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赟,严文允,李茹超,周文静,郭 羽,高 丽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030619)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黄芪入药历史悠久,为临床中最为常用的中草药之一。《神农本草经》谓:“(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1]《名医别录·卷第二》谓:“(黄芪)无毒。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2]
黄芪作为补气的上品,有“补气之长”之称,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为众多书籍所记载,但少有谈及黄芪利水消肿的功效。《中药学》曰:“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谓:“(黄芪)甘,微温。入肺、脾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4]均记载黄芪有利水(尿)消肿的功效,故对黄芪利水消肿功效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如下。
黄芪治疗水肿,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共有两张方子用到黄芪,一为防己黄芪汤治疗风水、风湿。《金匮要略·痉湿暍病》曰:“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另外一张为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水气病》曰:“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也有学者提出黄芪治疗水肿病,以防己黄芪汤为个例,主要针对风湿、风水之证,黄芪的作用主要是使水湿之邪从皮表而解,且作为防己的辅佐药物,认为黄芪可利水消肿,还值得探讨[5]。
日本人吉益东洞(1702-1773年)所著《药征》直言“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又旁治身体肿或不仁者”,首先明确提出黄芪有利水消肿的作用[6]。清代医家陆以湉所著《冷庐医话》(成书于公元1858年)记载了清代名医许珊林的几则妙用黄芪治水肿的验案。案中描述患者“忽患肿胀,自顶至踵,大倍常时,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危在旦夕……令用生黄芪四两,糯米一酒盅,煎一大碗,用小匙逐渐呷服,服至盏许,气喘稍平,即于一时间服尽,移时小便大通,溺器更易三次,肿亦稍消……后服黄芪至数斤,脚面之肿全消而愈。”[7]张锡纯(1860-1933年)《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解》明确提出:“黄芪……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书中附有3例验案[8]。后有多位近现代医家受《冷庐医话》的启发,用黄芪粥治疗水肿。如近代浙江名医范文甫以生黄芪120 g煮糯米成粥服之治产后虚肿[9]。岳美中在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启发下,用治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乃本着陆以湉《冷庐医话》中所载黄芪粥加味成一方:生黄芪30 g,生薏苡仁30 g,赤小豆15 g,鸡内金(为细末)9 g,金橘饼2枚,糯米30 g。……此方对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存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尿蛋白亦有效……我用此方曾治愈小儿慢性肾炎迁延不愈者数例,内有尿毒症前期症2例。成人服此,在掌握了辨证论治的法则下,使用得当,亦能收到满意疗效。”[10]
黄芪利尿消肿的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无论是单味药还是配合其他药物,往往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单味用药方式有黄芪水煎剂、黄芪注射液、黄芪颗粒等,复方则一般多用黄芪配伍防己、白术、薏苡仁等。临床应用以联合用药或复方的形式为多。
2.1.1 单味药研究 桂定坤等[11]研究证实黄芪水提物(1 g/kg)能显著促进健康人尿中Na+和Cl-的排泄,2 h达高峰,4 h作用基本消失,比服用安慰剂者提前0.5 h,且持续时间更长,认为其机制可能与黄芪水提物能促进心房利钠肽(ANP)的分泌及增加肾脏ANP的敏感性有关;同时发现服用黄芪水提物后平均动脉压和肌酐清除率无明显改变,认为黄芪不是通过“压力-利尿”机制而发挥作用;通过检测血浆黄芪甲苷的含量,发现黄芪甲苷水平与尿钠排泄量无相关性,且黄芪甲苷达高峰的时间(1 h)与尿钠达高峰的时间不一致,认为黄芪甲苷可能不是黄芪排钠利尿的有效成分。葛保民等[12]临床研究发现,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加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20 mL/d,同时进行保肝、利尿、支持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伴腹水患者肾功能。张璇等[13]临床研究发现,大剂量黄芪注射液(60 mL)合当归芍药散治疗肾性水肿疗效确切,36例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量、血肌酐、尿素氮、血钠离子、血尿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24 h尿量、血浆白蛋白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呋塞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2 复方研究 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水肿,适用范围较广,不论是由心脏、肾脏或其他脏腑疾患所引起的水肿,凡是属气虚类型的,用之加减大多有效。