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常态下的规模化猪场健康管理体系建设的探讨

2020-12-28 13:42
兽医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后备养猪猪瘟

1 非洲猪瘟后中国养猪业的变化与机遇

非洲猪瘟从2019年的普遍性发生到2020年的“点状”或“区域性”发生,定点清除技术逐渐成熟,疫情变得可防可控。而猪价比较高,利润比较大,这也给复产和防控疫情带来了极大的信心。除此之外,养猪产业迎来了百年不遇的盈利黄金期,高盈利期超过12个月,虽然自10月初迎来了低谷期,但是下一次将是大集团之间的成本博弈。国家也从土地、资金、政策、技术宣导等各角度促进养猪产业的复产、保供,全行业空前重视猪场的生物安全、猪场的设计、环境控制、非特异免疫等要素,超级规模猪肉生产综合体诞生。养猪产业快速的集中化,TOP 50的集团化养猪企业将主导中国养猪的存栏与出栏量。但是养猪产业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紧缺,人才的招聘与复制是全行业的挑战,所以行业技术流程与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标准化、模块化。

各地母猪存栏量、国际贸易、新冠疫情、疾病防控效果、非洲猪瘟疫苗质量等多重因素都会影响养猪产业的盈利周期,所以各企业必须在盈利期下降之前准备足够的资金池,以调整好猪场的生产管理与健康管理。高健康、高遗传潜能、适龄的后备母猪非常短缺,给后期的猪场管理埋下隐患。整体而言,非洲猪瘟给行业的产业升级、人才结构调整等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所以要认真面对。健康后备猪供应、成熟的团队与生物安全升级与执行的企业复产成功概率很大,生物安全体系、健康监控体系、紧急处置流程与团队协作是抗非的关键。生物安全依然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育种体系与猪群健康管理体系重建将成为各养猪企业工作的重点。并且,农业农村部第194号公告已经规定了:禁止使用12种促生长药物饲料添加剂,如金霉素、杆菌肽锌、阿维拉霉素等,可见非瘟和限抗对养猪行业产生了双重压力。

2 非洲猪瘟对中国养猪健康管理体系的挑战

在非瘟疫情下,生物安全与生产管理需要协同发展,管理团队、兽医、生产团队必须协同作战,健康管理或生物安全成为养猪企业日常管理的重点,产业规模化、职业化,兽医健康团队的配置与岗位职责增加。但是人员培养速度跟不上养殖规模的扩张速度,导致“一人难求”的情况出现,而生物安全不断升级带来的操作繁琐,需要保证简洁、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执行落地,并且生物安全不断升级后,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防疫成本。所以,如何在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对生物方案防控做减法,在内部生物安全防交叉感染的要求下,生产管理工作如何有效开展,疫苗免疫策略如何调整,在饲料禁抗政策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用药保健与种猪群净化、疾病驯化等措施提升猪群整体的健康度,都是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除此之外,很多基础群常规性重要疫苗,如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等漏免、推迟免疫、减少免疫频次,所以不敢确保能提供有效的保护力;从超体重大日龄三元肥母猪中挑选的后备母猪的健康度与免疫力水平均不佳,所以如何做好后备母猪的健康与配种管理,如何将非瘟下的健康管理体系Sops化,并培训、监督、检查到位,也成为接下来的挑战中应该尽快解决的问题。

3 健康管理团队的建设

3.1 兽医岗位的配置与岗位职责设定

面对很多需要验证的新方案,事业部兽医团队增设研究与临床验证岗位,应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不能盲从,毕竟大集团也会犯错误;母猪场与育肥场的兽医区分配置,应该强化专业性,减少人员交叉感染;猪场与兽医进行“人与场的定编”,因猪群大、风险大,驻场兽医将成为常态;兽医需要具备组织能力、权威性,特别是在紧急事情的处置上;驻场兽医应该强化生产管理、人员培训职责,将兽医岗与品控岗位结合;兽医团队应具备人才输出与岗位轮训的功能;大型集团的兽医体系应该建立研究岗、技术与方案建立岗位、培训岗位及执行岗位,可以用不同教育层面的兽医来担任,降低岗位的难度。

3.2 核心岗位的招聘与培训

主要招聘有兽医教育背景、有工作激情的员工,主要培训其生产、健康管理,沟通、演讲与培训技巧,实验设计与科学验证等方面。而在实践方面需要严格依照Sops执行,参与简单案例的诊断与处置,接受复杂案例的复盘学习,以传帮带形式接受复杂案例教学及验证试验的跟踪。需要其总结临床案例,固化实践经验,然后依据复盘与总结,优化方案,再重新启动培训。

4 生物安全策略的升级

在非洲猪瘟传播中,各种传播途径的风险由低到高分别为饲料、空气、有害动物、物料进场、车辆人员等、活猪、病猪及精液。而规避风险主要依靠生物安全措施,如隔离、过滤、灭活、清洗、干燥、管理制度等。

