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为中国交响乐做了什么?

2020-12-28 02:03张媛媛
人民音乐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交响乐

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交响乐传入中国。至今,我国在交响乐创作、表演、评论及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眸这些夺目的成就,思考如何推出更多优秀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推动交响乐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是时代赋予每一个中国音乐人的使命。作为国家级表演艺术机构,国家大剧院一直将推动中国交响乐的发展视为首要责任。建院之初的首个原创重大音乐品牌即是以中国交响乐作品为主打的“中国交响乐之春”(以下简称“交春”)。该活动每两年一次,3—4月间举行。自2008年建院至2018年,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

作为曾参与了历届“交春”活动的策划者与执行者,笔者在此将着重从“交春”的主题策划、作品展演、艺术普及以及低票价政策这四个方面进行介绍,解读国家大剧院在发挥国家级表演艺术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树立一流原创交响乐品牌的同时,如何以作品为依托、舞台为媒介探索推助中国交响乐发展与传播之路,以期与业界同仁共勉。

一、2008—2018国家大剧院“交响乐之春”主题策划

2007年12月22日,國家大剧院正式开幕。在党的十七大“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针指引下,国家大剧院围绕“人民性、国际性、艺术性”的建院宗旨,提出举办一次集中展示中国的交响乐团和中国交响乐作品的活动。当年全国三十多家职业交响乐团,几乎都受邀成为首届“交春”的演出嘉宾。

第一届  “吹响中国交响乐的集结号”

2008年3月23日,国家大剧院汇同原文化部艺术司、中国音乐家协会开启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序幕。众多优秀的交响乐团、指挥家、独奏家、作曲家汇聚一堂。28场交响音乐会,90场室内乐,31场管风琴音乐会,64场音乐艺术电影放映,25场公开排练,32场普及讲座,32场艺术家面对面活动和32场CD推介活动,接待到访观众达20万人。这组数字透视出首届“交春”为推动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重大意义。这是中国音乐史上对中国大众进行交响乐普及、推广的一次空前的盛会。

同年8月,奥运圣火在我国神州大地点燃,这是剧院自身品牌的推广与传播的最好契机。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4月18日首届“交春”开幕音乐会由谭利华执棒的北京交响乐团以《圣火2008》1吹响了“中国交响乐之春的集结号”。

在“交春”的品牌策划之初,国家大剧院对所有参演乐团提出要求,即在曲目选择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音乐会中一定要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2.尽可能多的为年轻指挥家、独奏家提供展示的机会;3.每个乐团带来原创交响乐作品的同时,希望能够带一部室内乐作品。

首届“交春”实际到访28支乐团,音乐会中观众不但欣赏到中国交响乐的经典作品,如李焕之的《春节序曲》、马思聪的《思乡曲》、陈钢、何占豪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也领略到带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原创作品,如罗新民为青海民族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创作的带有浓郁地域音乐特色的《花儿组曲》;叶小钢为武汉交响乐团创作的交响乐《楚》以及厦门爱乐乐团带来了刘湲的《土楼回响》等。

第二届  “非典型”交响乐团的亮相

时隔两年,第二届“交春”开幕,时任剧院演出部副部长的任小珑用“非典型乐团”和“中国原创曲目”概括了该届活动的特点。

2008年10月,国务院要求文艺院团转制改企的规定下达后,各地文艺院团陆续加入到改制进程中。作为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的同时,继续围绕“为更多中国交响乐团提供展示中国交响乐作品的舞台”这一艺术理念,邀请了贵阳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香港小交响乐团等非公立交响乐团的赴京演出成为本届活动的策划重点。这批“非传统”体制的乐团与在京的中直乐团构成了该届“交春”的主要演出阵容。

首次进京的杭州爱乐乐团与西藏爱乐乐团分别带来了各自的看家之作:大部分成员为80后的杭州爱乐乐团上演了同为80后作曲家周天的《中国大运河》交响组曲,用音乐传达了当代年轻人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西藏爱乐乐团上演了六部藏族本土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其中边巴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我国首部集中使用藏族传统乐器,表现藏民族文化的交响乐作品。

