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性音乐讲座的特点、价值与困顿

2020-12-28 02:03张烁
人民音乐 2020年11期
关键词:沙龙讲座音乐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层次的需求已经变为人们的“钢需”;而科技的进步也使得教育手段有了极大的丰富,网络上的各种音乐APP、慕课公众号、讲座小程序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然而,“云课堂”的种种局限使得它并不能代替传统的“面授”,而今很多音乐普及性讲座在全国各大城市的书店、咖啡馆甚至酒吧等场所展开,如北京的T音乐咖啡沙龙,上海三联书店的“音乐点亮人生”的公益讲座,深圳某培训中心的“音乐与生活”等等。这种小型的带有私人聚会(沙龙)性质的讲座笔者称之为“休闲性音乐讲座”,在笔者看来它的出现是社会音乐教育中的新兴现象,是在传统学校音乐教育以及大众传媒音乐教育之外的一种新的形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休闲性音乐讲座概述

(一)“休闲性”的概念界定

何为“休闲性”?笔者给它一个界定,它有四个特点。其一是非功利性,观众到这里来听讲座并不是为了升职考学,而是以感受艺术,提升修养为目的;其二是小众性,由于空间的限制,人数不可能太多,但这种沙龙性质的小规模聚会,反而使观众与讲授者(表演者)之间有了更近的关系;其三是私人性,这里没有领导讲话,没有官方介入,不用正襟危坐,使得讲座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更为灵活多样;第四是舒适性,讲座当中可以吃吃喝喝,一边聆听美好的音乐,一边享用醇香的美酒或咖啡,好不惬意!这四个特点使得“休闲性讲座”有了自己独特的品格。

(二)观众构成与环境氛围

通常,休闲性音乐讲座的听众人群大部分是城市中的中产阶层,多数受过较为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经济消费能力,对音乐艺术有兴趣,有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需求;讲座的地点往往分布在咖啡厅、书店、会所乃至私人别墅中,对于欣赏环境和音响效果的要求比较高,人数少则十几位,多则三四十。

以T沙龙的音乐讲座为例,它的载体是个咖啡厅,由于其本身坐落于朝阳公园西南角,周边无论是团结湖商业圈还是三里屯使馆区都使得观众的层次和身份有了基础;其次,店内装修也凸显“古典音乐”的气氛——如墙上悬挂的音乐大师肖像,顶棚镶嵌的著名歌剧海报,展柜中陈列的世界各地音乐厅和歌剧院的纪念品(如冰箱贴、书签等),书架上的激光唱片与雕塑摆件等等都使得消费者进入大门就置身于古典音乐的世界,也反映了环境打造的重要性。

(三)“硬件”要求和“软件”配备

现今,音乐欣赏由于其对于视觉和听觉的双重要求使得观众对于音画效果有了更多的期待,在这里欣赏音乐绝不仅仅是满足“有声音”就可以了,而是要配备较为高级的影音播放系统(如高清投影机、高保真音箱、功放解码器、CD/LP转盘机、蓝光机、电源盒、线材……)等等一系列硬件设备,这使得在播放音乐或观看视频时有一个好的视听效果。除了这些,钢琴的配备也是必要的,它不仅仅是教师讲课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也是沙龙小型音乐会的演奏乐器,对于钢琴的品牌和音质也有一定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沙龙的前期投入还是比较大的。

有了“硬件”,接下来就是“软件”了,主要指主讲嘉宾(教师)的聘请。由于沙龙属于非官方机构,因此教师的邀请在初期主要是靠朋友之间的介绍,等运转一定时间后慢慢有了影响,很多教师就自报家门。这里,教师的聘请不看职称,不看背景,不看身份,只看讲座的效果——换言之,能否吸引观众,能否留住观众是教师能否连续讲课的唯一标准。无论是德高望重的教授,还是初出茅庐的学生,在沙龙的小群体中,大家一视同仁。

