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颖
摘要:二十世纪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都不可避免的产生了重要变革,中西方的美术也反映了这个时代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在这些作品中,通过多角度对“人”的刻 画,对艺术精神中所隐含的无穷魅力进行了探索与追求。二十世纪的美术开辟了艺术的新领域,开启了新的视觉篇章。
关键词:西方;中国;人;主体精神
一、西方
1、二战前:现代主义
西方现当代艺术,其一为二十世纪初至1945年二战结束的美术,被称为现代主义,此时的画坛流行“绘画不做自然的奴仆”、“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拒绝古典主义学院派的主张,追求表现自我,“注重用形式表达思想”,强调人自身的创造价值,产生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
《阿维农少女》是毕加索第一幅具有立体主义特征的作品,通过描绘巴塞罗那阿维农街的妓女,表现关于性、生命本能、死亡的威胁和原始主义的主题。画面上分隔开的块面组合是五个裸女形象。中间两个裸女看上去比较宁静,女人体依然参照传统艺术中理想化的斜倚维纳斯的造型。她们的身体似乎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从画中看到身体的部位,原本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才能看到,此时传统绘画中的空间和结构完全不存在了,西方传统古典美与和谐理念被彻底背离,展现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新的表现方式。毕加索通过在画面上增加时间维度和多绘画空间,开辟了视觉上的创新,同时也标志着现代艺术的开端。
2、二战后:后现代主义
二战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此时的美术从之前的极端的自我转向相对的客观,由个体制作转为大量生产,主张艺术平民化,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产生了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观念艺术、新表现主义等流派。
《玛丽莲梦露双折画》,是安迪沃霍在这位好莱坞女星自杀后创作的。他捕捉到了当时媒体的狂热气氛,用消费社会常见的展示方式客观地呈现了这一事件的悲剧性。沃霍选择了玛丽莲梦露的一张宣传照片,它并不反映这个好莱坞女影星本人的性格特征,对于观众来说,这只是一个招牌,一张面具,好莱坞这个大工厂生产的一件标准产品。这张双折画的一半是金色、光彩照人的梦露,而另一半是黑白的,模糊不清的梦露,一半在消费主义的光环下,一半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
《我爱美利坚,美利坚爱我》,是博伊斯的个人行为艺术表演。他身裹毡布,揣着一个手电,露出一根拐杖,与一只荒野狼共处一室,与狼相互窥视,时不时敲打脖子上的三角铁。三天后他还是身裹毡布离开。符号的力量在这件作品中被高度集中地运用,显现出独具魅力的宗教活动,在与传统概念中神圣动物接触中,寻找动物和人可能有的交融点。博伊斯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希望每个人都释放自己的艺术创造力,让艺术创作成为一个改变社会的行为。为此他创造了一种被称为“社会雕塑”(行动雕塑)的行为艺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的艺术,被称为当代艺术时期,它在上一时期美术特点的基础上融入了政治因素,关注身份、性别、种族等问题,产生了新表现主义、新具象艺术、女性主义、多媒体艺术等流派。
《晚餐》是朱迪芝加哥最著名的作品,她把39位值得纪念的女人安排在三角形餐桌的荣誉席位上,每边13人,与《新约圣经》中最后晚餐的人数相同,仿佛是女性主义的最后晚餐。在《晚餐》中央的白色瓷砖地面上,刻有另外999位有成就的女人的名字,象征着这39位晚餐嘉宾的荣誉建立在其他女人的成就之上。每个位置前都有一套相同的餐具和酒杯。在巨大瓷盘、餐巾上描绘着与每个人独特的生平事迹和文化贡献相匹配的图像。每个盘子都刻有蝴蝶和女性特征的图案,象征着女性的性别权利和自由。每一块餐巾布上都用刺绣、针织、玻璃珠、拼贴等女性擅长的传统装饰技巧来装饰,以显示女性特征,突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和成就。朱迪芝加哥希望建立起对女人和女性艺术的尊重,创造出一种新的、能够表达女性自身经验的艺术。
《挂着狮子图挂毯的憨梦》,画面上是十足肥硕的身躯,是毫无骨感的肉体,而这样的肉体紧密地将多个身体局部联接在一起,拓展了原有的体验,甚至否定了原有体验。这样硕大的体型可以使人想象到一切壮观的东西,比如火山口,比如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佛洛依德是新具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以冷静和犀利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对象,描绘周围亲近人物的裸体形象,兼具摄影似的特写镜头与古典美学。
二、中国
1、1840——1949:近现代美术
自1840年中国封建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解体,封建统治日趋崩溃,文学艺术不再受其操控和影响,美术的新生机由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带来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美术取代了以往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美术。沿海城市的出现与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促进了新美术市场的形成,出现了上海画派、岭南画派,中国画学研究会等新美术。
《酸寒尉像》融合了传统的没骨画法,造型上又参考了西洋画,笔墨简逸放纵,设色淡雅,浅描淡染,轻松而又活泼,颇有水彩画的意味。其肖像画,即渊源于其父民间写真术,又继承了曾波臣一派先画墨骨然后敷彩的画法。思想内容通俗易懂、清晰明确,反映出他的朴素情感。任伯年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清末中国社会发生变动后,文人画与民间美术日益结合,市民阶级对绘画的审美要求更为雅俗共赏。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生发出对美术变革的要求。美术逐渐走向为人民服务、争取人民解放的革命美术的道路。为了宣传抗战的需要,无论是何种派别或持何种艺术观点,美术家都自觉地以为抗战和救亡做贡献為己任为首要任务,因此美术作品均采用写实的手法宣传抗战。
蒋兆和《流民图》,是1942年至1943年创作的巨幅长卷。这幅画卷由右至左,起始是一位拄棍的沧桑老人,他身边还有一位奄奄一息的卧地老者,被一个牵驴人和三位妇女围着,手足无措。再往左,是抱锄的青年农民和他的家眷,母亲抱着她死去小女儿,老人在空袭中捂着耳朵,妇女、儿童抱在一起,望向天空。《流民图》约26米,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表现出各阶层的惊恐、愤怒、无奈、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的痛苦。