第三届  “独奏家”的加盟

2012年4月,第三届“交春”在原文化部艺术司、国家大剧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三家共同主办的基础上,又迎来了中国交响乐基金会的加盟。本届活动共邀请了12支交响乐团、11位指挥家和11位独奏家。这些由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基金会共同邀请的独奏家联合乐团共同演绎了8部带有民族特色的原创协奏作品成为本届“交春”的最大亮点。

吴牧野演奏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奠基者”》(关峡作曲);孙颖迪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鼓浪屿狂想曲》(章绍同作曲);陈音演奏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吴祖强、刘德海作曲);姜克美演奏的二胡协奏曲《赛马》(黄海怀作曲),周东朝创作并演奏的唢呐协奏曲《黄土情》,侯长青演奏的竹笛协奏曲《走西口》(李镇、南维德作曲);唐俊乔演奏的第二竹笛协奏曲《野火》(郭文景作曲);克莱蒙斯·莱斯克演奏的钢琴协奏曲《山林》(刘敦楠作曲)等。8位青年演奏家演绎各具特色的中国协奏曲,让观众在音乐中找到共鸣的同时感受到更多的地方本土元素。

第四届  实力派代表奏响“中国交响最强音”

2013年临近年末,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与中国爱乐乐团相继与大剧院签署了演出协议。同年,恰逢波士顿交响乐团赴京演出,剧院经各方协调,波士顿交响乐团也加入了“交春”的演出。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以及中国国家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等剧院原有合作伙伴一道,为本届“交春”构成既拥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又具备强大市场号召力的“实力派”乐团阵容,奏响了“中国交响最强音”。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上演的赵季平《第二琵琶协奏曲》,天津交响乐团演奏张朝的二胡协奏曲《太阳祭》以及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带来的赵季平《古槐寻根》等作品成为该届9部原创作品中的“点睛之作”。

第五届  中国交响乐的“记忆与传承”

连续举办四届的“交春”,已成为联结中国交响乐各领域的一个重要聚合平台。2016年,恰逢第一部中国管弦乐作品——萧友梅《哀悼进行曲》创作百年之际。艺术总监陈佐湟再次强调:“不仅要支持中国交响乐的创作与演出,更要重视中国交响乐文化的传承。”活动策划之初,主办方要求每个乐团演奏一部1920—1960年之间的中国作品,面对这些平时不易听到,甚至即将面临失传的交响乐作品,国家大剧院不遗余力进行搜集和挖掘,经过科学整理和高水准的二度创作,将这些带有“中国记忆”的作品在专业舞台上得以重放光彩。带着历史印记的“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中国交响记忆”拉开帷幕。

萧友梅、贺绿汀、江文也、马思聪、江定仙、林声翕等老一辈作曲家的中国早期交响乐作品纷纷上演。其中,林声翕的《海·帆·港》是剧院根据作曲家手稿进行艺术加工,由双管编制的交响乐团首次在北京演出;韩国指挥家郑明勋在本届活动的闭幕音乐会中选择了周文中的《花月正春风》与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通过这两部作品,在表达中国交响乐“记忆与传承”的同时也唤起了中西方作曲家跨越百年的交响对话。

第六届  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2018年,第六届“交春”以“改革开放40年礼赞——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为主题。2016年接棒的新任艺术总监吕嘉在采访中提到,该届“交春”旨在充分挖掘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优秀作曲家与交响乐作品,集中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响乐创作的发展与成就。

本届9场音乐会共上演34部作品,其中4个专场音乐会,分别以朱践耳、于京君、叶小钢三位作曲家的作品组成。此外,谭盾《音符的诗》、绍恩《哈尼印象》、郭文景《莲花》以及6部室内乐作品:郝维亚《牡丹梦婷》、常平《优雅的宇宙》、陳丹布《袖剑与铜甲金戈》、张帅《东西II—和光同尘》、田田《秋昙夜咏》、姚晨《《离合III》进行了集中的展演。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为祖国献礼,为广大听众带来了中国交响乐、室内乐领域中音乐风格更多样的新作和佳作。

