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主要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该疾病的主要特征是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等,一旦出现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疾病是一种外来疾病,在传播到我国之后呈现发展的趋势,直接影响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染源为带病生猪和感染后的隐性带毒猪,同时钝缘软蜱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非洲猪瘟病毒经过带病猪排泄的方式传播到体外。此外,该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一些健康猪在采食到受污染的饲料之后很容易染病,接触带病原的飞沫也能感染该病,通过钝缘软蜱叮咬将该病传染给健康猪。
2.1 最急性型 一般情况下,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病猪倒地,甚至死亡的情况。发病很急,还没来得及确诊就已经死亡。
2.2 急性型 该种类型非洲猪瘟的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一般体温能够升高到42℃上下。病猪的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同时在身体末梢部位将出现出血症状,在患病猪的鼻腔内和眼睑部位将出现粘性脓状分泌物等。如果仔猪染病的话将出现呕吐、腹泻的症状,通过观察粪便能够发现其被血液和粘脓性分泌物包围。如果病程比较长的话将出现神经性的症状,同时病猪站立不稳,走路失去平衡,妊娠期间母猪染病的话将增加流产的可能性。
2.3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非洲猪瘟的症状相对急性型轻,在发病之后的死亡率也较低。病猪的体温将出现忽高忽低的情况,同时该病持续的时间长,在仔猪感染之后的死亡率较高。
2.4 慢性型 慢性非洲猪瘟的主要症状在呼吸道方面,如出现呼吸不顺畅,严重的话将出现呼吸困难等。此外,该症状的猪还可能出现发育迟缓、体质差的情况,一些关节坏死和身体局部溃疡等。
在对死猪进行剖检之后发现死猪的心脏内膜和外膜出现出血的症状,能够看见出血点,同时可能出现肾脏肿大的情况,将其切开后发现里面有泡沫状的液体。脾脏也出现肿大,呈现黑紫色,同时有大量的出血点。猪身体不同部位的淋巴出现肿大和出血的症状,尤其是颌下淋巴和腹腔淋巴的症状比较严重。胃肠道出现大量粘连,胆囊和膀胱也有大量的出血点等。
为了诊断非洲猪瘟,应该使用实验室或者通过临床诊断和病理剖检的方式。现阶段,对非洲猪瘟的诊断技术主要分为两种,即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其中的血清诊断主要有几种方法,如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试纸等。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主要方式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LAMP等方法,该种方式的检出率较高,同时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结合具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
5.1 普及非洲猪瘟防控知识 在进行非洲猪瘟防控的过程中,知识的普及非常关键。为此,应该提升人们的安全意识,如不能从非洲猪瘟疫区携带肉制品,不购买非法的生猪和猪肉等。此外,养殖场还应该积极配合相关的疫病防疫部门进行疫病的控制和排查等,同时提高养殖者的防范意识。
5.2 制定科学的养殖场防控措施 为了更好的防治非洲猪瘟,养殖场应该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如不从疫病区引进猪种,从根源上杜绝病毒的侵入。此外,制定科学的清洁消毒制度,对进入养殖场的设备、车辆和人员进行仔细的清洗和消毒,特别来自疫区的设备和人。养殖场还应该定期的清除寄生虫,尤其是该病毒传播的媒介-钝缘软蜱。猪场严格禁止使用泔水喂养生猪。
5.3 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和处理 养殖场如果发现疑似非洲猪瘟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饲养。如果确定为非洲猪瘟将整个猪场进行封锁,同时对养殖场内的生猪进行扑杀处理,对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经过一段时间隔离之后向上级相关部门申请撤销隔离,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解除隔离。
5.4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一些有资质的单位和机构对采集到的疾病资料进行严格的管理,避免外泄事件的发生。如果一些科研机构在没有省级兽医部门的批准下不能对病原进行采集,也不能私自保存资料。
综上所述,在进行非洲猪瘟防控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流行病特点、临床诊断和病理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同时在养殖过程中重视饲养管理,全面检测疫情,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控,降低非洲猪瘟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