。引导学生听好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等等。学校还每周开设一节传统经典诵读课,学生每天晨读10分钟,学生饶有趣味地汇报分享“我的移动学习”。
三是结合清明、端午等中华传统节日,介绍节日的来历、习俗活动,诵读相关诗词,布置收看相关的视频,开展“网上祭英烈”等活动,培养学生孝亲观念和爱国情操。例如,学校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启动“读红色经典,育新时代少年”活动,布置师生利用移动设备搜索心仪的红片子、红故事、红歌曲,看看听听,和“红色经典”做朋友,以读红色书籍看红色电影为荣,以听唱红色歌曲为乐等。红色书香能够充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红色文化的芬芳能够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没有移动终端这个助手,难有这个效果。
三、高效率,检测效果用上移动设备
课堂延伸、活动延伸的效果,“传统文化的知识”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检测,变得轻松便捷。
如“钉钉”上作业布置:看视频可以通过截屏上传,听音频可以录制语音上传,更可以将观后的感想、质疑等上传。谁交谁没交,一目了然。
再如“智慧课堂”,教师所搜集的许许多多的课外资源不但可以让学生共享,更可以把设置的练习通过移动完成,使原来枯燥乏味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先将“传统文化知识大全”的干货通过移动链接共享给学生,学生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一个月)利用空闲自由学习。然后,在智慧课堂上,我们设置了“传统文化知识”的作业,每道题,谁对谁错,马上统计出来。错得多的题目,还可以拿出来评讲,甚至在下一轮的检测作业中重复出现,加强巩固练习。最后,是更具挑战性和激励性的知识的竞赛抢答,或分组擂台赛,学习的氛围浓厚,学习的热情高涨。移动的嫁入之后,效果可见一斑。
让我们共同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恩泽中,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饱受先辈精神的感染,共享祖国盛世。移动——拓宽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开辟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新天地。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6年度重点课题“基于移动学习开发校本资源建立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立项号:16362323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