从音乐会内容策划的角度回顾“交春”,第一至三届,在国家文化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更多的是顺应乐团自身的特点和艺术理念,在每场音乐会内容安排上主办方给予乐团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因此,这三届“交春”缺乏统一的艺术规划,汇聚多家院团的展演时,没有明显的侧重和规律可寻。第四届开始,国家大剧院有意识地将“青年作曲家计划”的获奖作品如王沙里的《日冕》、叶彦辰的《碧塔海之晨》以及由国家大剧院委约赵季平创作的《第二琵琶协奏曲》等搬上“交春”的舞台。从支持新人新作、推出委约作品这两个举措可以看出剧院为支持、推广中国交响乐发展的不懈努力。而中国作曲家专场音乐会比例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作品的集中展示使第五、六届“交春”从艺术内容入手的策划思路较往届更为精准和明确。

二、历届“交春”中国交响乐作品上演情况

六届“交春”共上演86场音乐会。除首届28场音乐会以外,每届保持在10—12场之间,涉及指挥家48位、作曲家122位。参演院团47家,涵括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来自北京的常驻乐团31场,外阜乐团49场,港澳台地区3场以及国际涉外2场。所邀请的院团均为职业交响乐团,其体制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国有、多种所有制和民营。

为突出该品牌“中国”元素,首届“交春”即提出硬性规定:参演团体必须在演出曲目里包含中国交响乐作品。六届“交春”上演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总计180部。

(一)中国交响乐作品的数量与分布

就历届“交春”音乐会曲目设计来看,最为常见的是:中、西方交响乐经典作品的混搭。纵览第一至六届的86场音乐会,除11场西方交响乐作品专场以外,中国作品数量占三成的17场,七成的4场,五成的27场,纯中国作品的27场。中国交响乐作品上演数量在2016—2018年呈稳步增长的态势,至2018年达到了首届以来的最高值。如第六届“交春”共9场演出,全部是中国交响乐作品。其中,单一作曲家的专场作品音乐会就占了4场,这种以作曲家为单位的专场演出在历届“交春”中属首次出现。

(二)中国交响乐作品的上演率与种类划分

上演率通常是衡量作品是否受欢迎的标准之一。历届“交春”之中,最受欢迎的作品有15部。整体来看,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经典作品

即大众喜爱的“中国经典系列”,这些作品约创作于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在节庆或重大文化交流活动中,它们既是乐团普遍热衷的选择,也是听众喜爱的曲目类型,被誉为音乐会票房的保护伞。在历届“交春”中,这类作品以《思乡曲》《瑶族舞曲》《火把节》《春节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等为代表。其中,上演率最高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2.委约作品

除经典之作外,委约作品的上演,在“交春”活动中也尤为突出。随着国内职业化交响乐的迅速成长,越来越多的乐团通过委约的方式推助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如厦门爱乐乐团委约刘湲的《土楼回响》,北京交响乐团委约方可杰创作的《热巴舞曲》、台湾交响乐团向王西麟委约的千禧年之作《第四交响曲》、国家大剧院与悉尼交响乐团联合委约赵季平的《第二琵琶协奏曲》等。除一些首演作品之外,其中部分作品曾在大赛中获奖,并被乐团带到世界舞台进行巡演,受到国内外权威媒体的高度认可。

3.影视音乐改编作品

影视音乐改编作品在“交春”活动中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如管弦乐组曲《海霞》,由王酩以同名电影的配乐改编创作而成;关峡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奠基者”则是由电视作品《奠基者》主题音乐发展成的一部独立的音乐作品。这类作品上演时,常伴有剧情影像画面的播放,熟悉的情节、旋律让初遇交响乐的观众更容易爱上交响乐。

4.早期的中国交响乐作品

追溯中国交响乐创作的源头,重现中国早期交响乐作品的风采,既是专业艺术工作者的心愿,也符合听众对交响乐认识和理解日益加深的诉求。如黄自于1929年在耶鲁大学公演的序曲《怀旧》;江文也1934年创作并在之后的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文艺竞赛中获奖的名作《台湾舞曲》等,这些作品的上演,引起了广大媒体的关注,也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回馈,特别是第五届“交春”开幕——中国交响乐记忆-早期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出现了一票难求的销售局面。这批早期交响乐作品,由职业交响乐团在“交春”舞台上以高演奏水准完成的二次诠释,既让现代人重温了中国交响乐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也引起了业界更多人对于中国交响乐源头探究的热情。