曹广海等[14]临床研究证实,黄芪能够明显缓解水肿症状,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肾功能,安全性较高。林杰[15]在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期,临床总有效率(96.7%)明显优于对照组(73.3%)。高波伟[16]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肾损害水肿50例,治疗后患者尿量明显增加,尿素氮、血尿酸、血肌酐明显降低。王乾等[17]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慢性肾炎30例,疗效显著。张晓明等[18]在西医强心利尿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心源性水肿24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何勇[19]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呋塞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现代很多医生认为黄芪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在临床上用黄芪为主药加减治疗水肿。如刘立昌[20]认为黄芪利水消肿功效卓著,可广泛用于水肿的治疗,且对黄芪的使用提出了:一宜生用,不可炙用;二宜量大,不少于50 g;三宜守方长期服用。雷根平[21]认为黄芪用量90~120 g有明显降糖、利尿、消肿、消蛋白的作用。徐春军[22]临床应用大剂量生黄芪(80~100 g)补气利水,配伍当归生血,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明显。
2.2.1 药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单用,如黄芪水提液、黄芪注射液等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与呋塞米作用相当,且作用更加持久而稳定。李森等[23]研究证明,黄芪高(10 g/kg)、中(5 g/kg)剂量对盐水负荷模型大鼠有显著的利尿作用,作用较阳性对照药(呋塞米)持久而稳定,且对电解质的影响较小,不易造成电解质紊乱,在高剂量、长疗程的治疗中较为适用。张永娜等[24]实验研究发现,黄芪注射液高(10 g/kg)、中(5 g/kg)剂量可明显增加盐水负荷模型大鼠的尿量,可能是黄芪注射液增加了血中ANP和减少了醛固酮(ADL)的分泌,进而促进了尿液中Na+、Cl-的排泄。孟祥艳等[25]实验发现,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2 g/kg)可以明显增加庆大霉素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大鼠尿量,同时对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也有明显改善。桂定坤等[26-27]实验研究证明,黄芪水提物(10 g/kg)能显著增加阿霉素肾病大鼠Na+和Cl-的排泄,对血浆和肾组织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无明显影响,其机制可能与黄芪水提液抑制了ANP-cGMP信号通路的下游关键酶磷酸二酯酶5(PDE5)蛋白及mRNA的表达有关。
2.2.2 药效及其物质基础研究 黄芪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多糖、皂苷、黄酮类化合物。有学者对黄芪利尿消肿的有效部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认为黄芪乙酸乙酯部位含较多中等极性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明显提高小鼠的排尿量,是黄芪利尿消肿的物质基础。林妮等[28]研究表明,黄芪水提液乙酸乙酯组分和正丁醇组分对小鼠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尿液中Na+、Cl-的排泄,显著降低Na-K-ATP酶的活性,认为黄芪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其物质基础应该为乙酸乙酯组分和正丁醇组分。刘小花等[29]研究发现黄芪乙酸乙酯部位利尿作用最为明显,后对不同产地的10批黄芪药材乙酸乙酯部位进行HPLC指纹图谱研究,采用灰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指纹图谱和药效之间的关系,表明指纹图谱中各个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与利尿作用具有一定关联(关联度>0.60),黄芪乙酸乙酯部位的利尿作用是其内“化学成分群”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利尿作用最大的是芒柄花素。
另有学者认为,黄芪中的黄芪多糖、皂苷类化合物也可能是黄芪利水的物质基础。赵文晓等[30-31]发现黄芪及拆分组分可通过调节水转运、蛋白质消化、矿物质吸收、脂肪消化吸收、氨基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补体激活等途径,不同程度地改善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一般状况,增加体重,促进胃肠功能,促进机体水液代谢,调节血清蛋白和血脂代谢,发挥健脾祛湿的治疗作用,其中黄芪多糖组分影响作用最显著,是黄芪健脾益气祛湿的主要物质基础,黄酮、皂苷和水提物组分也可参与以上部分过程的调节,但作用较弱。刘阿娜等[32-33]研究认为,黄芪皂苷组分和黄酮组分都可能是黄芪发挥健脾利水作用的药效成分。
黄芪是古今临床广泛应用的一味补气要药,从《神农本草经》开始,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其功效被逐步发现、完善。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强心、降血压、保肝、调节机体代谢(调节血糖、降血脂、促进蛋白质和核酸代谢)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黄芪化学成分复杂,临床应用广泛,相信随着大家对黄芪功效及其物质基础认识的不断完善,黄芪会在更多的领域中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