猪场生物安全重点工作分为场外生物安全和场内生物安全。场外生物安全是猪群是否会感染的关键。场外生物安全包括人员管控,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猪场;运输工具管控,要建立自己的洗消站、洗消点,建立规范化的运输车辆清洗消毒系统,禁止所有可能受到污染的物资进入猪场;控制引种,应减少或者不引种,即使要引种也要从没有疫情的地区引种,并做好隔离等工作;饲料控制,采取烘干、高温制粒等技术对受污染的饲料等进行处理,消除潜在的污染源;环境控制,要定期对猪场及周边道路环境进行消毒,酸化已被污染的水源、使用过滤膜过滤被污染的空气等。

场内生物安全是疫病发生时紧急处置是否能成功的关键。首先要防止猪只间的接触传播;在猪场内的人员进出不同猪舍要进行淋浴消毒,衣物、鞋也要消毒;还要防止粪污、蚊虫、鸟、饮水、饲料等传播病原。

母猪场新建及改造方案也同样重要,母猪场应该分区建设,每栋分左右两个区,每个区由妊娠区+产房组成。每栋单元设置仔猪出场通道,后备猪进妊娠舍通道,淘汰猪出场通道,病死猪要单独通道运出场外,且与场外的料车通道不能交叉。猪舍要使用双料塔,定期对料塔进行清理。总之,要合理布局规划,保证最大程度的避免污染。

除了上述所说的关于对人员、物资、动物、饮水、饲料的管理以外,还要制定其他生物安全制度,包括临床监控+实验室监控制度,重大疫情上报制度,还有生物安全审查—修订—培训制度。

5 生产管理与饲养管理策略

育种体系的重构。在满足母猪存栏目标的情况下,开始利用优秀的种猪基因替换原有的,预计2022年之后,健康管理与成本管理将成为核心竞争点。而为了降低引种风险,母猪群将进行闭群生产,内部匹配繁育体系,这样就降低了二元母猪外部引种的频次,高遗传潜能、高健康的精液将成为改善遗传性能的重要途径。

通过后备母猪日龄控制、激素控制等策略,可以实现入群后备母猪的批次化、均衡化,减少或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生产操作,如:妊娠前期、妊娠后期、妊娠期的转群,设立专门配种期等,对仔猪的3日龄操作及断奶仔猪免疫等,疫苗的联合免疫等,诱导公猪入栏查情,需每日采样确认公猪的带毒状态等。

要想实现上述理想化的状态,首先需要每个饲养人员必须具备异常的鉴别能力。其次,场长必须具备健康管理的知识与能力,重点强化外围的生物安全管控。对于2000头以上规模猪场,需要在场内配备专职兽医一名,负责生物安全审计、异常情况诊断与处置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免疫营养,通过营养性措施,提升其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提供猪群所需要的环境,降低应激等。

6 免疫与用药策略的思考

6.1 免疫策略

猪瘟、伪狂犬、口蹄疫、乙脑、细小病毒等均有良好的疫苗,所以选择高效疫苗,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联合免疫,减少免疫次数是关键;蓝耳病、PEDV等,仅通过疫苗依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需要做好后备母猪的净化工作,如后备母猪猪舍的管理、驯化后的排毒控制等;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重点在于对蓝耳病的控制,尽量不免疫;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预防,关键在于对后备母猪的管理,控制通风与温差,多数疫苗效果不佳;大肠杆菌、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流感等,可以通过免疫来控制,也可以通过其它措施解决;至于非洲猪瘟,需要等待经过官方验证的安全、有效的疫苗上市。

6.2 用药策略

金霉素、杆菌肽锌、阿维拉霉素等药物的禁止使用,可能导致呼吸道、消化道及魏氏梭菌等细菌性疾病发生。所以要严格执行休药期管理,建立临床观察与个体治疗制度,减少群体性给药,并探索种猪群精准的个体给药方式,建立兽医处方制度,开具饲料处方料。饮水给药、长效性注射给药将逐渐成为主流,减少不必要的常规性用药频次。通过蓝耳病控制、环境控制、后备母猪驯化、种猪群病原净化等措施,避免细菌性疾病的给药,最后逐渐探索替代抗生素的给药措施。

7 总结

非洲猪瘟已经开始改变中国养殖业的格局分布,规模化、集团化成为趋势;规模化猪场健康管理体系的重点是严谨、敬业的兽医团队的培养、Sops的建立、全体系对方案的理解及团队协作等;生物安全得到空前的重视,包括区域化生物安全和场内外生物安全。需要注意的是后备母猪的引种、卖猪。车辆管理及物资进场是常见的生物安全风险点。在饲养管理方面,后备母猪的管理是重点,应该执行批次化生产,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操作,减少应激,达到提升群体免疫力的作用;疫苗免疫方面,应尽量联合免疫,利用高品质疫苗,降低免疫次数;还应该强化后备母猪驯化管理,对后备母猪的疾病净化。最后,猪群育种体系建设、健康管理与智能化建设将成为规模化猪场首要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如有出入,以专家本人意见为准。)

猜你喜欢
后备养猪猪瘟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养猪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