这四类作品中,经典之作与影视音乐改编作都具备较好的市场基础,可以在宣传营销活动中最快速引起大众共鸣。但是,就上演率而言,这两类作品在“交春”中并不典型。而委约作品的频频上演,恰反应了“交春”鼓励艺术创作,坚持高艺术质量的品牌特征。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重复上演的作品,较“交春”整体180部中国作品的总量来看,仅占比10%,而其余作品在“交春”中均上演一次,这与创办“交春”时的初衷是一致的,即为更多的中国作曲家和作品提供展示的平台。

三、艺术普及与教育活动

作曲家赋予作品生命,演奏家赋予作品灵魂,观众聆听赋予作品得以传承与发展的动力,作品与观众构成了品牌策划的根本。中国交响乐作品必须直面市场,经得起时间的经验。国家级艺术表演机构肩负着社会文化引领与传播的重任,不间断的培养观众,让更多观众走进音乐厅,配合“交春”大力度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成为“交春”宣传环节中不可缺失的左右臂。

(一)国家大剧院艺术教育部门职责

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活动主要由两个部门负责:一是艺术教育部;二是艺术资料中心。艺术教育部主要承担周末音乐会、经典大讲堂两个系列,其中周末音乐会在每周六、日白天的音乐厅举行;经典大讲堂在新闻发布厅举行。艺术资料中心由图书馆和多媒体视听中心构成。资料中心组织的艺术讲座、艺术展览、唱片试听等活动均在图书馆内举行。此外,北水下廊道、一層西侧咖啡厅小舞台以及五层花瓣厅等都是为小型弦乐组或室内乐组合提供公益表演的场地。这些在白天举行的普及活动与晚上的正式音乐会相辅相成,起到了音乐导赏的作用。

(二)艺术普及活动类型

众多形式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中,艺术讲座是最常见的,其邀请的主讲嘉宾及活动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类:

1.由中国的音乐史学家讲述中国交响的历史和创作历程;

2.由艺术总监讲授指挥家的交响乐生涯;

3.由作曲家介绍交响乐的创作背景及艺术风格;

4.由演奏家边讲边演,通过现场示范,让观众零距离的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5.邀请超级“发烧友”与观众互动讨论彼此的观演感受。

艺术讲座可以使观众在短时间内集中快速地掌握作曲家、乐团以及交响乐作品的相关知识,以便在音乐会欣赏过程中加深理解与感受。这类活动在六届“交春”中不间断的进行,为培养更高一级的交响乐爱好者打下了扎实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周末音乐会、公开排练、剧院公共空间的小型室内乐公益表演、交响乐主题展览、电影放映、多媒体艺术中心CD试听等。这些活动从不同侧面,为提高观众的音乐鉴赏水平做了多维度的积累。

(三)艺术普及活动主题策划及营销策略

自2008年提出什么是交响乐,如何听懂交响乐,到2018年推出“交响1+1”高端对话中涉及乐团建制、乐季运营、中国交响乐作品的海外传播等话题,可以看出艺术普及活动的主题策划在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加深。

观众的欣赏水平在变、普及教育活动的内容在变,不变的是参加这些活动的方式和购买价格。这些普及教育活动的报名非常简便: “交春”期间,一张40元的参观票即可,观众除了参观剧院外,还可按照剧院官网发布的讲座和演出信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一场艺术讲座、室内乐演出或乐团排练的观摩等。

万物互联的当下,观众在享受资源与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成为交响乐事业的传播者。从每年艺术会员注册量的增长率以及艺术普及活动的报名参与情况表明“交春”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也为中国交响乐做了最好的宣传,为“交春”品牌的推广助有一臂之力。

