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孔洲
化学核心素养可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主要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化学教师需要思考,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应当如何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又是什么?笔者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结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要素,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得出一个判断:任何一个化学知识的教学,都不可能让素养的五个要素得到满足,比较实际的选择应当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其中可能培育的核心素养要素,然后努力去实现核心素养要素的落地。
重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养
初三是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的阶段,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最大的感受就是“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吗?“化学反应”成为学生学了化学之后经常说的一个词。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认识,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当化学反应成为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口头禅时,意味着学生对化学反应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好的直觉性认识,这种直觉认识是变化观念培养的基础。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变化观念,强调的是在变化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观念,变化是化学学科中的基本现象,观念是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基本判断依据。化学变化中的平衡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性认识,绝大多数初中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最感兴趣的是发生变化的化学现象,而平衡思想却意味着在“变”的当中存在着“不变”,正是变与不变,使得化学学科表现出与其他学科不同的魅力。本着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养,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寻找相关的素材,而初步研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就是这一核心素养要素的重要教学素材。
质量守恒定律是相对于化学反应前后物体质量的变化规律而言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好多事例并不能反映质量守恒,使得这一内容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挑战。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当学生接触到的事例并不能反映质量守恒的时候,反而是一个较好的教学契机,只要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打破平衡,那就会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让学生在建筑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中形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向学生问了一个问题:生活中的蜡烛燃烧是不是化学反应?蜡烛燃烧前后质量有变化吗?这个问题学生凭着生活经验可以很轻易地做出回答,当然前一个问题常常能够答对的,后一个问题常常是答错的。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答案是错的,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再次达到认知平衡的过程,既是新的化学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得到培养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对象肯定是“明明蜡烛燃烧完了,灰飞烟灭,为什么说质量还是守恒的呢”这一问题,有了这个问题,学生在理解蜡烛燃烧这个化学变化的时候,就可以将研究的对象从眼睛观察到的现象,到整个参与化学反应的过程,学生就认识到类似于燃烧这样的现象,既要关注有形的蜡烛,也要关注无形的氧气,还要关注无形的生成物。在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形成這样的认识,对于后续的学习显然是有帮助的。
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可以很好地将学生从无休止的重复运算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从化学学科特质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化学学习,既避免了学习的疲劳感,还可以有效促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面向认知规律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离不开学生认知的参与。认知是支配学生化学学习过程的最根本的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在上述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后续的教学,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先陈述并提出问题: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质量变少了。在阐述这一点的时候,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思考,当学生认同这一点之后,教师再去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实际上有些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还变大了,比如1673年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波义耳在做加热金属的实验时,发现反应之后金属的质量就增加了。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质量到底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这其中有没有规律呢?这段阐述对学生是有暗示作用的,尤其是“有没有规律”这个问题,学生基本都知道是有规律的,而在这个想法的驱动之下,他们也会自然地去寻找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变大还是变小,又或者是不变的规律。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寻找判断质量是否变化的依据。这是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培养的核心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重点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变化,也就是化学反应如何观察;二是化学反应前后物体的质量关系如何判定。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如加热高锰酸钾去制取氧气,或者是金属锡的煅烧。大量的教学经验表明,在让学生思考一些相对抽象的问题时,结合具体的实验去思考是最佳的办法,这是因为当学生的思维对象由抽象的问题转向形象的实验时,他们的思维就有了真正的载体,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才会有真正的突破。
教学实践表明,在真正的完成实验之前,学生就开始去预想实验的装置、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的结果,这是一个将使化学变化在大脑中进行构思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变化观念的载体。笔者在化学教学中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做化学实验之前让学生去思考:选择什么样的实验器材,如何装配这些实验器材,初步想象实验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可以肯定的讲,学生的这一思维加工过程比只做实验而不思考的效果更好,从变化观念培养的角度来看,更是有益。再去解决如何判定质量变化的问题,学生所想到的就是实验前、后注意参与化学反应的特质变化,能够比较容易的寻找到方法。在确定的方法的基础上,每一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都是不变的,平衡思想也就建立了起来。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窗口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养,不仅是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变化、判断出平衡,关键是要让学生形成观念与思想。有研究指出,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养,应关注知识框架的构建、思维模型的构建和学生兴趣的保护。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肯定需要兴趣的驱动,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看看学生在某一个具体的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基于学生的想法去因势利导,才能让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顺利形成。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际上是当前化学学科教学的一个终极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一个具体的途径,而结合化学教学的传统去寻找这一途径,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只有当化学教学途径中蕴含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时,这条途径才能通往核心素养落地的真正途径。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当做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窗口,考虑到的正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变化与平衡是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这两个关键词的背后,是丰富的化学反应与现象,以及蕴含在化学现象背后的平衡思想。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当做核心素养培育重要窗口的意义,正在于变化与平衡的基础性价值。
通过认知失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实验前的构思强变化观念,通过实验的设计与完成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守恒,这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体现,也是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培养的重要途径。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看,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打开了核心素养落地的窗口,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景会因此而光明。
■ 編辑/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