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黄白痢主要发生于哺乳期仔猪,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会导致仔猪育成率的降低,进而对养猪效益造成较大的影响。
1.1 母猪饲养管理不当 母猪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仔猪黄白痢的发生与否,在日常饲养过程中没有合理配制日粮,突然改变补饲饲料,补饲饲料供给不到位等,都容易导致母猪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使其机体无法合成充足的蛋白质,因其乳汁浓度过高或者过低而影响仔猪泌乳后的抵抗力。另外,圈舍内过于阴暗潮湿、缺乏良好的卫生条件、饮水不清洁、转群等各种因素均可诱发仔猪黄白痢,或者导致该病病情的加重。
1.2 仔猪生理特点 仔猪普遍缺乏完善的机体调节能力,同时其胃腺并没有完全发育,并不具备足够的胃酸分泌能力,导致病菌常常在其胃肠道内进行大量繁殖,引起消化机能紊乱,在仔猪泌乳后,迅速将乳糜分解为有害物质并对肠道黏膜造成严重的刺激。此外,夏季普遍高温闷热,冬季天气剧变,圈舍缺乏良好的保暖条件,极容易诱发仔猪黄白痢。
1.3 母猪胎次 母猪胎次的多少也决定着仔猪黄白痢的发生率。母猪胎次越少,仔猪越容易发生黄白痢,同时其死亡率越高;母猪胎次越多,仔猪黄白痢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较低,但是需要注意,如果母猪胎次过高,仔猪也容易发生黄白痢。
1.4 母猪带菌 在猪只的肠道内,大肠杆菌作为一种正常的菌群绝大多数为益生菌,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量的致病菌,这些致病菌常常随着猪只的粪便而排出环境到当中,导致圈舍、母猪的体表以及乳头等受到污染,仔猪常常因啃舔被污染的圈舍地面、饲料或者母猪体表而导致该病的发生。另外,一些母猪在产后常常出现子宫内膜炎以及乳房炎、便秘以及高热等各种症状,导致其乳汁发生变性,仔猪一旦食入了这种乳汁,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导致其抵抗力的降低,进而引发黄白痢的发生。
1.5 未接种疫苗 一些养殖户对免疫接种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为妊娠母猪接种疫苗,而导致仔猪黄白痢的发生。
2.1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的潜伏期较短,仔猪常常在出生1d左右即突然发病并死亡,同时同窝仔猪也常常相继发病。仔猪在患病后,其所排出粪便呈稀糊状,颜色为黄色,同时伴随有明显的腥臭味,随着病情的不断加剧,仔猪下痢频率逐渐增加。仔猪肛门较为松弛,机体逐渐消瘦,存在严重的脱水问题,精神萎靡,无法吮乳,最终死亡。
2.2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病猪下痢症状较为突然,在发病初期仔猪排出类似于浆糊的粪便,接着粪便逐渐变稀并出现偏白色的下痢现象,粪便存在明显的腥臭味。仔猪体温以及食欲均不存在明显的异常,但是往往毛发杂乱、精神萎靡。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体型逐渐消瘦。绝大多数病猪1周以后即可痊愈,一些病猪在恢复以后可能出现复发现象,或者最终因虚弱而死亡。
3.1 预防措施
3.1.1 加强饲养管理 在日常饲养过程中,为母猪加强营养,对其饲料进行合理搭配,保证其营养均衡。及时对圈舍内存在的异物以及粪便等进行彻底的清扫,定期开展严格的消毒工作,对圈舍内的垫草及时更换,同时做好圈舍的通风以及保暖工作。母猪产仔以后,需要立即将初生仔猪置于保温箱内,避免其与母猪直接接触,此时迅速采用高锰酸钾溶液对母猪的体表、腹部以及乳头等清洗以及消毒,同时将头几把奶挤掉,再次消毒后才可为仔猪哺乳。在此过程中必须保证出生后的仔猪在1h内能够吮吸到初乳。另外,必须及时为分娩后的母猪做好圈舍卫生的清扫工作,加强其圈舍的保暖,使圈舍始终处于清洁干燥的状态,采用碘制剂进行带猪消毒。
3.1.2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在母猪产前,需要为其接种黄白痢疫苗,使母乳具备更高的母源抗体水平,进而帮助仔猪获取被动免疫。另外,还可以将痢特灵、痢菌净等药物加入到母猪的饲料当中,以获得良好的仔猪黄白痢预防效果。
3.1.3 药物预防 仔猪出生后3~6h,需要为其肌肉注射0.5ml的土霉素,口服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在仔猪出生后1~2d,为其肌肉注射1~2ml牲血素,以防仔猪因缺铁而出现贫血症。
3.1.4 提早补饲 在仔猪出生后7~10d,采用磨碎炒熟的玉米或者豆类来诱导仔猪使其采食,同时为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
3.2 治疗方法 将75g胡黄连、50g黄柏以及白头翁、30g龙胆草加500mL水后进行煎煮直至100mL,3次/d灌服,每次3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