二、休闲性音乐讲座的形式与内容

(一)休闲性音乐讲座的形式

T沙龙从2016年创办,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两种讲座形式:一是以教师讲述为主的“讲课模式”,二是以教师表演为主的“音乐会模式”,在时间的安排上,“讲课模式”设定在两个小时之内,“音乐会模式”设定在一个半小时之内。

“讲课模式”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其内容比较宽泛,涉及音乐理论,作品赏析、音乐会导赏等。教师在讲述过程中,主要借助音频、视频等手段使观众感受音乐,也有的时候在钢琴上作片段的展示,以便受众更好地理解。这种形式观众比较常见,也比较熟悉。

“音乐会模式”是以教师表演为主,兼有讲解,这种“现场”演出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是播放录音录像所不具备的,也是不可替代的。由于场地空间的限制,使得“音乐会模式”基本局限于室内乐重奏、钢琴独奏和声乐独唱/重唱这三种形式。由于这种模式的“人员成本”比较高(牵扯到排练、合作甚至乐器的搬运),因此一旦定下演出时间,轻易不做改动。从“票房”效果来看,“音乐会模式”的上座率往往高于“讲课模式”,证明观众对这种模式是认可的。

(二)休闲性音乐讲座的内容

截止到2020年1月,T沙龙一共举办了269期讲座,内容主要涵盖中外的交响乐、歌剧、室内乐、钢琴和艺术歌曲五大部分,偶尔也会涉及中国民族器乐以及爵士乐。纵览五年的讲座,其内容也有两个分支:单独性讲座和系列性讲座。

单独性讲座指用一期时间完成一個讲座内容,讲座之间没有前后的逻辑联系,这是沙龙在创办初期时主要的选择。由于教师本身时间的不稳定性,或是新来教师和沙龙之间彼此的陌生需要用讲座“磨合”,使得“独立性”讲座有它的用武之地,比如《Bel Canto 美声唱法的魅力》(2016年7月,王利民主讲),《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音乐》(2017年5月,段召旭主讲),《世界十大管弦乐团巡礼》(2018年10月,高健主讲)等等,这些讲座每一期独立成章,很受听众的欢迎。

系列性讲座指用若干期(通常三期以上)去说明一个内容,这类讲座往往题目较大,持续时间较强。这是沙龙在教师和观众都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推出的尝试,对于教师而言,系列讲座能够使他们的讲述更加展开,也更为系统;对于观众而言,由于其前后内容有联系,往往需要他们连续聆听,客观上对观众“粘性”的要求有所提高。在T沙龙成立的五年中,系列性讲座逐渐成为了沙龙“招牌”之作,这一类比较成功的有《交响音乐聆听指南》(共10讲,2017年,张烁主讲),《欧洲音乐地图》(共15讲,2017—2018年,高健主讲),《和曹老师一起听20世纪音乐》(共10讲,2018年,曹利群主讲),《品味室内乐》(共7讲,2019年,戚望主讲),《键盘艺术史》(共6讲,2019年,关常新主讲)等等,这些讲座有的是“讲课模式”,有的是“音乐会模式”,都受到了观众们的好评。

三、休闲性音乐讲座的观众体验

(一)观众的反馈

用户体验是一切服务行业的命脉,音乐沙龙亦是如此。休闲性音乐讲座观众的构成有两个特征:非专业性的白领为主——人群的教育背景虽然普遍不低,但并非音乐专业;学习动力高——由于都是音乐爱好者,都有一定的听觉经验和积累,因此这些观众来的目的在于能学习更多的知识,以用到平常的欣赏当中。因此他们的反馈意见对于经营者和教师而言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如讲解内容的选材是否有兴趣,讲解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是否合适,讲解形式是不是被听众所接受等等,当然还有一些硬件方面的体验,如座椅的舒适度,音响视觉效果的震撼。

