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调查

2020-12-28 01:57崔建勋张辉玲
今传媒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媒体融合微信

崔建勋 张辉玲

摘 要:本文以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17年版》的24种广东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当前广东省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结果表明,广东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与国内大型期刊数据库合作紧密,与其它商业期刊网合作较少;期刊门户网站已具普遍性,但数字采编系统需进一步普及应用,少数期刊门户网站提供开放获取(OA)服务和推行文章传播相关服务;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处于应用探索阶段,服务功能与期刊门户网站基本重复;少数期刊采用网络首发、文章DOI码,调查未见有期刊二维码、文章二维码、期刊APP等应用。广东人文社科期刊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关键词:人文社科期刊;数字化转型;媒体融合;期刊网站;期刊数据库;微信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2-0063-05

媒体融合发展既是技术手段的更新,也是意识理念的更新,更是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媒体融合发展进行全盘谋划、全程推动[1]。在全球传媒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发展是我国当前传媒行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2]。对期刊界而言,媒体融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3]。目前,我国期刊媒体融合出版的形态主要有建立独立网站、手持移动终端应用、有效利用数据库系统,但融合发展仍相对滞后[4]。相当一部分期刊由于缺乏结构性媒体融合意识和能力,再加上资金、技术、行业壁垒等原因,面临发展停滞甚至停刊的风险[5]。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肩负着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承担着研究、建构与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职责[2]。积极推进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对于推动和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巩固舆论阵地、传播中华文明具有重要作用[6]。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影响力较大,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理应大胆创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起先行带头作用。本文以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17年版》的24种广东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从期刊与国内期刊数据库合作情况,期刊门户网站构建现状及开放获取服务(OA)、文章传播相關功能服务情况,期刊采用微信公众号、期刊APP、网络首发、二维码、DOI码、ORCID码等数字出版新方法情况等方面,细致调查分析当前广东省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以期为刊物今后的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概况

以广东省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17年版》的24种人文社科类期刊为研究对象,包括12种社会科学类期刊、8种经济与管理科学类期刊、3种哲学与人文科学类期刊、1种信息情报类期刊,创刊时间介于1936年~2008年之间,在2000年以前创刊的有22种,其中70年代及之前创刊的期刊有6种、80年代创刊的有15种、90年代创刊的有1种;2000年后创刊的有2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公共行政评论》)。超过一半(13种)期刊的主办单位为高等院校,刊期以双月刊为主(16种),占比66.67%。复合影响因子(U-JIF)介于0.132(《华文文学》)~3.242(《金融经济学研究》)之间,其中U-JIF<1的有6种,占比25%,1≤U-JIF<2有11种,占比45.83%,U-JIF≥2有7种,占比29.17%。

广东省24种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中,入选全版(1992年~2017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期刊有6种,占比25%,2000年后创刊的后起之秀《公共行政评论》,创刊后6~7年均脱颖而出跻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并至今保持在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而近年(以2014、2017版为统计)才首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期刊有4种(《产经评论》《公共行政评论》《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文文学》)。总的来看,24种中文核心期刊大多是“老牌”核心期刊,在期刊发展方面应该具有可借鉴的经验。此外,这24种中文核心期刊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期刊有22种(如表1所示),占比91.67%。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网络调查的方法,以登录期刊门户网、数据库、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对广东省24种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各刊加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网中文期刊服务平台、超星期刊网等大型期刊数据库平台情况及数据更新情况,与龙源期刊网、博看网等商业期刊网的合作情况;调查各刊构建期刊门户网站平台及开放获取服务(OA)、文章传播相关功能服务情况;调查各刊采用微信公众号、期刊APP、网络首发、二维码、DOI码、ORCID码等数字出版新方法、新技术的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广东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与国内期刊数据库(期刊网)合作情况

1.与国内大型期刊数据库合作紧密。由表1可知,广东省24种人文社科核心期刊除了《广东社会科学》没有被超星期刊网收录外,其它23种期刊均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网中文期刊服务平台、超星期刊网四大国内期刊数据库收录,实现了纸质版期刊的数字传播。四大数据库均免费提供论文标题、作者姓名、论文摘要等基础信息,但大部分论文全文需付费或授权访问。从期刊数据库数据更新情况(如表1所示)来看,超星期刊网、中国知网对期刊发文上载最快。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对《金融经济学研究》《国际经贸探索》《华文文学》《现代外语》《证券市场导报》5种刊物,2019年均无更新发文。

2.与其它商业期刊网合作较少。表1显示,目前与龙源期刊网合作的只有3种刊物(《高教探索》《华文文学》《体育学刊》),与博看网合作的也仅有7种刊物(《高教探索》《公共行政评论》《华文文学》《开放时代》《南方经济》《图书馆论坛》《现代哲学》)。这些期刊网给读者免费提供目录或部分摘要试读,实行收费在线阅读全文或全刊,龙源期刊网的文章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等进行分享传播。总的来看,商业期刊网对期刊发文更新较快,博看网的更新甚至快于超星期刊网和中国知网。

(二)广东省人文社科核心期刊门户网站构建现状

1.期刊门户网站已具普遍性,但数字采编系统需进一步普及应用。由表2可知,目前广东省24种人文社科核心期刊除《现代哲学》《证券市场导报》外,已有22种期刊建有门户网站,占比91.67%,但有2家(《金融经济学研究》《学术研究》)期刊的门户网站因故无法正常登录。22种期刊中有3种期刊的网站设有英文版,15种期刊开通了数字采编系统,占比62.5%,以采用玛格泰克、腾云、勤云采编系统为主,分别有6、6、3种,基本实现了数据采集、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编辑加工、内容发布全流程的数字化。

