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与新中国文学经典·李云德

2020-12-28 02:03宁珍志
鸭绿江 2020年10期
关键词:稿纸鸭绿江群山

主持人语:

李云德发表在《鸭绿江》的第一个短篇,是1955年《文学月刊》版第四期的《生活第一课》。温和、单纯、朴素、热诚的叙述笔调,的确与新中国建立初期建设高潮的现实景况极度吻合。地质勘探生活的一贯性题材,几乎成为李云德尔后创作的中短篇、长篇小说的数十年的取向。秦绍苓、王全、佟玉梅等形象的呼之欲出,我以为他们都是李云德长篇小说《鹰之歌》里的人物,不过是先从短章的篇幅走出,向读者作以精致亮相。更为饱满的生动和深刻,正在作家心中酝酿,或者故事情节的太多线索,已然在作家的稿纸上掠过。

当然,让李云德声名鹊起的,还是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洋洋一、二、三卷,百万多字,又属于矿山题材,罕见;作为长篇小说,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意义。而根据《沸腾的群山》改编的电影、舞台剧等其他艺术形式,早在几代读者心里扎根。《沸腾的群山》光环太亮,以至于《鹰之歌》等作品都无力生辉。自己遮蔽自己也是一种“灯下黑”吧。《鹰之歌》由春风文艺出版社于1963年出版,在表现地质勘探生活的丰富性与人性拓展层面,我都觉得独特。不知何故,至今未有再版。历史不能修改,但文学作品能,每一版都可以修改。

笔者有幸,在20世纪80年代初和“新绿”文学社的同学们,在校园曾聆听过李云德的小说创作讲座。他低调,戏谑地称自己是“一个鸡蛋的家当”,拎着篮子走到了今天。这是指1954年在《辽宁日报》发表的他短篇小说处女作《鸡蛋》,從此一发而不可收。所谓“篮子”,我理解是他装满了生活矿藏的内心。现实中的李云德并不健谈,会议的缘故,我与他在鞍山见过两面。当我满是敬仰的目光在他周身打量时,回答我的仅仅是一个浅浅的微笑。那两天“李老师”“李老师”成为我的口头禅,可“李老师”一直没炫耀自己什么,他倾听,倾听他人讲述。

1993年还是1992年,我没记清,从自然来稿中我突然发现了李云德的短篇。500格一页的稿纸八九页吧,蓝色钢笔字清晰工整。作为著名作家,省作协或《鸭绿江》有他朋友,可他没把自己的稿子寄给个人,信封上注明“编辑部收”。我未迟疑,立即把小说提交送审,但后来这篇作品没有刊出。当时正值西方现代派各种“主义”盛行,传统的现实主义表达被轻视。我后悔自己当初缺少坚持,更为遗憾的是我没有及时向“李老师”说明情况。我们怠慢的并非是作家作品,而是他时刻尊奉的内心生活。对李云德这一代作家来说,小说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还原生活本相的操守,是他们艺术生命难以替代的始终。

主持人简介:

宁珍志,职业编辑,中国作协会员,编审。有散文、评论、诗歌篇章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文学自由谈》《天涯》《青年文学》《儿童文学》等。

猜你喜欢
稿纸鸭绿江群山
丹东鸭绿江磨片有限公司
起起伏伏的群山
四川动物杂志稿纸
稿纸中的数学
隐匿之美——《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言语行为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