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闻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

2020-12-28 01:57曹玉倩
今传媒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新闻舆论舆论引导舆论监督

曹玉倩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型理论,学界对新闻舆论的研究热潮也随之上升。因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新闻舆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梳理,厘清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舆论研究领域的脉络和框架,以期对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经过分析得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新闻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当前新闻舆论面临国内外大环境的分析,揭示新闻舆论目前的现实困境,以及从新闻事业性质规律和信息技术、新闻人才等方面探索引导新闻舆论的方法。

关键词:新闻舆论;舆论引导;舆论监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2-0113-04

关于新闻舆论的定义,邓海荣认为是“新闻媒介组织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最新事态的意见反映和表达”[1];丁柏铨指出:“新闻舆论是借助于新闻传媒的力量而形成的舆论”[2]。由此可见,新闻舆论就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发表的看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就新闻舆论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主要包括党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使命、基本方针、重要原则、创新理念、发展路径,以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党的领导等问题。2016年,对新闻舆记的学术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形成高潮,国内文献研究达到一千多篇,在此推动下,新闻传播业做出了一系列调整:《人民日报》率先启动“中央厨房”的建设,主流传统媒体也开始加快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H5、VR、AR等技术呈现的新闻越来越常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在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新闻思想的学习下,主要论述了当前我国新闻舆论面临的大环境:如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新媒体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我国新闻舆论发展的措施等。因此,本文将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新闻舆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梳理, 厘清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舆论研究领域的脉络和框架,以期对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一、当前新闻舆论面临的大环境

(一)国际环境:文化霸权主义暗潮涌动,国际话语权争夺激烈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各种意识形态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和信息技术手段抢夺国际话语权,在文化和精神领域潜移默化地占领高地。郑保卫曾表示:“我们的国际话语权依然不足,在传播力的竞争中还处于弱势地位”[3]。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别有用心的外媒报道,以“中国威胁论”的论调歪曲民主自由,企图“搅混水”。这一事件足以证明“西方社会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始终没有改变”[4],甚至,这些手段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越发隐秘,影响也愈发深刻了。

(二)国内环境: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社会主要矛盾转变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用“深水区”和“攻坚期”明确标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所处的历史方位。李含琳指出,“我国当前和今后的改革必然会触及到各个利益团体的根本利益,存在许多绕不过的制度和体制‘硬坎”[5]。丁柏铨也提到,“当前针对新矛盾的改革被触及利益话语权的人较多,其必然会通过网络在社会舆论空间中充分发表言论,并且凭借其意见领袖的地位产生较大影响,给舆论引导增加复杂度”[6]。在转型过程中一部分公民的价值观也处在迷茫混沌的状态,所以改革深化的矛盾让我们的社会舆论格局更为复杂[7]。主流媒体如何保证自身的独立性,正确引导新闻舆论成为了一个受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三)媒介生态:信息技术推动,两个舆论场形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降低了信息和意见传播的门槛,让“草根”的声音得以传的更远、更响[8],公众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网络平台上搭建了一个民间舆论场,与传统媒体和政府把控的官方舆论场存在互相调和的状态,此外,“官方舆论场在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等重大题材上占据主导地位,而民间舆论场在涉及公务员管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公共安全、司法公正、城乡差距等涉及公平公正的话题上,更容易被网民认可”[9]。但是民间舆论场的真实性和无序性又与官方舆论场形成对比,所以主流媒体在引导新闻舆论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着两个舆论场交融与碰撞的局面。

二、舆论引导面临的困境

在上述大环境下,新闻舆论面临着一系列困境,除上文论述“西强东弱”的舆论格局,中国新闻舆论话语权较弱的问题外,学界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冲击,主流媒体的权威性被削弱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交媒体的应用和‘新意见领袖的崛起,不仅改变了社会交往关系,也引发了舆论主导权、社会话语权的位移,由此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网络舆论场”[10]。社交媒体开始给主流媒体设置议程,削弱了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等方面的主动权。与此同时,一些媒体为抢时效,减少了对事实的实地求证和反复抽丝剥茧,导致一些新闻的真相不断被翻炒,反转新闻频发[11,12],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挑战,自然也会影响其舆论的引导力。此外,丁柏铨指出,“在面对重大公众危机事件时,新闻发言人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披露信息严重滞后、公布的事件信息不充分且不合乎事实、发言回避实质性问题以及言语失当等问题”[13],新闻从业者在工作中的每一次纰漏,都会直接影响新闻舆论的效果。