滑田友《轰炸》,是滑田友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法国创作的。1937年,他听到上海、南京被炸的消息后,在巴黎开始创作构思《轰炸》。1939年完成立体构图稿。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入侵巴黎时,他将图稿藏在地下室煤堆中。该雕塑1946年完成,从雕塑艺术的角度看,一个母亲怀抱婴儿,拉着一个幼童的状态,大胆地用倾斜的人体构成视觉上的冲击,同时又将人物对恐惧的反应表现的恰到好处,让观众对人物所处的危险境地产生出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这三个人物年龄不同,动势不同,表情也不同,但同时都表现出他们在敌机轰炸下的惊恐、害怕的心理活动,揭露了战争对中国人民的残酷伤害。从这件作品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到雕塑家比较注重对中国传统雕塑造型特色的把握,单纯、质朴、概括、深沉。《轰炸》是在提炼取舍中既不失西方写实精髓,又强调中国神韵的创作。
2、1949年建国后:中国现代美术
建国后,文艺界开展了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的谈论和思考,明确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社会现实主义文艺观,这样的观念方法使得美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历史作品创作模式。
董希文《开国大典》,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该作品采用写实手法,又大胆进行了艺术加工,没有严格按照西方写实绘画的要求,强化了画面主题和整体的需要,适用于广大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与抒情性,是具有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家级的公共艺术,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汇聚了一大批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文史专家、建筑家、艺术家,代表了新中国纪念性建筑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人民英雄纪念碑》树立于北京天安门的广场中心,庄重雄伟,具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共有8块浮雕,分别是:《虎门销烟》、《太平天国》、《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长江》,创作者有曾竹韶、董希文、滑田友、吴作人、王临乙、严涵、刘开渠等。
“文革”结束后,一些美术作品从原来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脱离,逐步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转而描绘大时代里普通人的命运,这个平凡的世界开始被艺术家们重新审视与探索。种种迹象表明,一个“人”时代已经开始,对国家符号的崇拜逐渐削弱,艺术家们发自内心地转向了对于普通社会人生百态的关注。
罗中立《父亲》,吸收了超级写实主义的手法,这是60年代西方流行的绘画方式。“父亲”的形象被放大描绘,表现中国农民的艰辛与勤劳。画中人物头裹白布,双手端着水碗,“父亲”的脸由于常年阳光照射,满脸黝黑,脸上的皱纹深似刀刻,眉弓上的汗珠清晰欲滴,眉弓凸出,眼窝深陷,眼睛因阳光照射几乎睁不开,鼻梁高挺,鼻翼宽厚,还有鼻梁右侧粗黑大颗的苦命痣,门牙仅剩一颗,嘴半张,干裂的唇与端着的水,形成呼应,似乎这老人刚经过一阵辛苦的劳作,口干舌燥,正想端着水喝。背景用金黄呈现土地原色,画面的空间感加强,体现了纯朴憨厚的普通农民形象。
陈丹青《西藏组画》,受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油画影响,放弃了当时流行的强调主题性和思想性的做法,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描绘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藏民不再是载歌载舞的宣传符号,民族其更为内在的精神空间,是以一种相当纯正的油画语言表达,呈现出一种深沉、厚重的文化载体。《牧羊人》描绘了一对拥抱的情侣,男人仅露背影,右手裸露在外,强悍有力,女人面露羞涩,动作笨拙,呈现可亲可信的日常生活,非常态的元素赋予整幅画面呈现与众不同的美感,语言转换自然清新,又恰到好处。
“85新潮”可看作西方艺术植入现代中国的典型现象,这时中国美术试图学习西方现代哲学和先锋派艺术,试图将中国的思想精神和艺术提高到现代的世界水平,其实质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人内在思维的深度挖掘,是猛烈反叛艺术长期作为政治化、工具化和实用化的外在反映。
张培力《仲夏的泳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保持半具象半抽象的形式,几何形的色块与泳池之外大块面单色背景,让整幅画面充满了异度空间感。有异于现实生活的新空间被艺术家在画面中创造了,他们将现实冷漠化,表达一种忧郁和沉思的情绪。
总结
《阿维农少女》打破了传统绘画空间,冲破了时间的维度;《玛丽莲梦露双折画》用商业手段引导美学思想,暗示着艺术品画廊与艺术市场之间的关系;《我爱美利坚,美利坚爱我》用全身动作表现意识和精神;《晚餐》用新的表达方式,突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和成就;《挂着狮子图挂毯的憨梦》在传统绘画的回归中寻找到新语言。
《酸寒尉像》符合市民阶级的审美需求;《流民图》和《轰炸》用绘画和雕塑的方式,明确了抗战美术的服务对象和发展方向;《开国大典》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以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语言表达大型历史场面;《父亲》和《西藏组画》以现实主义精神对传统风格重新梳理;《仲夏的泳者》用冷峻的色块,表现对现实的冷漠和内敛的精神气质。
中西方均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不同时期人的主体精神,这是艺术家们观念物化的结果,同时也展现出艺术精神中所隐含的无穷魅力。
參考文献:
[1]《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中国美术史教研室 编著
[2]《外国美术简史》(增订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 外国美术史教研室 编著
[3]《外国美术史》李建群 邵亦杨 主编
作者简介:应颖(1984.8—)女,民族:汉,籍贯:浙江宁波,毕业学校:中央美术学院(2007级硕士),职称: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材料与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