(二)根据观众需求定制讲座

由于观众的程度深浅不一,沙龙也根据观众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分层次的讲座,这类讲座可总结为“概述型”和“聚焦型”。“概述型”讲座指对某个作曲家或者某一类作品进行宏观性概括性地介绍,尽管当中会涉及到诸多作品,但每一具体作品则简略带过,比如《肖邦,伟大的钢琴诗人》(2016年,柯辉主讲),《法兰西音乐巡礼》(2018年,高健主讲)。“聚焦型”讲座指针对某一具体作品进行较为深入详细地讲解,往往每次讲座只讲一两个作品,比如《风雨黄河——从交响大合唱到钢琴协奏曲》(2018年,张烁主讲),《门德尔松的两首钢琴三重奏》(2019年,徐鼎力主讲)。这两类讲座分别适合于不同的对象,“概述型”的选题更多地是应观众的需求而讲,它适用于初次接触音乐的“小白”,可以开阔视野,提升兴趣;而“聚焦型”讲座适用于有一定基础的观众,可以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挖掘。

四、休闲性音乐讲座的价值

休闲性音乐讲座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它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社会音乐普及教育中扮演了新的角色。

(一)与线上音乐欣赏讲座相比

首先是相互交流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线上音乐教学已经有一定规模,无论是App、慕课、还是近年来兴起的直播,这些都是“云端”形式,即教授者和被教授者处于不同的空间,它虽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但也造成交流的障碍(即使有“打赏”“提问”等功能的设定,也会比现场教学迟钝和减少了许多)。其次是视听效果的问题。音乐欣赏对于声音、图像的要求都比较高,而网络云课堂中大部分用户是用手机观看,音质不可能与专业音响系统相比,而画面虽然清晰,但过小的屏幕使得画面的细节丢失了很多,再考虑上网络时常的不稳定因素,造成声音与图像的卡顿,则欣赏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休闲性音乐讲座由于是线下進行,台上台下的互动,观众听课的状态都是“云端”教学所难以捕捉的。演讲者与观众的交流,观众课下的反馈与感受都是在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促使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同时也避免了很多网络媒体“碎片式”切割而造成知识系统的支离破碎。

(二)与线下体制性音乐欣赏讲座相比

所谓“体制性讲座”主要指院校讲座(如中央音乐学院)和机构讲座(如国家大剧院)。这类讲座往往由官方组织,聘请一些音乐界知名的专家教授进行讲授。其特点是专业性强,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现场的硬件设备和师生交流也都不是问题。然而这种讲座亦也有其短板甚至弊端。

首当其冲是题目的自由度问题。既然是官方讲座,就要考虑到是否题目是否合适,会不会有其它问题,是不是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一致,与当前的社会氛围是否合拍……这些因素都会给讲座的选题范围造成一定影响。而私人性的音乐讲座不能说这个问题没有,但相对官方而言,选择的自由度会大一些,T沙龙开办五年来,此类讲座也是亮点之一,例如《肖斯塔科维奇——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蝴蝶外传——你不曾了解的“梁祝”》《过早熄灭的火焰——中国钢琴家顾圣婴祭》等等,这些题目一般不会出现在官方体制性讲座的名单上,但在私人性讲座中可以听到。

其次是教师聘请问题。既然是官方讲座,就要考虑到教师的身份(学术背景)、教师的职称(一般而言副教授以上才能资格)、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否是著名表演家或理论家)等等因素。然而事实是——至少就音乐领域来讲——有大量的“草根儿”人才未被我们发现,论表演,无论吹拉弹唱很多不比专业演员(甚至大腕儿们)差;论讲课,很多年轻教师充满活力激情四射,远比那些只会照本宣科地的讲课精彩万分,但,由于他们没有职称,不是专业院校出身,没有社会名气,因此也就远离官方讲座,而这时,私人性讲座给了他们成长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

五、休闲性音乐讲座的瓶颈

(一)盈利模式

如前所述,休闲性音乐讲座有其自己独特的“个性”,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而言是很好的补充。然而,现今的社会是商业社会,无论策划者(咖啡厅的老板)还是讲述者(教师)都不应该白白付出劳动,对于经济价值的追究是完全合理且有必要的。