(二)后真相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干扰增强情绪化的后真相时代,给新闻舆论引导增添了几分噪音。周小雯指出,“社交媒体为受众构建了一个同质化的圈子,受众在其中重新获得了确定性和安全感,情感主导了受众的判断能力,以至于很多受众无视主流媒体发布的事实,而对一些小道消息或谣言偏见等无原则认同”[11]。公民輿论碰撞新闻舆论,便会使得舆论监督更加被动。由于网络的宽容性较高,法律和道德对网民的束缚性转低,“网络话语权的获得,使信息传播变得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甚至杂音、噪音遮蔽了正常的舆论表达”[14]。例如,在无锡高架桥侧翻一事中,在真相还未曝光的时候,民间舆论场已经迫不及待猜测真相,甚至还有一些人造谣生事,让新闻舆论监督变得被动,同时,为了去澄清事实,也会分散舆论监督的注意力。

(三)新闻侵权时有发生,缺乏完备的《新闻法》随着信息传播的快捷化和传播范围的扩大化,新闻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者从业人员通过大众媒体在新闻活动中侵犯公民、法人或社会组织的人格权和其它权利,做出损害他人的行为[15],主要表现在:1.隐性采访的度把握不清,因为隐性采访非公开的特点,所以容易对被采访者的肖像权、名誉权等造成侵犯[16];2.新闻报道过程中易侵犯隐私,不管是为了追求猎奇、招徕读者,还是为进行道德法制教育,未经他人同意在媒体上宣扬他人隐私,使其人格评价降低的行为,都构成了新闻侵权[17];3.舆论监督的角色未厘清,媒介监督不等同于媒介审判。陈力丹曾明确指出,“传媒在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很容易越线,超越了自身‘监测环境的职能,服务于自身或某些集团的利益”[18]。传媒对司法审理中的案件进行某种倾向性的报道,就是在破坏法治[19]。故而,如何在法治的范围内行使正确的传播权利,规避和处理新闻侵权,是形成一部完备的《新闻法》的迫切意义。

三、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措施

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关系到“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要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新闻舆论的工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2·19讲话中提出了党的新闻舆论的四个坚持,用48字方针高度概括了对新闻舆论的要求。因此,关于对习近平总书记新闻思想的学习文献较多,在总思想的指导下,郑保卫、沈正赋等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一)强化意识形态责任,争夺国际话语权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期望。因此,郑保卫认为“我们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需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协调好国内报道和国际报道两种传播”[3]。让世界真正看到中国、了解中国。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还需抢占舆论高地,不能任由某些国际媒体的污名化,尤其是在“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虽处弱势,不显弱态,同时要积极主动出手,维护和构建中国文明和平的形象,如同吴世文、朱剑虹在《全球传播中我国媒体建构国际话语权的探究》中提到的那样,我国的媒体要占领国际话语权的“高地”,在设置中国议题的时候明确亮出观点,以此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20]。

(二)融合新的信息技术,提升新闻舆论的四力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得以加强,影响力也更直观、范围更大。一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媒体可以更加快速地进行内容生产,并第一时间推送信息,同时也能及时监控舆情,做出反应,快速辟谣,从而避免因谣言、假新闻的传播带来的情绪恐慌和意识形态激化等问题[21,22];另一方面,丁柏铨和任桐也指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能更加优化新闻传播内容,改进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新闻舆论的公众凝聚力[2]。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家庆典中,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工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如《人民日报》推出了“民族服装2.0版”“今天我们都是升旗手”等H5小游戏;央视频发起的“人民方队、阅兵有我”小程序游戏,在逼真的虚拟网络环境中,带给受众一场全息的体验,加强了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因此,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新闻舆论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的能力。

(三)遵守新闻舆论规律,在新的舆论格局下做好舆论监督在众声喧哗的舆论新局面下,新闻舆论需握紧罗盘顺应其传播规律,才能引领正确航向。首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舆论的支柱是新闻真实,邓海荣曾提到媒体对舆论的传播和引导环节,主要体现在对新闻事实的发现力上,才能有效劝服受众[23]。面对唾手可得的网络共享资源,专业媒体的报道和新闻舆论依然要摒弃捷径,把埋在深层的真相挖掘出来,进行客观解读;其次,坚持党的领导则是新闻舆论的灵魂,也是我国新闻媒体的根本原则。在国际领域,阶级更是一个国家的表现形式,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淡化不得,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淡化不得[6];最后,坚持以民为本,沈正赋等学者不止一次明确表示:“正因為我们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首先,我们在坚持党性的同时,也要坚持‘以本为本报道人民群众了解的事,调查民众想了解的真相,要静下心、俯下身,贴近人民的生活;其次,让人民感知信息的透明,减少无端猜想,避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最后,还要做到及时回应,不给谣言肆虐机会。”[24,25]