四、“交春”市场营销中的“低票价”政策

对于观众而言,最实惠的是以低票价购买到好演出。作为剧院的经营者,保证艺术质量的同时,要做到票价的普惠性,也要考虑到项目成本投入与产出的平衡性。历届“交春”,剧院都会从政府的资金支持中抽出一部分,纳入到“交春”的票价中作为补贴。以这种惠民的票价来吸引观众,培养观众、使更多观众喜爱中国交响乐。

“交春”中所有音乐会都是在音乐厅举行的。厅内共计1800张可售票。每场票价方案的制定,以项目的成本支出为主要依据,为保证市场销售的有序进行,剧院出台不晚于1年的档期确认,不晚于6个月的合同签署以及不少于3个月的公开售票期限为硬性前提,结合该场音乐会表演团体以往的市场反响,曲目的选择以及不同级别独奏家、指挥家参演等各方面因素,是制定整体票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票价通常被划分为7个等级,历届“交春”低票价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四种:

统一票价:首届“交春”,剧院推出了最低50元,最高280元的统一票价政策。

学生票:第二届、第三届针对不同乐团开放了100元的学生票。

特价票:第四届推出一万张80元的票务供应。

多种票价优惠方式:第五届开始,市场部提出更为灵活的票价优惠政策,即在12场音乐会中,如对杭州爱乐乐团、中国国家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的3场演出中施行380、280、180价位票的第二张半价优惠政策;如贵阳交响乐团、山东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沈阳交响乐团、西安交响乐团、上海国际青少年管弦乐团、台湾长荣交响乐团6场演出中施行所有价位买一张票再加30元送第二张票的优惠政策。首届至今,“交春”音乐会的票价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局面。86场音乐会中除了波士顿交响乐团以外,其余每场音乐会的平均价格始终保持在200元以内。

“交春”在票务营销方面坚持的普惠性导向,为中国交响乐表演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

结  语

历届“交春”都有提出明确的主题思想,以“艺术事件”为主线的新闻发布会和各类报道给人印象深刻:从首届的盛大开幕,到邀请成功转型的民营乐团赴京,随后积极加入与中国交响乐基金会等中介机构的合作,同时通过剧院的委约和举办“中国青年作曲家计划”的比赛鼓励中国交响乐作品的生产,为青年新秀提供了发展的机会等策划无不体现“交春”在组织运作过程中多元化与包容性的特点。纵向的项目管理方式,使得中国交响乐之春的策划者从选题、推介、邀请到项目的执行很快形成了一套极为流畅的运作模式,然而高效地运作流程却容易忽视在策划中对活动本身或者说对艺术本体进行纵深的挖掘与思考,因此若可增加艺术策划的比重,对“交春”进行艺术形式的再创新将为该品牌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艺术的活力:如开辟“交春”子品牌,打造“节中节”;增设传统永久保留作品专场;扩大涉外院团和艺术家的邀请比例;选聘驻节代言艺术家等。

普及交响乐、推广中国交响乐作品,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喜爱交响乐是“交春”创立的初心。剧场不仅是为艺术家提供表演展示的平台,更是通过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继承和传达文化精神的平台。随着观众对交响乐的认知和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剧院应以一种“动态化”的管理理念向观众传递中国交响乐所富含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大剧院是“交春”启动者,有责任也有能力作为中国交响乐发展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1]国家大剧院官网:www.ncpa.org。

[2]国家大剧院2008—2018年中国交响乐之春节目册。

[3]国家大剧院2008—2012中国交响乐之春之春艺术档案。

?譹?訛 《圣火2008》是2006年北京交响乐团委约唐建平创作的一部为打击乐与交响乐队而创作的交响协奏曲,音乐通过强烈的节奏表现了和平与爱的情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课题“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与传播未来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JJD760003)阶段性成果。]

张媛媛  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

(責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交响乐
一场极致的“生与死”的体验——评邹翔指挥长沙交响乐团演奏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
《魔法交响乐》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交响乐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上海交响乐团举办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经典音乐会
美妙的交响乐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
《骆驼祥子》被国家大剧院搬上歌剧舞台
国家大剧院 北京音乐厅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