2.少数期刊门户网站提供OA服务。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显示, 20种正常运营的期刊门户网站大多提供OA服务,其中,过刊浏览覆盖创刊至今所有文章(全文)的有8种期刊;有1种期刊只能浏览目录,有7种期刊只能浏览摘要,5种期刊须知网权限才能浏览、下载全文,仅有7种期刊提供免费OA服务;文章浏览、下载格式以PDF为主,有11种,7种刊物可在线阅读HTML格式,6种期刊兼具PDF、HTML两种浏览格式。

3. 少数期刊门户网站推行文章传播相关服务。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站点间共享内容的简易方式。从表2可知,本研究中有5种期刊已开通RSS服务,用户可订阅期刊的最新录用文章、当期/下期目录和栏目,在客户端借助支持RSS的聚合工具软件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此外,有5种期刊设有Email-Alert服务,可根据用户订阅自动发送个性化需求栏目论文、预出版论文、当期目录等;有2种期刊设有文章分享至社交平台的功能、3种期刊设有相关文章推荐阅读服务。个别期刊网站还开设了淘宝店、微店或开通了在线购买支付业务。

(三)广东省人文社科核心期刊采用数字出版新方法情况

1.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处于应用探索阶段,服务功能与期刊门户网站基本重复。表2显示,有12种期刊开通了微信订阅号,4种期刊开通了微信服务号,这些期刊微信公众号功能包括信息推送、稿件查询、过刊全文浏览等。(1)信息推送服务:正常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基本都按期推送期刊最新目录;大多微信公众平台以提供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DOI码等论文信息推送精选论文,有些期刊还提供图表等关键内容,如《公共行政评论》《广东社会科学》《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还推送精选文章语音版;还有些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全文,如《学术研究》提供HTML全文,《现代外语》提供图片形式的PDF全文,《华文文学》有3期还提供了语音版内容。此外,信息推送内容还包括期刊动态、行业动态、学科领域学术进展等资讯。(2)稿件查询:3种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体育学刊》)有稿件查询功能,作者可以实时获悉稿件处理动态。(3)过刊全文浏览:6种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公共行政评论》《广东社会科学》《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方经济》《体育学刊》)具备过刊全文浏览功能,浏览方式分为链接到期刊门户网站或数据库浏览、微信直接展示以及注册登录或付费浏览(《公共行政评论》)。其中,《广东社会科学》《南方经济》以整期电子版PDF浏览。(4)其它功能服务:《公共行政评论》和《华文文学》在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了微店及支付功能。

2.数字出版新方法应用滞后。《产经评论》等9种期刊(如表1所示)实行了中国知网网络首发,以录用、初步定稿或已定稿单篇或整期的形式通过中国知网平台优先出版。《产经评论》等10种刊物(如表1所示)为每篇论文分配全球唯一的DOI码,为互联网优先出版打下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期刊传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二维码作为纸质版和数字化产品的纽带,能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渠道和更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但目前广东省24种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均未采用期刊二维码或文章二维码,也没有采用作者投稿身份识别码(ORCID),调查也未见有期刊APP应用。

三、广东省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评价与展望

(一)广东省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评价

数字化背景下广东省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积极进行媒体融合发展探索。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广东省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与国内大型期刊数据库合作紧密;有22种期刊建有门户网站,占比91.67%,基本能实现期刊动态宣传、期刊内容数字化、读者在线查阅下载文章等功能,对提升期刊的出版管理水平、加快出版速度具有积极作用;15种期刊采用数字采编系统,占比62.5%,实现作者在线投稿查稿、编辑在线处理稿件、期刊在线管理经营等功能;16种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但服务功能与期刊门户网站基本重复,须加强期刊内容的“微”传播,精确推送优选文章以及增强与读者的沟通互动。期刊数据库、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构成了以开放的公共学术平台为形式的媒体融合,这种“期刊数据库+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的模式是当前广东省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其优势在于融合门槛较低,路径较清晰,操作简单易行,但这种媒体融合发展模式较为单一,重复、模仿现象明显,融合发展的程度较低,融合方式相对松散,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形似”而非“神似”[4]。而且这种“独善其身”的融合模式,无法打破传统期刊自身资源的界限。目前,广东省尚缺乏规模较大并确定自身特色融合模式的人文社科期刊出版产业集团,广东省人文社科期刊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二)展 望

媒体融合是一场“自我革命”,人文社科期刊作为传播最新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特殊载体,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媒体融合为抓手構建专属新媒体平台,创新经营运作,探索体现自身特色的期刊融合发展之路[7]。广东省人文社科期刊发展应致力于以下方面: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优化信息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融合各类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推动新兴业务形态与传统形态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入融合;加快技术与价值的融合,打造形式上深度融合、全面转型,内容上具有学术价值、理论价值、人文价值、传播价值及受众价值的价值融合模式的人文社科期刊[2];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和服务形式,通过创造性思维、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8]。

参考文献:

[1]赵银平.这项“紧迫课题”,习近平因势而谋[EB/OL].http://www.ccps.gov.cn/zl/qmtsdhmtrhfz/201901/t20190130_128981.shtml, 2019-01-29.

[2]康培培.当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J].中国出版,2016(23):39-41.

[3]战炤磊.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综合动因与提升路径[J].中国编辑,2020(1):50-55.

[4]丁红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出版的现状分析[J].新闻传播,2019(20):63-64.

[5]赵慧君.不同类别期刊媒体融合路径初探[J].出版广角,2019(24):19-21.

[6]史拴拴.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J].新媒体研究,2018,4(20):90-92.

[7]王顺善,李敏.媒体融合下的学术期刊创新发展路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 (6) :87-92.

[8]杨怀玫.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品牌延伸与再造[J].肇庆学院学报,2019,40(6):92-95.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媒体融合微信
微信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