(四)培养新闻舆论工作者队伍,更好地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厚望,他说:“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的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由此出发,学者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要求主要包括:1.深入实际走基层,新闻工作者只有贴近群众的生活,才能写出真情实意的文章,感染性才更强[24-26];2.新闻工作者定位自己监督与被监督的角色,在敢于指出政府问题、提出意见之际,也不能干扰秩序[26-28];3.培养全媒体人才。专业新闻媒体不仅需要一批采写编优秀的新闻记者,还需要一批跟得上信息技术发展的人才,可以利用数据,解读数据[29]。此外,李良荣认为应该培养更多某些领域的专业型人才,既能传播知识,也能及时辟谣,特别是有关老百姓工作、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变化,及时帮助大众不被各种歪曲事实误导[10]。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新闻舆论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主要建立在对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观的理解下,聚焦于新闻舆论实践的研究,旨在推进新闻舆论工作在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不过现存的有关新闻舆论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关于新闻舆论的研究还有一些文献处于概念模糊的状态,即把“新闻舆论”和“新闻的舆论”相提并论。未能明确其定义,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主题不紧凑,反而向网络舆论、新媒体舆论倾斜。

第二,还未来得及探讨新闻舆论可视化的问题。在“舆论”研究领域,虽有论及技术对舆论的影响。但是鲜有看到随着媒介融合的趋势、信息视频化的發展,新闻舆论如何与时俱进,向可视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态、媒介生态也随之变化,每一阶段都会出现新问题、新现象,新闻舆论格局也必须常变常新,尤其是5G时代的正式到来,信息发布的速率会高度压缩,新媒体在新闻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受众的注意力争夺也会愈加激烈,这将进一步改变传媒业态。传统主流媒体要拥抱技术,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既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权威事实,公正评论,在社会舆论中将公民的言论向健康向上的道路上引导,又能保证自身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海荣.新闻舆论的内涵与特征新议[J].新闻界,2014(2):27.

[2]丁柏铨,任桐.“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初探[J].新闻记者,2017(12):5+13.

[3]郑保卫.牢记职责和使命,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要求”[J].中国记者,2016(3):48.

[4]郑保卫.论习近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讲话的背景及意义[J].新闻爱好者,2016(4):8.

[5]李含琳.准确领会“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内涵[J].社科纵横,2014,29(3):1.

[6]丁柏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观研究论纲[J].中国出版,2016(8):3+6.

[7]丁柏铨.“现实突出问题”与新闻舆论引导[J].新闻与写作,2016(6):39-40.

[8]丁柏铨.论自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引导艺术[J].新闻爱好者,2016(7):11.

[9]邢彦辉.两个“舆论场”的张力与融合[J].中国记者,2012(12):102.

[10]李良荣,仇逸.不失真、不失语、不失调、不失品——守住主流媒体的底线[J].新闻记者,2013(11):11-12+15.

[11]周小雯.“后真相”与专业媒体“四力”的提升[J].新闻战线,2019(9):103.

[12]胡波.浅谈“舆论反转”中的媒体责任[J].新闻战线,2017(1):100.

[13]丁柏铨.浅议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发言与舆论的关系[J].新闻大学,2013(4):69-77.

[14]张征,陈海峰.简论“两个舆论场”的内涵与价值[J].当代传播,2014(3):13.

[15]魏永征.从“新闻侵权”到“媒介侵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2):9.

[16]武婷婷,赵士林.隐性采访中的新闻侵权及其规避[J].新闻爱好者,2009(2):44-45.

[17]刘莉,陆巍.我国新闻侵权的主要类型[J].中国地市报人,2013(9):91.

[18]陈力丹,易正林.舆论监督中传媒的责任是“监”还是“督”?[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1):39.

[19]陈力丹.不能再搞“媒介审判”[J].新闻界,2013(22):26.

[20]吴世文,朱剑虹.全球传播中我国媒体建构国际话语权的探究[J].新闻传播,2010(11):15.

[21]张志安.人工智能对新闻舆论及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8):98.

[22]陈璐.人工智能技术下新闻舆论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传媒论坛,2019,2(16):120.

[23]邓海荣.新闻媒介舆论引导力的内在特征及其运作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2(9):58-63.

[24]沈正赋.党报开展新闻监督和舆论引导的新路径——对《人民日报》“求证”栏目的实证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2(12):7-8.

[25]刘保全.提高新闻舆论的“四力”需得受众心[J].当代传播,2019(4):1.

[26]陈力丹.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应把基本原则具体化[J].理论参考,2016(4):1.26.

[27]刘建明.新闻舆论工作者社会角色的现实定位——习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阐释[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3):1.

[28]王永亮.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体现新闻舆论监督[J].声屏世界,2013(2):9.

[29]赵江峰.可视化“数据新闻”:记者角色的新转换[J].新闻知识,2013(10):10.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新闻舆论舆论引导舆论监督
牢记职责使命 强化创新驱动 努力提升党报集团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强化五个意识,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新形式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全媒体时代做好舆论监督的五个方面
真正让舆论监督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