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喂养方式对重症肺炎预后分析

2020-12-28 17:38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517000梁阳娣陈远平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营养液胃肠重症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517000)梁阳娣 陈远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ICU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患者,纳入患者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1];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入选患者随机分为间断喂养组和持续喂养组各30例。间断喂养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5.28±5.73)岁。持续喂养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4.79±5.69)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敏感抗生素、呼吸机支持、液体复苏、维持内环境等规范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两组患者营养需要量均按照每日25kcal/(kg.d)给予热能,按第1天给予所需总热量的50%,第2天75%,第3天80%~100%的序贯性原则进行。持续喂养组使用输液管在近胃端连接恒温器,后再连接输液泵进行输入营养液(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12),开始时输入速度为每小时40~60ml,后续调整增加至每小时80ml,3天之后增加至100~120mL之间,并且使营养液注入时保持温度约为38℃;间断喂养组则选择50ml注射器把营养液分次注入患者的胃管,每次注入量为200~250ml之间,每天4~6次,所注入的营养液温度保持约为38℃[2],在无禁忌的情况下,两组患者的床头可以抬高30度~45度间,连续观察10天。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于喂养治疗开始次日、第10天清晨空腹采血4ml检测血清前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评价营养状况。记录两组患者期间胃管堵塞、反流误吸、腹泻、感染等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分析,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状态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营养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均有所改善,持续喂养组的前蛋白(211.6±10.7)mg/L、(37.8±2.2)g/L、(101.1±2.8)g/L,优于间断喂养组(201.5±13.8)mg/L、(36.5±3.3)g/L、(96.2±3.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比较 间断喂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持续喂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持续喂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间断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疗效比较 间断喂养组患者总有效为73.33%,持续喂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为93.33%,持续喂养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间断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从文中所得数据可看出,连续治疗10天后,持续喂养组患者在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及其他疗效方面均优越于间断喂养组,同时两组并发症均较轻,仅予简单处理即可迅速缓解,均未明显影响病情。此结果提示,在重症肺炎患者中采用持续喂养方式进行营养支持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分析其原因,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间断喂养符合肠胃道的生理特点和运动规律,能够建立胃肠激素的生理分泌模式,形成消化吸收的生理环境,减少胃内细菌数量,防治肠道细菌移位,但单次营养液输注量较大且快,容易造成胃膨胀,导致患者的食管括约肌发生松弛,这是造成堵管及反流主要原因;持续喂养虽然没有间断喂养时胃肠激素周期性的波动,却能维持胰岛素、胃泌素及其他胃肠激素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有利于患者对营养进行吸收,而且持续喂养输注速度慢、流量少,可有效避免胃肠道急速扩张,能明显减少发生误吸、腹泻等并发症。其次重症肺炎常需要机械通气,而机械通气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内脏缺血,导致胃肠运动减少、排空时间延长,甚至出现肠道内微生物和毒素迅速增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此时如采用间断喂养势必加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影响营养支持效果。

总之,相较于间断喂养,采用持续喂养方式治疗重症肺炎患者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和营养状态,还可降低并发生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营养液胃肠重症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阳台生菜品质的影响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CELSS中营养液循环利用应用实例
食用菌追肥谨记“两适两要”
空腹
食用菌生长后期管理技巧
胃肠病糊上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