就经营者而言,沙龙的举办只能说略有盈余。简单计算一下便不难看出:沙龙的观众每次讲座收取费用100元/人(入场券+一杯饮料),每场讲座按平均30人计算(由于题目的不同,每场观众人数会很不一样),每个月8场讲座(四个双休日每天一场),其每月收入约为两万四千元。这里面刨去教师的课酬与咖啡的成本,每个月仅靠沙龙所带来的纯收入也就一万有余,而这个数字是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咖啡厅每个月正常的租金、工人工资、水电杂费乃至物资损耗等费用的,这些还得靠咖啡厅日常的营业、包场场租等收入来弥补。因此说,在保证沙龙正常运转的同时,如何提高经济效益,使得艺术和商业两不耽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二)教师劳务

众所周知,艺术类教师的课费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这些教师(无论是知名教授还是青年才俊)如果给学生上一对一的小课,一个学生一小时的课费都有可能超过沙龙两个小时的微薄课酬。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师们来沙龙讲课,音乐情怀远大于经济诉求!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教师,沙龙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反过来,正如前一点所说,如果能够找到一条艺术与商业双赢的道路,则教师的待遇不也会有所提高吗?那时候将会有更多的人投身这一领域。

(三)观众培养

观众的培养也是沙龙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沙龙在2016年创办之时,就建立了微信群,最开始仅仅三四十人,随着讲座题目的多元,讲座形式的多样,讲座教师的丰富,到2018年底已经突破五百人。也许读者会觉得这增长得并不快,但古典音乐的欣赏相对而言是一个小众群体,不可能短时间听众大量增长——这就牵扯到如何培养听众。前面所言沙龙的讲座内容之所以有“概述型”和“聚焦型”之分,其目的就是把“入门级”观众和“进阶级”观众区分开形成梯度,这也是经营者和教师们的特意设计;另外,每个讲座并不是仅仅讲一次就完了,会根据沙龙观众的新旧程度比例适当的给予“重播”,如周六的讲座会在几周之后的周日再讲一遍;或者2017年的系列讲座,到2019年由于观众的“换血”而再次开讲……这些都是培养听众的方式,尽量满足听众不同时间、不同程度的要求。

除了深度有所区别,对于观众的培养还体现在讲座的广度上。从过去几年的经验可以看出,一般大众性、通俗性的题目(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百年留韵》)往往会有较高的上座率,而较为冷门的、专业性较强的或大众不太熟知的题目(如《和曹老师一起听20世纪音乐》)则观众大大减少,殊不知,教师在准备这类题目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上往往数倍于通俗性题目。观众的减少和冷淡不仅仅影响教师的收入,更对他们的热情造成了伤害。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责怪观众;正因如此,才要加强对观众的引导,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决心——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也要讲!这略显悲壮的声音怎能不值得我们反思!

总结:社会音乐教育的新尝试

纵观中国当前的音乐教育体系,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可謂三足鼎立。而社会音乐教育以其广泛性、包容性和多样性成为前两种音乐教育的有效补充;但从现实来讲,又不得不说它是比较被边缘化的,除了通过大众传媒手段扬名天下(如《百家讲坛》),或通过专业机构满足功利(如各种社会考级)之外,别的形式似乎很少被提及。

这时,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入休闲性音乐讲座,笔者认为它可以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不同于之前任何形式的新的教育模式,它以传播知识为己任,公益性价值大于商业性盈利,在经营者、教师和观众之间找到平衡点,来尝试音乐普及教育的一条新道路。在当前音乐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音乐教育占有“天时”,家庭音乐教育占有“地利”,社会音乐教育如想发展,则必须占有“人和”——所谓“人和”,一是指形式丰富多样,民众喜闻乐见;二是内容要接地气,讲述深入浅出,在这方面休闲性音乐讲座可以有大的作为。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着很多需要我们去开拓、去发展的领域,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最终都可以做到互相补充,互通有无,我们期待着殊途同归的一天。

张烁  博士,北京教育学院美育中心教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猜你喜欢
沙龙讲座音乐
MISTY LIGHT美发沙龙
MS·CHIC美发沙龙
分享、交流、探讨“CIT2019沙龙”成功举办
Blue Mist美发沙龙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